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霍络维兹好在哪? [复制链接]

1#
我知道霍络维兹很有名,我也多次想认真去了解他的钢琴演奏艺术,平时我也经常听他的演奏,目的就是为了对他产生兴趣。但结果我总是对他提不起兴趣。

听RCA的穆索儿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刚开始感觉到,音色不错,很有魅力,霍络维兹的音色确实自成一家,让人一听就是霍络维兹。他在RCA录音的特点就是音色不亮,不透,显的有点干。但这种“干”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说明霍络维兹的触键功底还是不错的。他演奏的和弦也同样有这个特色。跟别人演奏的和弦不一样。从图画展览会第一段的漫步就可以听出这点。但霍络维兹整个演奏显的很一般,很松散,根本抓不住你的心,根本没有很形象地表现出图画展览会的音乐形象,这点比里赫特演奏的此曲差的很远(里赫特索非亚很有名,但Melodiya的更出色,堪称完美)。

RCA的柴一,托斯卡尼尼指挥的,这是霍络维兹早期录音之一,可以看出早期的霍络维兹技巧很好,演奏也到位。但个人认为远比不上里赫特与穆拉文斯基的版本。

后来,霍络维兹技巧退化的十分明显,很多曲子他根本在技巧上就吃不消。RCA的李斯特奏鸣曲就有这样的问题。RCA李斯特奏鸣曲,霍络维兹整体音乐把握很到位,细节处理也好,音色也很有特色(就是上面说的那种特色),但很明显,他那时的技巧已经完全不能胜任这个曲子了。霍络维兹对技巧吃力的地方,会采取渐慢处理。李斯特奏鸣曲,他有很多的地方采取渐慢处理了,而且很明显,他这种渐慢处理不是为了表达艺术需要,而是技巧上吃不消才渐慢的。虽然他演奏这个曲子有很多亮点,但这么经常渐慢,听起来十分吃力。十分费神。

都说霍络维兹的拉三是必听的,是最好的,我可不这么认为。霍络维兹在RCA的拉三现场(奥曼蒂指挥),保持了一贯的“有魅力干音色”,但拉三根本不适合使用这样的音色,看看Janis版,阿格里奇版,音色全部十分透亮,魅力十足。比起Janis版,阿格里奇版,霍络维兹首先音色上就很成问题,其次也根本就没有演出那种俄罗斯风格意味深长以及细腻的情感,整体感觉相当粗糙。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痴迷与霍络维兹的拉三。拉三我个人认为Janis版和阿格里奇各有优缺点,Janis版演奏的很精确,与乐队配合也好,但比起阿格里奇不够丰满,激情不够。而阿格里奇版因为是个现场录音,乐队与钢琴脱节的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第三乐章犹为明显,虽然如此但演奏的极有激情。

在RCA的录音,霍络维兹在音色还是很有个性的,一听让人就感觉到这是霍络维兹,但后来在DG的很多录音都失去了这种个性。

霍络维兹在DG的的舒伯特21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就不对路了。很别扭。

霍络维兹在DG出的《霍络维兹在莫斯科》,演奏虽然不会让人失望,但也没有特色,没有亮点。感觉就凭这样的演奏他不应该会有这么大的名气,他的演奏与他的名气不符合。他的演奏对不起他的名气。

霍络维兹的最后音乐会,有海顿,肖邦的曲目,很一般。也没有什么特色亮点可言。

还看了个《霍络维兹在维也纳的视频》,里面的莫扎特确实好。霍络维兹演过多次莫扎特奏鸣曲,这个视频里的是最好的,最对路。但后来演奏的舒曼,舒伯特,肖邦就显的很吃力了。技巧明显跟不上了,成堆的错音以及渐慢处理让人无法欣赏下去。

霍络维兹的特点就是音色很特别,对某些曲子把握比较到位。但他大部分录音给人的感觉就是技巧烂,错音多。虽然说“错音是大师的特权”,“无错音不成音乐”。但霍络维兹的错音多的简直就是影响欣赏了。还有霍络维兹在技巧吃力的时候都采用渐慢处理,这种渐慢处理很明显就让人感觉到是技巧不足造成,而非为了音乐形象渐慢。让人听的很吃力很费神,让人无法继续欣赏下去。

霍络维兹好在哪??
分享 转发
TOP
2#

对,霍洛维茨第一次听感觉会比较好,但听了几遍后就会感到索然无味。但他那些经常因技巧不足而渐慢,而且错音成堆的演绎根本连第一边都听不了。
最后编辑VRMLSite
TOP
3#

我只听了《霍洛维茨1985录音》、《霍洛维茨的诗意》,刚开始听,感觉还不好说。。。
TOP
4#

楼主,洗洗,睡吧
TOP
5#

“感觉就凭这样的演奏他不应该会有这么大的名气,他的演奏与他的名气不符合。他的演奏对不起他的名气。”

楼主你既然都这样说了,问题就不是在horowitz身上了。当年horowitz在莫斯科的演奏会,在演奏会进行的时候,有很多买不到票的人宁愿在演奏厅外面待着,虽然他们明知道自己一个音符都听不到。

楼主你还是现走吧,相信之后会有很多的口水和转头。
最后编辑老卡fans
TOP
6#

舒曼的钢琴作品是horowitz的招牌,怎么没见lz谈一下。
schumann的钢琴,从op.14—op.111基本上horowitz都有录音,真的是精彩绝伦,听其他人的舒曼我会打瞌睡,但horowitz的会让人从头到尾都很精神。
错音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声音的性格出来了,表达的意境出来了,其他的都是次要的。现在电脑这么发达,要求没错音,直接用电脑模拟就可以了,还要钢琴家弹干什么?

为什么horowitz出名,简单的说就是其他人的演奏都达不到他的那种力度,响度,以及随之而来的轰鸣声,所以人们形容他是尼加拉瓜瀑布。

李斯特为什么伟大?就是因为他提倡钢琴交响化,用钢琴来模拟乐队的效果。那么什么样的钢琴演奏才是交响化的演奏呢?请听rca公司1981年horowitz  at the met霍罗维茨在大都会里面的第8曲,l《李斯特的第二叙事曲》,犹如闷雷呜咽般的低音,连续的金属般的八度,音浪一浪盖一浪,仿佛屋顶都要坍塌了。别的不说,就是这种震塌屋顶的功力恐怕20世纪的钢琴家里无人能及吧。
RCA公司horowitz at the met (霍洛维茨在大都会)
[upload=jpg]Upload/200612121162855581.jpg[/upload]
建议听美国产HIGH  PERFORMANCE版本24/96(rca还有个金印封中价版),里面的liszt 第2叙事曲真的就象人们形容他是尼加拉瓜大瀑布,让人鼻血横流。假如你的宅子不是框架结构的话请勿将音量开太大,随时可能坍塌。


要说传统意义上的技术,那horowitz的并不是最好(阿劳应该是最好的),但要说特色horowitz是绝无仅有的,仿佛古典钢琴演奏界的披头士,让人们为其疯狂了半个世纪。



最后要说的是,horowitz是最具舞台演奏魅力的钢琴家,基本上第一次听的曲子,他的都是最具效果和最吸引人的。但他的演奏耐听性不高,听个十几遍就受不了。所以我最喜欢的还是arrau阿劳。真正的大师,听了他1976年在philips录制的李斯特12首超技练习曲,就知道了,真是风起云涌,音粒颗颗饱满。
最后编辑ttsoo
TOP
7#

霍洛维茨的舒曼虽然出色,但也不足以傲视群雄,弹舒曼的大家太多了,里赫特,肯普夫,索弗朗斯基,都十分出彩,个人认为里赫特的舒曼远在霍洛维茨之上。

很遗憾阿劳的李斯特超级没听过。但阿劳的肖邦带乐队作品和肖邦夜曲都听过。因为肖邦带乐队作品的出色的版本太多太多数不清了,阿劳的演绎在这么多出色版本前感觉不出有什么多大的光彩。还有肖邦的夜曲。阿劳的意境很好,音色也很符合夜曲的意味。美中不足的是节奏上很不流畅。他的节奏跟人很不一样。明明可以匀速演奏的地方,他偏偏要时快时慢。(这不是他技巧造成的,而是他有意这么做)。给人的感觉是他不敢触键,每一个音都十分小心。生怕破坏了这美好意境。这样就造成节奏上的不连贯,不流畅,听起来也就十分费神了。阿劳的夜曲其他地方都很好,就这节奏上的不足将原本可以成为很完美的演绎破坏殆尽!
最后编辑VRMLSite
TOP
8#

音乐本来就是比较感性的东西,抽象的东西。所以,好与不好根本没有象数字仪器一样的标准。拿richter或是别的谁跟horowitz比的话,我基本认为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因为这不是赛跑,没有秒表可掐。只能说有的人喜欢这种类型,有的喜欢另一种。我不是学音乐专业的,具体什么错音不错音,或是哪个手指头的技术如何,我都不可能听出来。但有一点,很关键。就是美不美的问题。

中国的油画家吴冠中曾讲过一个故事:说是有一次他风景写生,完成后不是很满意,总觉得是少了点什么,于是他问旁边的老乡,说画的如何?老乡评语是很象。是啊,很象但是并不代表美,就象专业美术院校出来的学生并不一定能创作出美的艺术品来一样,莫耐,高更,这些个真正震撼人类心灵的艺术家也并非是拜所谓的专业院校的训练所赐。艺术是最难教的,因为那种诗意的,美的灵魂是无法教的。

自己比较偏爱某个演奏家,或是比较偏爱某种风格,都是正常的。就象每个人的穿着和口味都不同是一样的。所以,我只会说我喜欢谁的风格他的哪些特点我比较喜欢。并不一定要去贬低另外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人。
TOP
9#

VRMLSite,怎么说你呢?说你脑子糊涂你又有些聪明过头,说你脑子好使又是一团浆糊,赶紧把脑子里的浆糊掏光,要不然再过几十年,里面也盛不下矶珠之乐。
像你的观点,不觉得有必要批驳,只用一个词儿:纯粹一家之言;或是难听点:糟踏了这么美好的音乐。
TOP
10#

霍洛维茨是一位只能用强悍来形容的演奏家,当你的心灵气质与其比较接近时,你会发现他无比的伟大。
TOP
11#

jiajia1982 在 2006-4-3 20:35:11 发表的内容
VRMLSite 在 2006-4-3 12:55:44 发表的内容
霍洛维茨的舒曼虽然出色,但也不足以傲视群雄,弹舒曼的大家太多了,里赫特,肯普夫,索弗朗斯基,都十分出彩,个人认为里赫特的舒曼远在霍洛维茨之上。

很遗憾阿劳的李斯特超级没听过。但阿劳的肖邦带乐队作品和肖邦夜曲都听过。因为肖邦带乐队作品的出色的版本太多太多数不清了,阿劳的演绎在这么多出色版本前感觉不出有什么多大的光彩。还有肖邦的夜曲。阿劳的意境很好,音色也很符合夜曲的意味。美中不足的是节奏上很不流畅。他的节奏跟人很不一样。明明可以匀速演奏的地方,他偏偏要时快时慢。(这不是他技巧造成的,而是他有意这么做)。给人的感觉是他不敢触键,每一个音都十分小心。生怕破坏了这美好意境。这样就造成节奏上的不连贯,不流畅,听起来也就十分费神了。阿劳的夜曲其他地方都很好,就这节奏上的不足将原本可以成为很完美的演绎破坏殆尽!


很明显,是rubato的处理


rubato的太过了,都不自然了,显的很别扭。
TOP
12#

霍洛维茨弹得拉3听LP比较容易理解他的美妙。
TOP
13#

听他和奥曼迪的拉三吧。
我是听一次感动一次
他这个应该可以解释他的伟大了吧
TOP
14#

记得有一位才子曾经说过王勃算不上什么天才!象他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显得很累赘,应该改为“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才精简,也对哦!
TOP
15#

声音“干”是RCA的录音问题,同期的托斯卡尼尼,克莱斯勒的录音都有这个特点,60年代中期的CBS录音这个现象就不太突出。
他的演出生涯中曾有两次因健康原因中断,第一次中断到复出正好错过了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录音黄金时期”;60年代中他曾短暂复出并在CBS留下一些独奏的录音,之后到70年代后期才复出,这时因为年龄关系,他的技巧开始出现退化了。
TOP
16#

VRMLSite 在 2006-4-3 12:55:44 发表的内容
霍洛维茨的舒曼虽然出色,但也不足以傲视群雄,弹舒曼的大家太多了,里赫特,肯普夫,索弗朗斯基,都十分出彩,个人认为里赫特的舒曼远在霍洛维茨之上。

很遗憾阿劳的李斯特超级没听过。但阿劳的肖邦带乐队作品和肖邦夜曲都听过。因为肖邦带乐队作品的出色的版本太多太多数不清了,阿劳的演绎在这么多出色版本前感觉不出有什么多大的光彩。还有肖邦的夜曲。阿劳的意境很好,音色也很符合夜曲的意味。美中不足的是节奏上很不流畅。他的节奏跟人很不一样。明明可以匀速演奏的地方,他偏偏要时快时慢。(这不是他技巧造成的,而是他有意这么做)。给人的感觉是他不敢触键,每一个音都十分小心。生怕破坏了这美好意境。这样就造成节奏上的不连贯,不流畅,听起来也就十分费神了。阿劳的夜曲其他地方都很好,就这节奏上的不足将原本可以成为很完美的演绎破坏殆尽!


很明显,是rubato的处理
TOP
17#

80岁的老人,其技巧不衰退是不可能的,就像巴克豪斯80岁以后的录音也可以明显感觉到这方面的影响,海菲茨70岁以后索性就退出舞台了,但关键要看这些大师在古稀、耄耋之年所展现出来的超出常人的音乐艺术中的意境:像霍洛维茨在DG录的那几张唱片中,舒曼的《克莱斯勒偶记》和《童年情景》是那样具有美好的意味,让人久久不能自已,那寥寥几篇的斯克里亚宾练习曲、拉赫马尼诺夫练习曲简直就是字字矶珠,另外,我还十分喜欢他晚年的那几个莫扎特奏鸣曲录音,十分奇怪的是,霍洛维茨盛年时几乎不演奏莫扎特,晚年他确实是以老顽童的心态来joer莫扎特的,那个和朱里尼的莫扎特23协奏曲也是如此,这里的莫扎特显得特别随性、忍俊不禁、十分可爱,他的力度的变化在此不是什么技巧的衰退,而是一抹淡淡的晚霞,在录影上可以看得十分清楚,触键的力度似乎减弱了,但触键的频率分毫未减,每一次按键都显得深思熟虑、游刃有余,总之,我不认为老霍的技巧有多大的衰退。
TOP
18#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58468&ftdate=20040817&ntypeid=11
TOP
19#

何不听听horowitz弹的拉赫玛尼诺夫和斯克里亚宾后再发表言论呢?就像开始我听里赫特的巴赫,总觉得不对味(其实也只是个人感受),后来听了他的D.960,连呼大师(还是个人感受)!
所以说,音乐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主观体验,各抒己见啦!
当然,楼主的观点倒是挺奇特的,呵呵,有个性!
最后编辑hyajia
TOP
20#

喵喵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