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678910111213» / 3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浅谈超距与侧滑(结论在130页) [复制链接]

181#

回复 722# Real 的帖子

掌握了方法后,这种带圆弧的超距尺比普通的AB点直尺好调多了。
TOP
182#

回复 727# redsox 的帖子

我嘛,早就知道你的静态曲线是手工画出来的了,笨死了!
我已截图看笑话了,这里有初中的物理老师吗?
TOP
183#

回复 733# Real 的帖子

我已经说过是用最大有效长度来设计的了,他那个16,17完全是屁话!!!
要满足16,17就必须把轴距相应缩短,那完全就不是他所说的那回事了。
现在知道什么是似是而非了吧。
TOP
184#

回复 736# redsox 的帖子

那请说说静态曲线是怎么画出来的。
TOP
185#

原帖由 redsox 于 2014-4-25 0:50:00 发表
实际上,这么简单的曲线,还用Cad高手做吗?手工画画就出来了。实际上你根本不理解这线。我在前面也帮助你计算了。这线根本没实际意义。

撇开这些不讲,你在这个过程中有个重要的错误。以你的能力来说,我不讲,你一辈子都不会想到。我本来不想讲了。但是你还是抓住不放。

先讲你的讲法。

你说要优化超距,就是要针尖轨迹线和这红线间距离最小。按你的讲法就是调超距以接近红线。但是你殊不知当超距变化了,这红线的位置和形状都会变。这时又有一组这个线和针尖轨迹的关系。你怎么能拿原先的关系式来作为新的关系式的标准?要理解这点,没有图可能难懂。



换句话说,每次你变化一次超距,你就得出钱让人家来帮你画一次。就是画出了,你仍然不能确定这是最佳超距。传统的计算方法清清楚楚放在那里。就是在前面的例子一样。你说超距最佳是15mm。我帮你一算不是的。  


这么快就知道错误修改帖子啦?
我每次发帖都叫你不要气急败坏地坚决反对的了,这不闹笑话了吧。
告诉过你已经截图了,修改又有什么用呢?
你自己不懂原理,连剽窃我的切点切线观点,都只是一个点一个点地画,一个点一个点地去连接,就是你的静态曲线啦?
自己笨死了就承认了吧,拜托你不要把大家都想得也这么笨好不好?
富盛兄曾经说过他用15秒就可以准确地画出切点弧线来,其实他已经是非常谦虚了。
只要你肯承认是剽窃切点切线的,我就把画图的方法告诉大家。
我保证每个学过初中物理的网友,在5秒钟之内就可以准确画好。
TOP
186#

相邻音槽的直径相差很少,没有必要复杂化。
TOP
187#

其实是打印出来的一张A4纸,用尺复量过上面的数据尺寸没错就OK了。
TOP
188#

原帖由 Real 于 2014-4-25 21:42:00 发表
关心原理的有的,关心计算的也会有,由于在本帖也不会看到程序编写和设置的一些程式
相信爬到76的网友也想看看实质性的东西了••••••

能够使大家认同支点臂在合理设置超距后总体变化小于2度,也算是一种铺垫。
以为要接着探讨唱针在唱片信息范围内循迹,其侧滑力是否发生改变。
以往只是单凭某几张唱片来调整,并没有系统地分析过。
现在需要组织些文字以及力所能及地使用简单的仪器来检测数据,看看是否支持理论设想。
TOP
189#

没关系,这个问题不单止我们没弄懂,连唱臂厂家也是五花八门,就看你相信谁了。
TOP
190#

原帖由 redsox 于 2014-4-25 22:41:00 发表
总之,阿杰要用他那条红线来调超距在原理上是错误的,在实际中是不可操作的。

如有人不理解,请先看前面我的论述。如再有问题,我乐意解答。否则话,没有新的东西,我暂时退出。

你呀还是把你的静态曲线错误认识清楚再说吧,这红线的理解难度肯定在切点弧线之上。
TOP
191#

原帖由 Real 于 2014-4-25 22:31:00 发表
如摩擦力产生侧滑成立,越靠里越大,大小变化还请兄图示

那B44的动态抗侧滑力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呢?
TOP
192#

回复 775# Real 的帖子

有一个简单的方法。
按你现有的抗侧滑力调整位置不变,把针压调零。
然后把针压计竖起来分别测出从里到外不同位置的抗侧滑力来对比一下。
TOP
193#

原帖由 Real 于 2014-4-25 23:22:00 发表
不如你直说,我动手能力麻麻,于抖,(有次还挂了个2W的头)。近还是请陶街庸手调


玩黑胶自己不去调的话,会少了许多的乐趣。
我不知道你现在用的是什么头,可以盖上唱头盖来操作。
甚至可以把唱头卸下来绑个相应大小的螺丝帽上去来量。
不过真的欠缺动手能力的话,还是不要冒这个险。
TOP
194#

原帖由 Real 于 2014-4-25 23:30:00 发表
我用的是ACOUSTIC竖不起


一百几十元就有一把电子针压计了。
TOP
195#

还是mylp看出了门道,赞一个!
由于天藏的唱臂固定了轴距,所以优化的程度有限。
其实大家看看我那张12寸唱臂的超距图,就合理很多了。
TOP
196#

原帖由 mylp 于 2014-4-26 18:29:00 发表
总算在不断过滤口水帖中看完了,之前几十页里都在争论两条曲线,以我的理解,觉得那条所谓的“静态曲线”真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即使它是存在的。而阿杰的那条“切点弧线”有一点意义,就是可以直观地看出有效长度不超过轴距范围内的循迹角误差大小的变化,以及所产生的侧滑力方向,但对于实际调整来说还是意义不大,真正对超距调整有指导意义的还是后来闪亮登场的那条“90度减补偿角红线”。

大张旗鼓地争论切点弧线,就是为了后来的红线作铺排。
虽然不是完全相同,却存在着相通之处。
而大张旗鼓地证实合理设置超距,使循迹角度变化范围缩小到2度以内(甚至更低),也是为了探讨侧滑力在唱片信息范围是否发生改变、成因是什么来作铺垫。
最后编辑阿杰 最后编辑于 2014-04-26 20:58:48
TOP
197#

回复 804# redsox 的帖子

图这么直观你还问,我嘛早就知道你没有平面几何知识的了。
连mylp说什么都理解不了就狂赞,笑死人了。
TOP
198#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4-4-26 22:33:00 发表
有否试过 15.40 mm 超距?


我只是告诉大家一种直观的验证方法。
臂不是我的,没必要再花大功夫了吧?
TOP
199#

回复 807# Real 的帖子

有人执意要不依不饶地故意找茬,就先让他把丑出够。
总会有人分得出是非,呵呵。
TOP
200#

原帖由 mylp 于 2014-4-28 15:23:00 发表
但有一点我认同你的看法,就是这个图只提供了直观的提示,并不能反映出数值,因此还是得通过计算来辅助。。  

这只是对于使用者来说的,在CAD设计图里还是可以看到各项设计数据的。
那个jwang根本就没有平面几何知识,跟他说也白费,呵呵。
就算你润紧佢,都一样可以明嘥当鼓励,暗嘥当冇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