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Franz Joseph Haydn)与约翰·内波姆克·胡梅尔(Johann Nepomuk Hummel)皆与埃斯特哈齐家族有着密切联系。
海顿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埃斯特哈齐的宫廷乐队里度过的,这个匈牙利的显赫家族对音乐有着特殊的爱好,并拥有当时欧洲最好的私人乐团。
1761年,海顿来到了当时匈牙利埃斯特哈齐家族工作,为他们服务了整整30年之久,而海顿的众多重要作品都是在这些年里完成的。
当时在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匈牙利,这个家族是头号权贵,控制着维也纳及其以东地区的大片土地。埃斯特哈齐家族当时的统治者——尼古拉·埃斯特哈齐给了海顿得天独厚的条件去创作他的音乐,海顿得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作曲水平。
尼古拉·埃斯特哈齐与海顿的关系最长久也最亲密,尼古拉亲王本身是音乐爱好者也会演奏乐器,因此在他的支持下,海顿得以有一个编制完整的管弦乐团及合唱团,供他创作新的作品,并且都能被顺理成章的演奏出来。因此,可说是他给了海顿实现自己音乐理想的坚实基础。
之后,因尼古拉·埃斯特哈齐去世,他的继承人不重视音乐,因此解散了宫廷乐队并让海顿退休,而胡梅尔则于1793年到维也纳师从海顿和萨列里,并接承海顿的衣钵,于1804-1811年担任埃斯特哈齐(Esterházy)宫廷乐长。
这张《埃斯特哈齐王子协奏曲》是为纪念埃斯特哈齐尼古拉斯一世王子诞生300周年,由当今最出色的法国双簧管演奏家之一的弗朗索瓦·列勒瑟斯特别企划,就收录以上两位作曲家之代表名作。
1
海顿《C大调双簧管协奏曲》与他的《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有着类似的情况,都是在德国的德累斯顿被发现,前者1926年由出版社发行才被世人知晓;后者亦是在二十世纪才被发现。
当手稿出现时,关于《C大调双簧管协奏曲》的真假,参考海顿自行编辑的两套作品目录中,从不曾看见此曲的踪影。包括配器也在海顿的协奏曲中十分罕见,双簧管又是音量较小的乐器。有不少人提出质疑,认为此曲的手稿,可能是同时期的作曲家,在手稿上加上他的名字为曲子加持。之后经音乐学者透过各种鉴定方式,证据指出《C大调双簧管协奏曲》确实出自海顿之手。
《C大调双簧管协奏曲》创作于1780年,作品风格轻快诙谐、典雅协和,乐曲结构规整。海顿采用了小号与小鼓等音量较大的乐器来搭配音量较小的双簧管,在乐曲中不断编写双簧管极富技巧性的困难的片段,试图挑战演奏家的极限。在本曲的第二、三乐章,双簧管独奏不仅要吹出如歌的旋律,同时要释放出推动乐曲不断前进的力量。
2
胡梅尔《引子、主题与变奏》Op.102双簧管与乐队所作,后改编有钢琴伴奏版本。这首作品充满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曲式结构清晰,节奏鲜明,轻松欢快又极具表现力,是双簧管古典主义时期作品中非常经典的曲目之一。
3
海顿为双里拉管风琴(Lire Organizzate,类似「手摇琴」(Hurdy-gurdy),又译「绞弦琴」))创作的协奏曲共有六首,现存五首,完成于1786-87年间,而现今的演奏版本多改以长笛、直笛或双簧管演奏,仍不失其活泼魅力。
德国《Rondo》杂志评论本辑:“充分展现了列勒瑟斯的乐器演奏才华,海顿的双簧管协奏曲,以及改编以双簧管与长笛演奏的两把里拉管风琴协奏曲以及胡梅尔的双簧管变奏曲,都展现出新鲜纯粹的美感。与当今最好的长笛演奏家帕胡德的合作,亦展现了同舟共济的默契,而Münchener Kammerorchester则仿佛用尽一生的时间为这些作品做准备。”
弗朗索瓦·列勒瑟斯(Francois Leleux)是法国当代最顶尖且活跃于国际舞台的双簧管演奏家,如果说在双簧管乐界中除阿尔布雷希·迈耶最具话题度外,列勒瑟斯亦同样出彩。
泰晤士报(The Times)称其:“拥有超凡的技巧与个性,展现丰富的音色与动态,透过双簧管传达出绕梁不绝的机智。”
于此,弗朗索瓦·列勒瑟斯以他绚丽的技术、细腻的音色以及超具感染的舞台表现力,成功征服每一位双簧管爱好者。
弗朗索瓦·列勒瑟斯出生于1971年,7岁开始学双簧管,14岁破格进入巴黎国家音乐学院就读并以第一名毕业,为法国杜隆与德国慕尼黑国际双簧管大赛双料首奖得主,18岁时就担任巴黎歌剧院的双簧管首席,3年后担任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双簧管首席,并与指挥家布列兹、杨颂斯、柯林·戴维斯爵士、郑明勋等合作。
除了独奏事业外,也热衷于室内乐演奏,除了许多当代作曲家委托他演出新创作的双簧管曲目之外,他也演奏给双簧管的改编作品。
【原装进口】
弗朗索瓦·列勒瑟斯
《埃斯特哈齐王子协奏曲》
(CD)
扫码珍藏
联系地址 :广州市越秀区明月一路明月阁6楼K座
联系电话 :020-87358241
传真号码 :020-87358130
微信公众号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