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最喜欢的三位指挥大师(内容已更新) [复制链接]

41#

小松 在 2003-9-15 0:47:02 发表的内容
听立体声的唱片也这样吗?听CD怎么办,找个单声道扩音机?
你朋友的例子正好说明录音对音乐的影响之大,要不他为什么一定要把立体声改成单声道来听呢?只不过他对音响追求与大多数人背道而弛罢了。

你不知道吗,CD也有很多是由单声道转录的。你应该没听过单声道唱头的音色,所以说了也白说。
TOP
42#

dr kuang 在 2003-9-14 13:13:55 发表的内容
我一向的观点是对于唱片来说,录音哏音乐密不可分。

YES。
TOP
43#

克兄说我很年轻,我很高兴,真希望自己永远20岁,哈哈。
的确,单声道时期有为数不少的演绎艺术水准很高,更有一些伟大的演绎至今未能超越,许多资深的乐迷津津乐道、孜孜以求。但DX们在推荐入门曲目时都把这些历史名演排除在外,使这些“瑰宝”不能为更为广大的乐迷中传诵,其罪魁祸首就是拙劣的录音水准。
年代久远的古画,我们决不能任其色彩斑落下去,一定要“修旧如旧”,才能永久的“瑰宝”下去,否则我们真要忽视她的价值了呢。
TOP
44#

小松 在 2003-9-14 23:11:45 发表的内容
克兄说我很年轻,我很高兴,真希望自己永远20岁,哈哈。
的确,单声道时期有为数不少的演绎艺术水准很高,更有一些伟大的演绎至今未能超越,许多资深的乐迷津津乐道、孜孜以求。但DX们在推荐入门曲目时都把这些历史名演排除在外,使这些“瑰宝”不能为更为广大的乐迷中传诵,其罪魁祸首就是拙劣的录音水准。
年代久远的古画,我们决不能任其色彩斑落下去,一定要“修旧如旧”,才能永久的“瑰宝”下去,否则我们真要忽视她的价值了呢。

原来你说的是:推荐入门曲目。对入门者这自当别论,刚入门的爱乐者,发出你这种论调一点不奇怪。还有千万别以为广为传诵的就一定是好东西,“瑰宝”的出现是需要眼光的,不是靠数量。《还珠格格》够好看的吧?万人空巷!它能是什么宝呢?霍洛维兹弹的老柴《第1钢琴协奏曲》,录音是拙劣了点,但又有谁怀疑她的艺术成就呢?
古画一定要“修旧如旧”?“荣宝斋”的老师傅听了这话真不知道该是什么心情。
TOP
45#

我比较喜欢阿巴多的风格。
TOP
46#

小克 在 2003-9-15 0:28:35 发表的内容
我只知道我有一朋友,在听LP的时候,经常动用的是左边那支单声道的唱头,而右边的立体声唱头基本很少动。但他从不堵上一只耳朵听。

听立体声的唱片也这样吗?听CD怎么办,找个单声道扩音机?
你朋友的例子正好说明录音对音乐的影响之大,要不他为什么一定要把立体声改成单声道来听呢?只不过他对音响追求与大多数人背道而弛罢了。
TOP
47#

只作为讨论性质来谈,对于老柴一钢,如果只听录音,我感受不到霍—托的演绎比DG李—卡的演绎有何超越之处。对于这个录音的伟大,我更多地是从阅读得知,暂时还没有从唱片感受到的修为。
TOP
48#

如果立体声技术早诞生十年,富特文格勒的贝多芬会给我们什么样的“响宴”?我们永远不会得到答案。你可以做到是:找一张你认为演绎、录音具佳的作品,堵上一只耳朵听,会怎样?——试试看!
上天赏赐给我们两只耳朵,呵呵。
最后编辑小松
TOP
49#

小克 在 2003-9-15 0:52:30 发表的内容
你不知道吗,CD也有很多是由单声道转录的。

我更知道绝大多数CD的录音是立体声的,而且以后肯定会更多。
TOP
50#

小松 在 2003-9-15 23:15:04 发表的内容
我更知道绝大多数CD的录音是立体声的,而且以后肯定会更多。

翻开你的CD背面看看,统计一下数量,是DDD和4D的多还是AAD和ADD的多,如果你的CD大多数是前者的话,那我们就没什么可以交流的了(对音乐欣赏的理解和兴趣都不一样)。
TOP
51#

小克 在 2003-9-15 0:20:30 发表的内容
原来你说的是:推荐入门曲目。对入门者这自当别论,刚入门的爱乐者,发出你这种论调一点不奇怪。还有千万别以为广为传诵的就一定是好东西,“瑰宝”的出现是需要眼光的,不是靠数量。《还珠格格》够好看的吧?万人空巷!它能是什么宝呢?霍洛维兹弹的老柴《第1钢琴协奏曲》,录音是拙劣了点,但又有谁怀疑她的艺术成就呢?
古画一定要“修旧如旧”?“荣宝斋”的老师傅听了这话真不知道该是什么心情。


在浩瀚的乐海中遨游我觉得自己永远是个初学者,因此我来到HIFI168希望能与诸位DX(包括您,小克先生)共同探讨音乐,希望能长些见识,学点东西。
至于你说的“还珠格格”我觉得不好看。看电视和听音乐一样,都有浓厚的个人取向问题,不能强求。
TOP
52#

估计是我的水平不足,我听3,40年代的唱片除了极个别几张室内乐能听得下去,其余多数是用来收藏远多于欣赏,听那时候的梅纽因我真的很难感受到他是神童。
TOP
53#

gan 在 2003-9-16 12:16:41 发表的内容
我与邝版同好。


这句话有歧义哦!

开个玩笑。
TOP
54#

peregrine 在 2003-9-15 21:26:14 发表的内容
无可否认,老富的演绎是伟大的,但试想一想,如果录音效果好一点,不是更完美吗?难道就因为它是古旧录音,才显得他珍贵吗?我相信,如果录音效果更好,会有更多的爱乐者认识到他的伟大。

但我们都知道你这种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在音乐的理解上,我认为应该用心去感受,而不是靠耳朵。EMI公司的片子似乎并不大不注意去除背景噪声,透明度也不算太好,有时我倒觉得,可能就是因为这些“缺点”才更使人觉得“不失真”,试想,什么场合下声音才会那么“一尘不染”啊?例子就太多了,比如杜普蕾演奏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克伦佩勒指挥的马勒《第二交响曲》,巴比罗利指挥的德沃夏克《第八交响曲》等等。
TOP
55#

不介意。这种讨论好玩。
CD作为一种高度保真、科技含量较高的声源载体,理所应当是和立体声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然而一大批杰出的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及演奏团体偏偏生活在立体声尚未诞生的时代(50年代之前),他们的绝大多数录音都是单声道,且音质不良,对听惯了高保真立体声唱片的乐迷们来说,的确不好接受。但如果因此而拒绝聆听、购买、收藏这类老唱片,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样做的结果是把一大批优秀的演绎拒之于门外,在本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面前人为地树起了一道障碍!要知道这些单声道老唱片中的“宝贝”实在太多了,可以说其中包括了20世纪最精彩演绎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些老唱片是和克莱斯勒、布什、施纳贝尔、柯克托、卡萨尔斯、季雷金、海飞兹、梅纽因、福特文格勒、巴克豪斯、托斯卡尼尼、尼基什、门格尔贝格、库基维茨基、蒂博、埃尔曼、福尔曼、皮雅蒂戈尔斯基、布莱恩、卡鲁萦、夏里亚宾、卡拉斯及布什四重奏组、布达佩斯四重奏组、“黄金”三重奏组等光辉灿烂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些老唱片中甚至可以听到格里格、萨拉萨蒂、约阿希姆、拉赫马尼诺夫这样一些作曲和演奏大师演奏自己作品或他人作品的珍贵录音!在这些大师当中,有的全部录音都是单声道;有的虽然赶上了立体声时代,但其技艺已走下坡路(如梅纽因),要领略其风采,仍旧要听早先录的单声道唱片。说到音响效果,四五十年代的录音完全可以接受,有的唱片还颇为“发烧”呢;二三十年代的录音背景噪音较大,层次不清晰、音场也较窄,但还可以忍受; 20年代以前的录音则就需要有点“耐心”了。从录音内容上讲,单声道录音对器乐独奏、室内乐影响不算大,而对交响乐、歌剧的影响就很明显。此外,录音室的录音要好于现场录音。总之,假如你是个真正的爱乐人就不应该排斥单声道唱片。想一想:如果我们不听克莱斯勒的那些老唱片,我们对这位天才演奏家的认识就只能永远停留在音乐辞典的介绍上;而不听梅纽因三四十年代的录音,又怎么知道什么叫神童!
TOP
56#

玩笑话,别介意。
TOP
57#

无可否认,老富的演绎是伟大的,但试想一想,如果录音效果好一点,不是更完美吗?难道就因为它是古旧录音,才显得他珍贵吗?我相信,如果录音效果更好,会有更多的爱乐者认识到他的伟大。
TOP
58#

小克 在 2003-9-16 0:17:05 发表的内容
小松 在 2003-9-15 23:15:04 发表的内容
我更知道绝大多数CD的录音是立体声的,而且以后肯定会更多。

翻开你的CD背面看看,统计一下数量,是DDD和4D的多还是AAD和ADD的多,如果你的CD大多数是前者的话,那我们就没什么可以交流的了(对音乐欣赏的理解和兴趣都不一样)。


晕???我是说立体声,不是几个D!!!
我不知道你是故意转移话题还是不明白AAD和ADD的含义。如果是后者,我同意你的看法“那我们就没什么可以交流的了”。我们俩中的一个要去补习补习功课了。
TOP
59#

碧涧流泉 在 2003-9-16 11:31:36 发表的内容
[小克DX说的也太绝对了吧?未必AAD或ADD的就是好货啊,现在的大师们都要返回AAD时代才好?

你的理解有偏差,难道DDD的就一定是好东西?不是简单的好不好的问题。如果你是古典乐迷,就应该知道大部分的精品都是ADD或AAD的录音,这是事实。而且以前的大师也不可能回到现在。
TOP
60#

看了贴子后赶紧回家把富勒文格勒的贝9翻出来听了一遍,不过刚到第二乐章就睡着了。
客观的评价是:低劣的录音把富氏优秀的演译全抹杀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