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7891011121314» / 48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好声是由哪个环节起决定性作用的? [复制链接]

201#

原帖由 老浦东 于 2011-3-21 21:13:00 发表


现在市场上的音响器材也就是“不过尔尔”,不必太在意,玩得开心就好。
[size

同意!很多烧友说汽车音响较耐听,也是同样道理。
TOP
202#

回复 201# 折戟 的帖子

汽车音响与HI音响是两码事,老浦东讲的是HI音响,不要偷换概念呀
TOP
203#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3-21 11:15:00 发表
现在我们讨论声音的能量感问题,我发现不少同好将家中音响器材声音调得很冲,让人感觉压迫,问起缘由是:现场声音就是这样的。我认为这里有个现场参照标准问题,比如上海的大舞台等演出场所举办音乐会时大都采用扬声器播放,其强烈声压着实厉害;但是HI音响不应该以此为标准,我们可参考音乐厅、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等地在不用麦克风、扬声器情况下的演出,其声音是没有压迫感的,相反具有宽松感、鲜活感、温暖性;试想:电吉他

这个得顶!
TOP
204#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3-22 11:13:00 发表
汽车音响与HI音响是两码事,老浦东讲的是HI音响,不要偷换概念呀

你仔细看看原帖,老浦东是用电视机和收音机与HI音响比较的,我也是举个例,并没有限定就只这几样东西比较,只是以此说明他们存在共性。不存在偷换概念。
TOP
205#

可能误会了,我没有理解你的意思,抱歉、抱歉!
TOP
206#

呵呵,没事啊,大家都是理性探讨,你太客气了。
回到这个帖子本来的问题,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是音箱和功放,几乎同样重要。
TOP
207#

同意,我发现不少同好不知道音箱对信息播放甚为重要,所以我建议烧友们玩音响到一定程度后改听大箱子,因为小箱子会阻碍会或减少信息的释放。功放从理论上讲是为音箱服务,但是我们换一角度看,把它作为一个系统想问题,功放的地位就不低于音箱了。
TOP
208#

就我目前系统讲,我的前后级功放都比箱子价格高,其实烧友们玩的是音响而不是音箱,所以不必拘泥于整套系统价格分配比例关系。
TOP
209#

回复 208# 670707 的帖子

赞同。
TOP
210#

回复 209# cui_xibo 的帖子

谢谢关照!
TOP
211#

回复 199# 670707 的帖子

欢迎曹兄光临寒舍观摩指导!
TOP
212#

回复 211# cui_xibo 的帖子

感谢老师厚爱,我定会私下联系老师,登门拜访,再次感谢!
TOP
213#

发烧随想。各位烧友喜欢音乐至接触HIFI,入手器材到搭配系统,电源房间处理到收藏经典作品,怀念古董器材到紧跟时代新品。终究一个乐字。音乐是我们喜欢,热爱的。快乐也伴随每个聆听之夜。           谢谢大家的关注,探讨。
TOP
214#

今天再向同好推荐二人—勃拉姆斯(作曲家)、赛尔(指挥家);
1.赛尔与克利夫兰交响乐团合作达24年之久,他把该乐团训练成最为精密的乐团,其“精密”性主要表现为:演奏的作品严谨(节奏、速度分秒不差,如同精密的仪器般准确)、细腻(乐曲的细节丝毫不少)、演绎作品的平衡感极佳(乐曲的织体层次感清晰明了);
1.1推荐参考唱片:马勒的第六交响曲、莫扎特的弦乐小夜曲、理查.斯特劳斯的交响诗作品;
1.2呼吁:同好们!这种乐团的音响声我们这辈子已经不可能听到现场演奏了,仅能在音响中饱耳福了。
2. 专业人士常说勃拉姆斯的作品是大学生、研究生水平;此话发烧友而言如同双面刀,一则说明其高级、专业,另一则却因酶涩、厚重、丰富的和声而使人难以接近;其室内乐作品更考验发烧友的音响器材,调声不过关或不当会出现“吵、不和谐、沉闷”等缺点。
2.1推荐参考唱片:3首小提琴奏鸣曲(DECCA 苏克、卡钦)、钢琴三重奏(PH 美艺、DDD)、弦乐四重奏(PH 意大利四重奏)、钢琴四重奏、弦乐五重奏、单簧管五重奏等室内乐作品。
2.2注意:勃拉姆斯如同贝多芬也是一位出色的钢琴家,他的室内乐作品中钢琴表达的成份较多,各声部在不平衡中达到平衡,他有时奔放、热烈,调性一转(其擅长手法)又变成男性般的含蓄、委婉。
TOP
215#

诸位同好,吾不自量力试着将唱片与自己音响器材中的听感结合起来写点感想,这种尝试是否可行,效果如何(或许没效果)我也不知,妄为发在坛子上就请同好批评、指正(讥笑、拍砖也可)。
TOP
216#

环境.换了房才发现,影响太大了.
TOP
217#

楼上具体说说呢?
TOP
218#

关于房子的话题说一说。楼主也想尝试一下。可无房间可换,只能放在客厅里,环境还只能生活化处理下。音箱离后墙一米二,己经极限了。等有专房再说吧!烧房是梦了,哈哈。
TOP
219#

音响主要由人耳构成,每个人心理和生理不同但相同的也不少,所以每人理解事物方法也不一样,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是地球上的定律(不是宇宙,发烧音响有时会发地球以外的声音),音响应是帮助人们亨受音乐的,发烧也应服从于音乐的本意,虽然它们是两门不同学科。
TOP
220#

发一贴探讨一下音质与音染问题,我们知道好的音质是建立在高保真基础之上的,它不一定是人皆喜欢的声音,相反有人认为带音染的音响声是好声(这里不说正确与否问题);一般意义上讲好音质不一定有乐感,有乐感不一定有好音质。对于烧友来讲做到高保真易,如何调乐感较难,我们知道组成音乐的四元素是:旋律、节奏、和声、音色。具体讲:
1.旋律是不同音高的音组合在一起。
2.节奏是不同长短的音组合在一起。
3.和声是支持旋律演奏的其它乐音。
4.音色是每种乐器都能发出独特的音色。
以上四元素相互组合(含多重组合)就组成了我们的音乐,音响器材发声有了这四元素就有乐感;更通俗点讲,器材发声有了调性与音值就有乐感了。
乐感与音染不能等同,音染是在原音基础上增加了不需要的声音或减少了需要的声音。有音染是好事。如何把音染控制一定度,这个问题说实在的我也回答不好,我的鉴别方法供大家参考:把一套调试完的音响器材用经常听或很熟悉的唱片听上几天“热热耳”后,开始测试:
1.管弦乐或交响乐方面:60—80年代时期录音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阿姆斯特丹管弦乐团,这三支乐团独特的音响是否能分别;
2.小提琴家:能分别的是50—60年代录音的海菲兹琴声、50~70年代录音的奥义斯特拉赫琴声、50~70年代格鲁米欧琴声、帕尔曼八十年代中期以前与以后的琴声、拉宾在EMI录音的琴声等等。
3.钢琴家:能分别里赫特、米开朗杰里、波利尼、齐莫尔曼、鲁宾斯坦等人的琴声。
4.歌唱家:能分别帕瓦罗蒂、多名高、卡雷拉斯、卡拉斯、莎瑟兰、泰巴尔迪等人音色。
以上四点无论哪一点不过关,都说明音染过重需要调整,该方法是我多年听唱片与音响器材中的个人体会,无任何科学依据,仅为经验而已。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