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再论转盘 [复制链接]

21#

我没看得太懂。
所谓jitter,是指读数的微小误差和读数相位的微小误差是吗?
无论如何,这些误差能通过使用大容量内存来避开吗?
mp3man 在 2003-6-9 20:35:37 发表的内容
我想其实在转盘部分,信号还是被重组的,这个信号来源是被调制的cd盘信号,必须经过解调,再进行纠错和时基校正。
刻录盘片引起的jitter,应该是调制信号的jitter,而不是音频流部分的jitter,这一点很容易搞误会的。
至于调制信号的jitter,一般会造成转盘转速伺服的稳定性变差,从而导致电源波动等许多不良后果,最终使声音劣化。
TOP
22#

产品评测精选......揭开数字音频的秘密

文章加入时间:2001年9月26日11:6 作者:■根据《电子音乐家》杂志文章 金毓镇编写


     我们刚进入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时代,几乎任何领域都可以发现数字的踪迹。可惜就象许多科技成果刚刚来到我们身边一样,伴随而来的还有许多混乱、矛盾、不确实的说法,这篇文章如同科普读物,力图澄清数字音频技术的一些误解。
    
    传说之一:文件的拷贝不总是完美的
    
    模拟磁带之间的复制不是完美的,每次都会有损失,信号降级。但不能因此而认定所有的复制都具有同样的性质,在电脑上复制音频文件与复制模拟磁带完全不同。
    
    当我们在电脑上复制文件时,不论是音频文件,Word文件或者软件程序,操作系统将认真地复制每一个字节。如果Word文件错了一个字节,也许出现拼写错误,格式错误,甚至更糟。如果程序中有错字节,也许根本打不开。因此精确的复制至关重要,数字音频文件也不例外。电脑不但复制,还要逐字节的核对,以确保复制的准确。如果核对中发现问题,电脑会提醒你注意。无论在磁盘之间复制,或者从硬盘复制到CD-R,备份到磁带,全都照此办理。
    
    传说之二:所有的文件压缩都导致音频降级
    
    音频的压缩格式,如同大家已经熟悉的MP3,改变了录音媒介的面貌,使它便于在因特网上传送。MP3格式使用“有损”压缩使文件缩小,“有损”的意思表示并不是全部音乐数据都存储到MP3文件,压缩过程只保留了重要的数据,不太重要的数据则被丢弃。压缩的MP3在回放的时候从新构成音频文件,无论如何它的品质必然低于原始文件。
    
    因为MP3是广为流传的压缩音频文件格式,有人就以为所有的音频压缩全部是有损压缩。事实并不如此,Emagic的Zap和Wave的TrackPac是专门设计的无损音频压缩格式,它们在压缩文件时保存全部数据,只是将文件的大小减少到50%。
    
    许多通用的压缩程序同样执行无损压缩,如常见的PKWare的PKZIP,Computing的WinZip,Aladdin System的Stuffit等。用这些软件压缩音频文件就象压缩Excel文件一样,每个字节都不会丢失。不过用它们压缩音频文件,不象MP3或专门压缩音频的软件一样能够戏剧性地缩小文件的尺寸。
    
    音频的压缩格式,如同大家已经熟悉的MP3,改变了录音媒介的面貌,使它便于在因特网上传送。MP3格式使用“有损”压缩使文件缩小,“有损”的意思表示并不是全部音乐数据都存储到MP3文件,压缩过程只保留了重要的数据,不太重要的数据则被丢弃。压缩的MP3在回放的时候从新构成音频文件,无论如何它的品质必然低于原始文件。
    
    传说之三:CD质量
    
    一些音频产品广告中泛滥的“CD质量”词句已经让人听得耳朵生老茧了。最初问世的时候,它是暗指某产品具有相当于16-bit,44.1KHz规格的CD唱片的音质。不幸这一说法很快被滥用,一块仅30美元的声卡,就敢说信噪比65dB,达到CD质量。虽然16-bit从理论上讲可以达到90dB信噪比。此外象MP3、MD也夸口称CD质量,也许它们原来的素材是CD唱片,但是经过了有损压缩降低了文件的尺寸和保真度,它们不再具有CD质量。
    
    还有更糟的说法:“近似CD质量”。对于不熟悉市场上欺人之谈的老实人,“近似”就是“事实上”。而广告宣传上的这两个词对应该解释为“没有”才对!
    
    再谈问题的另一方面,“CD质量”就好吗?多年以前,16-bit,44.1KHz是先进技术的同意语,而三年前录音工业已经普遍转向24-bit,96KHz规格,更高的CD唱片规格正在酝酿之中,泛指的“CD质量”可以休矣。
    
    传说之四:24比特
    
    分解度是衡量数字设备品质的一个主要标准,不幸以它推测产品的水准也不可靠了。我记得有一次会议上比较两个厂家的20比特数/模转换芯片,有人觉得其中一片的噪声和性能更象是14比特的水平,厂商竟然说其中有6个市场比特!真不知良心何在。
    
    所以不要看见24比特就以为具有相同的音质,事实证明精心设计的16比特设备在声音上可以超过粗制滥造的24比特器材。
    
    D/A和A/D芯片有各种质量,大厂家的产品形成系列,例如24-bit, 44.1或48Khz的产品依据噪声和其他性能分出不同的价格。对于最小的抖动(Jitter)指标,时钟的品质非常重要。一些高端A/D/A厂家舍得在这里花钱,时钟的稳定性经常是它们宣传的重点,而小厂家干脆回避这一问题。
    
    最后,要记得D/A和A/D中间的A是模拟,转换器中的模拟部分更能显示工艺水平,而这部分的差异对整体品质至关重要。
    
    传说之五:抖动是录音造成的(颤抖、跳动、抖动、时基误差)
    
    
    
    在理想世界里,数字音频的采样和回放是非常均匀平稳的,例如44.1KHz系统中每秒采样44100次,各次采样和间隔时间精确到丝毫不差。而现实世界没有那么完美,时间上会有微小的赶前错后,这就是抖动。抖动造成数字音频的失真,但这种失真与我们在模拟世界常见的失真完全不同。它不象吉他音箱过驱动出现的幅度失真,它是时间上的失真,造成音频波形变形。插图上图表示对正弦波采样时发生抖动;下图表示该采样在没有抖动的情况下回放,造成波形失真。如果回放的时钟也有抖动,失真将更严重。
    
    每台数字音频设备都会产生一定的抖动,只不过有多、少的差别。抖动能够“积累”,如果信号通过多个信号处理设备,抖动会更加严重。用数字系统录模拟信号时,抖动会“冻结”。也就是你每次回放音频都不可避免的听到录音时抖动的效果,再加上来自数/模转换器的抖动。
    
    然而两套数字系统间的录音就不一样,一旦数据进入数字领域,抖动就不再被纪录。实际捕获的只是一系列幅度值,数字媒体不再存储各样本的时间信息。时间取决于采样率,在回放的时候由数/模转换器的时钟新建时间信息。
    
    数字音频磁带系统甚至并不直接从磁带放音,它们先把数据送进缓冲内存,再从缓冲内存输出。这样带速和数据之间的空隙都不会影响数据输出。
    
    传说之六:数字复制是完美的
    
    如果在DAT、CD或数字多轨机之间作数字复制,你一定希望它们是完美的,因为它们不过就是0和1,而且我们在前面讲到过电脑复制文件是非常精确的。但是用磁带、CD等媒介录音的时候情况有点不同。
    
    电脑从硬盘中读出文件时如果出现差错,电脑将重复读操作,企图消除错误;读备份磁带时如果出现差错,电脑将控制磁带机倒带重读。但是DAT和CD回放时不能这样做,否则音乐就会断断续续的。和电脑的做法不同,DAT和CD使用错误更正系统自动解决这个问题。
    
    用得最多、最有效的是Reed-Solomon码(理德-所罗门码)它能够纠正许多数据错误,但是也有连它也无能为力的时候,结果就出现一个或更多的空白字节。这时需要纠正系统的“二梯队”,通常称作Interpolation(插补)的技术参与工作。
    
    比如有一系列采样2,6,(空缺),14,15。最简单的插补法是在空缺处的前后数据间拉一直线,由此得出2,6,10,14,15。更完善的插补是根据空缺处前后的数据趋向,用曲线代替直线。如此修补过的数据变成2,6,12,14,15。决定插补值时使用的参考点越多、越密,插补值就越有可能接近正确。
    
    音频通常总是连续性的波形,用这样的插补法修正个别空缺,几乎完全听不出破绽。但是如果磁带或磁头有问题,造成了较大段数据空缺,插补法就会露馅。一些DAT和MDM机器能够显示当前的错码率,应该经常留意观看。
    
    还有更严重的问题,例如一段连续有错的DAT带子可以造成自动纠错系统“罢工”,录音的结果变成一片数字噪声。
    
    抖动是另一个问题。AES标准规定了输出端允许的最大抖动和输入端能够容忍的抖动,因为考虑到设备的串联,后者比前者大许多倍。符合这一规定的设备一般不会在抖动方面遇到太多问题,但有些老设备可能生产于标准形成之前,与它们的交流就容易出问题,会出现噪音。
    
    其他的问题还有:数字音频电缆也是容易被忽视的“牺牲品”,包括松散的连接,污染,阻抗不匹配。DAW的问题往往与磁盘有关(例如缓冲区太小)或处理器跳动造成系统过载。
    
    最后,数字音频中脉冲样的杂音,低电平的咝声等可能是由不正确的字时钟设置所造成。两台数字设备连接传输数据只能共同工作于一个主时钟,否则就会出现许多问题。
    
    传说之七:所有的数字合成器和效果器的声音都一样
    
    说得详细一点:全部数字均衡器的声音一样;全部虚拟模拟合成器的声音一样;全部数字压缩器的声音一样。答案是:如果相对于模拟设备而言,差不多是这样。如果数字设备之间比较,并不一样。
    
    高档次和劣质的模拟设备声音可以差得很远,即使两台高档次的设备(无论均衡器、压缩器或合成器)的声音也完全不相同。数字硬件和软件的情况也基本如此。
    
    数字和模拟音频的一个很大差异在于频率范围。从理论上讲,模拟音频的频率范围是无限的,而数字音频(不论硬件或软件)的频率上限是由采样率限定的。
    
    许多模拟处理假定频率范围无限,当然它们实际做不到。例如标准的模拟均衡器有一个围绕中心频率对称展开的钟形曲线,一侧斜向0Hz,另一侧斜向无穷高频率。在数字均衡器上同样的均衡执行高频一侧将急速下降,终止在采样率的1/2处。如果采样率为44.1KHz,终止点就是22.05KHz。
    
    在均衡中心点接近采样率一半的时候数字均衡器开始呈现奇怪的球状特性,有时它更象是带谐振的高通滤波器。
    
    压缩器、振荡器也有类似的问题,各厂家依靠自己受专利保护的技术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频率阻隔问题。
    
    传说之八:硬件的声音比软件好
    
    
    
    数字音频处理无论使用硬件或软件,也不管用独立硬件,DSP卡或通过plug-in使用主机CPU,起决定作用的是算法,是一场数字的游戏。
    
    所以声音基本与硬件和软件无关,但如果仔细推敲,在技术和实践方面还有些问题可以探讨。
    
    从技术方面讲,如果硬件环境不同,你也许不能总是使用一个算法。电脑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一种称为定点,另一种称为浮点。许多DSP使用Motorola 56000系列芯片,它内部使用定点算法;其他如SHARC芯片使用浮点算法;电脑参与的处理则同时使用两种算法。在某些情况下,某种算法可能更适宜,这就需要算法的设计者精心为不同的硬件分别设计。最终的声音可能完全相同,也可能略有差异。
    
    技术方面,由于所有产品内在的算法有很大差异,一个厂家的硬件产品与另一个厂家的软件产品可能差异更大。
    
    厂家预置音色是合成器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内置的效果器与这些音色密切相关。没有最好的声音设计,甚至最好的算法也出不来好声音。相反,天才的声音设计可以使平凡的算法发出惊人的好声音。
    
    因此甚至内部算法相似的两个产品,由于声音设计者的不同,声音相差很远。
    
    硬件和软件的声音为什么不同并没有理论上的答案,就如同苹果和桔子缺乏可比性一样。
TOP
23#

那还是单片机啊。我想如果要充分发挥电脑的功能,应该是用一个多种解码算法的程序来做啊。

就好象鲍鱼,只有一个厨师一种做法。如果多个厨师多个做法那该多好啊。
TOP
24#

如转盘没作用,Z、D有分别吗???
TOP
25#

照猫画虎 在 2003-6-10 12:18:14 发表的内容
CD我不是太懂,电脑知道一些。

1、为什么CD在电脑上看容量有的可到740M,而数据光盘最多就640M呢?
因为数据光盘里面有校检码,这样可以保证数据的绝对完整性,而CD就没有,所以容量会大。

2、由1,假设有张CD不好读。

3、电脑读:既然没有校检码,就只好通过反复读取的苯办法,对同一段数据(也许就几秒)反复读他个N次,然后通过一定的算法,确定“正确”的数据。N越大(N>10,或者1000000),就越“正确”,越与真实接近。
CD机呢?我想不可能做到读N次吧(N>10或者100?),所以从数据读取上来说,CD机输了。

3、为什么现在不用计算机硬盘做音源?
一是电磁干扰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
二是生产声音的软件厂商没有掌握让声音最HIFI的算法。毕竟软件厂商没有象传统HIFI厂商那么丰富的经验,也就是所谓“校声”的问题。
三是没有厂商生产合适的功放。(好象MARK已经开始研制)


4、用硬盘做音源的诱惑。
1)绝对精确的记录录音实况。
2)通过不同的算法,实现不同风格的声音(英国声,美国声,德国声,中国声……)哈哈


硬盘做音源怎么没有,山灵就有!
TOP
26#

有一点区别,但发烧就是追求这一点。
TOP
27#

随身听就是带缓存的结构
TOP
28#

阿泰 在 2003-6-10 15:22:36 发表的内容
Triones 在 2003-6-10 12:45:56 发表的内容
阿泰 在 2003-6-10 11:41:42 发表的内容
[quote]Triones 在 2003-6-8 15:39:37 发表的内容
........以恒定的“线速度”运行.......[quote]


好文,得益菲浅!
你说的是“角速度”吧?!

是线速度,详细地说是指光头处的线速度!



马达是恒速的,光盘转动也就是恒速的,圆周恒速转动的物体,就只有角速度是恒定的了。光头由内至外读取数据,线[点(光头处)]速度每ms都在变,越往外,线速度越快。
不知我的理解对不对呢?


所以光头读cd碟的内圈和外圈的时候cd转盘转速是不同的
TOP
29#

一。随身听虽然有缓存,但是不一定做了精确纠错。上次不是有一篇文说某高价CD对每个数据都连读八次然后根据统计结果取值吗,随身听肯定没这样做。
二。随身听的解码器不行。
lingsoft 在 2003-6-10 11:40:25 发表的内容
问题还是有的,如是以这种数据缓冲作读取的话,现在几乎所有的CD随身听都是以这种方式工作,但声音并不好啊。所以这个音质应该还不是和转盘有什么大的关系。或许可以试着把CD随身听当转盘试试。
TOP
30#

cd-rom的读碟方式与cd不同在于有错误数据重复读取,一般是20次左右,当然也有办法改为200次2000次。cd是跳过错误。缓存+重复读取+效验我理解就是你认可的方法。只是对于cd数据来说有无必要读的这样精确才是问题的关键。效验软件并不难写。现有条件下中低价器材对音质影响的关键不是Jitter,而是材料的热噪音、稳定性、线性区间的大小、对温度的敏感性。简单说就是材料的品质。cd的技术太成熟了这方面想有问题都难。
TOP
31#

软件商其实不用害怕,因为Z、D版还是有区别的。
电脑可以通过反复读得到正确数据,D版碟不可以,因为D版碟是大批量番制的,制造它的时候没那个工夫去保证数据正确。
VV 在 2003-6-9 19:29:07 发表的内容
转盘肯定有用,这是JS制定CD规格上决定的。
试想,JS会制定一种新的DD(类似电脑读敉据),那声音完全决定于解码。
1,JS不是少赚了转盘的那部分
2,软件JS会同意吗?(Z、D也没分别了,这最重要!!!)
最后编辑joelee
TOP
32#

CD我不是太懂,电脑知道一些。

1、为什么CD在电脑上看容量有的可到740M,而数据光盘最多就640M呢?
因为数据光盘里面有校检码,这样可以保证数据的绝对完整性,而CD就没有,所以容量会大。

2、由1,假设有张CD不好读。

3、电脑读:既然没有校检码,就只好通过反复读取的苯办法,对同一段数据(也许就几秒)反复读他个N次,然后通过一定的算法,确定“正确”的数据。N越大(N>10,或者1000000),就越“正确”,越与真实接近。
CD机呢?我想不可能做到读N次吧(N>10或者100?),所以从数据读取上来说,CD机输了。

3、为什么现在不用计算机硬盘做音源?
一是电磁干扰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
二是生产声音的软件厂商没有掌握让声音最HIFI的算法。毕竟软件厂商没有象传统HIFI厂商那么丰富的经验,也就是所谓“校声”的问题。
三是没有厂商生产合适的功放。(好象MARK已经开始研制)


4、用硬盘做音源的诱惑。
1)绝对精确的记录录音实况。
2)通过不同的算法,实现不同风格的声音(英国声,美国声,德国声,中国声……)哈哈
TOP
33#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34#

wang2 在 2003-6-10 10:09:45 发表的内容
还是建议看看 CDROM 白皮书。差不多就明白了。
不过,估计没几个人看的懂。
都是在这里白说。呵呵。我也是。

请问在哪里有 CDROM 白皮书?
TOP
35#

Triones 在 2003-6-10 12:45:56 发表的内容
阿泰 在 2003-6-10 11:41:42 发表的内容
[quote]Triones 在 2003-6-8 15:39:37 发表的内容
........以恒定的“线速度”运行.......[quote]


好文,得益菲浅!
你说的是“角速度”吧?!

是线速度,详细地说是指光头处的线速度!



光盘的最外圈与最内圈的“线(点)速度”是一样的吗?
最后编辑阿泰
TOP
36#

Triones 在 2003-6-10 12:45:56 发表的内容
阿泰 在 2003-6-10 11:41:42 发表的内容
[quote]Triones 在 2003-6-8 15:39:37 发表的内容
........以恒定的“线速度”运行.......[quote]


好文,得益菲浅!
你说的是“角速度”吧?!

是线速度,详细地说是指光头处的线速度!



马达是恒速的,光盘转动也就是恒速的,圆周恒速转动的物体,就只有角速度是恒定的了。光头由内至外读取数据,线[点(光头处)]速度每ms都在变,越往外,线速度越快。
不知我的理解对不对呢?
TOP
37#

[upload=gif]uploadImages/20036118214583429.gif[/upload]
TOP
38#

http://www.macrovision.com/solutions/software/cdrom/images/Games_CD-ROM_Study.PDF
TOP
39#

Triones 在 2003-6-8 15:39:37 发表的内容
本人在此论坛上注册第一篇,就发了一贴,说高档转盘是神化,引起掀然大波,看了许多回复之后,觉得本人对CD转盘了解甚浅,立马补习了一下。与大家探讨。

本人出“神话”一贴是在多台电脑上测试EAC软件之后。
本人虽听过多台CD机,但没玩过不同转盘配同样的解码器,所以对转盘影响音质没有感性的认识。

CD播放与抓音轨是不同的。CD播放的时候,以恒定的线速度运行,读到的数据立刻送到解码器,转盘不会也没有时间去检测读出数据的准确性,所以Jitter对CD音质引起劣化。而抓音轨时,CD-ROM是以变化的速度运行,它可以多次读出同一数据进行对比以确保数据的正确,在电脑上,播放CD是比不上播放从该CD抓出来的WAV文件的,但是,正如joelee所说的原因,电脑上播WAV出来还是比不上CD机。

对于CD机来说,即使你用了最好的避震钉,或者说绝点,即使把CD机放在绝对无振动的地方,问题还是有的。转盘是不可能绝对恒速的!也就是说,光头读数据的速度是变化的,要命的是,解码器的时钟是不会理会这种速度变化的,也就是说,这种速度的变化会劣化音质。从这一点来说,高档转盘并非神话。

但是,如果用好的CD-ROM(如噪音低,电磁干扰小等)来代替转盘,在解码器前加缓存(现在内存便宜啊),播放CD时,CD-ROM以精确流的方式抓音轨,存入缓存,这样,可能消除各种微小振动的影响,而且也不必以恒定的速度读数据(只要不低于播放速度就成),而缓存中的数据按解码器的时钟,送到解码器。这样,CD机音质只决定于解码器的素质及之后的模拟电路,与转盘无关。

所以,高档转盘并非神话,但绝对骗钱。


非常同意!建议HIFI烧友与电脑高手联合搞个实验品玩玩。
TOP
40#

还是建议看看 CDROM 白皮书。差不多就明白了。
不过,估计没几个人看的懂。
都是在这里白说。呵呵。我也是。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