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6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胶片老镜!---闲谈你摄影经历作品的乐趣。 125页新上12广州车展... [复制链接]

121#

盔甲

绚丽五彩滩》很精彩呀!
最后编辑LP 最后编辑于 2011-10-21 17:00:00
我最喜欢:用LP摸似系统播放黑胶唱片欣赏音乐。用胶片老镜摄影相片!
TOP
122#

原帖由 盔甲 于 2011-10-19 22:49:00 发表
谢前辈关注!记得是Mamiya 7II相机+43mm镜头

非常好用,我的中片幅机也是Mamiya 机种,型号645pro,有3支定焦镜头包括同厂的35mm F3.5、一支德国Leitz 90mm F2、与一支Leitz 200mm F4、后2支镜头是经改装换卡口可用的。
http://www.ctps.cn/photonet/userpage.asp?userid=M%D0%A1%B1%FB
TOP
123#

回复 121# LP 的帖子

谢谢前辈!此机镜有个缺点是不能拍人像,拍出来人皮肤上的汗毛会清清楚楚在轮廓一圈出现,煞是恐怖~~
TOP
124#

原帖由 m.peng 于 2011-10-19 23:26:00 发表
原帖由 盔甲 于 2011-10-19 22:49:00 发表
谢前辈关注!记得是Mamiya 7II相机+43mm镜头

非常好用,我的中片幅机也是Mamiya 机种,型号645pro,有3支定焦镜头包括同厂的35mm F3.5、一支德国Leitz 90mm F2、与一支Leitz 200mm F4、后2支镜头是经改装换卡口可用的。


哦你现没玩中幅了,转135还是全幅数码了。
我最喜欢:用LP摸似系统播放黑胶唱片欣赏音乐。用胶片老镜摄影相片!
TOP
125#

原帖由 m.peng 于 2011-10-19 23:26:00 发表
原帖由 盔甲 于 2011-10-19 22:49:00 发表
谢前辈关注!记得是Mamiya 7II相机+43mm镜头

非常好用,我的中片幅机也是Mamiya 机种,型号645pro,有3支定焦镜头包括同厂的35mm F3.5、一支德国Leitz 90mm F2、与一支Leitz 200mm F4、后2支镜头是经改装换卡口可用的。
与先生握手兼羡慕!Leitz镜与Mamiya原厂镜风格各异,德头的韵味层次令人着迷!
TOP
126#

原帖由 盔甲 于 2011-10-19 23:40:00 发表
谢谢前辈!此机镜有个缺点是不能拍人像,拍出来人皮肤上的汗毛会清清楚楚在轮廓一圈出现,煞是恐怖~~


知否何故呢?我没玩过只能与你分享乐趣。
我最喜欢:用LP摸似系统播放黑胶唱片欣赏音乐。用胶片老镜摄影相片!
TOP
127#

大家讨论得这么激烈,似乎已经忘了相机后面那个头才是决定照片成败的关键,照片的内容才是一张照片的根本。

玩名器容易让人陷入陶醉于器材固有味道和焦外的误区,这一点从网络上的徕卡片子普遍内容性匮乏可以看出来。

另外,古董名器的个性普遍比较重。还是拿徕卡来作例子,口味太重了,太暖,连黑白片子都很暖。看多了后感觉腻味。而且有时候这种味道会干扰照片内容的表现。
逗你玩儿
TOP
128#

回复 127# ray_ji 的帖子

谢你的!你意见正确也较理性的。我赞成呀!并望发表者讲下相片:拍摄过程、小故事、你的感言。至于你提及古董器材,不是拿来使用,用来收藏的,也是有很大的局限,不一定是好的拍摄器材。
我想是要选自己心目的好器材特别是镜头方面,我心选的:是60-70年代左右的器材,那是黄金时代,可说:登峰造极!
最后编辑LP 最后编辑于 2011-10-20 10:13:51
我最喜欢:用LP摸似系统播放黑胶唱片欣赏音乐。用胶片老镜摄影相片!
TOP
129#

回复 77# 中山张 的帖子

看到张兄的富士山图片,风景美极了。就是拍摄的时候取景较困难,天空与地面反差太强烈,要上就牺牲下面,要下那上面又过曝了。学摄影的时候师傅教过遇到这种情况,只有借用渐变滤镜了,较常用的有橙黄或中灰的滤镜,使高光的位置没那么强得以平衡一些。张兄富士山的图片如果挽救的话,只有后期来补救了。如果张兄同意的话,可“班门弄斧”的来示范一下。
http://www.ctps.cn/photonet/userpage.asp?userid=M%D0%A1%B1%FB
TOP
130#

回复 113# 盔甲 的帖子

原帖由 盔甲 于 2011-10-19 22:27:00 发表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10-19 19:03:00 发表
我发现就算用到Canon这个型号的顶级镜头在5米范围内拍摄,效果不错,一旦远景就完蛋了。就算在5米内拍摄的照片,把照片放大几十倍后观看时,也会发现景物的轮廓边线出现雾化现象。所以只属有限公司。
现在我比较喜欢使用上世纪西德生产的定焦镜头,随便一支已经超越了Canon的“镜皇”。

Canon不是不好,拍人像那是顶呱呱的,挑合适器材用于其优势题材事半功倍:)

您好盔甲先生!

Canon拍近景人像还可以(但是一旦拍远景就完蛋了)。如我在本帖的92#的人像,表面看上去色彩很鲜艳、很清晰、很逼真,但欠缺立体感、层次感和质感;对比一下本帖115# m.peng先生用胶片拍的几张人像还是相差很远的。表面上我拍的几张似乎比m.peng先生拍的几张要清晰,但只是表面而已,再深层看一下还是比m.peng 先生用胶片拍的那几张的质感和层次感差很远的。就如同黑胶与CD的差别。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1-10-20 19:55:03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31#

回复 115# m.peng 的帖子

您好m.peng先生!
这几张人像拍得很好。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32#

回复 129# m.peng 的帖子

原帖由 m.peng 于 2011-10-20 9:58:00 发表
看到张兄的富士山图片,风景美极了。就是拍摄的时候取景较困难,天空与地面反差太强烈,要上就牺牲下面,要下那上面又过曝了。学摄影的时候师傅教过遇到这种情况,只有借用渐变滤镜了,较常用的有橙黄或中灰的滤镜,使高光的位置没那么强得以平衡一些。张兄富士山的图片如果挽救的话,只有后期来补救了。如果张兄同意的话,可“班门弄斧”的来示范一下。


m.peng先生说的很对。当时拍摄富士山的时候光线的确很糟糕,几乎每一张都在强烈的背光下拍的,我也没带上相关的滤镜,也不想牺牲这么美丽的景色,只有照样拍下,回来看看有没有得救。呵呵。

m.peng先生太谦虚了!m.peng先生如喜欢的话可修正示范一下。谢谢!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33#




巴塞  高迪的米拉之家
富盛网站  fshifi.cn     富盛音响微信号:fshifipt
文杰用户Q群:  475324510
富盛淘宝 https://shop34536926.taobao.com/
TOP
134#

很好的大片

高迪大师之杰品,真是难得,维多利亚式的风格,米拉公寓巨匠之作。继续啦!多谢富盛!
最后编辑LP 最后编辑于 2011-10-20 21:22:30
我最喜欢:用LP摸似系统播放黑胶唱片欣赏音乐。用胶片老镜摄影相片!
TOP
135#

高迪另一巨制:巴塞圣家堂。


富盛网站  fshifi.cn     富盛音响微信号:fshifipt
文杰用户Q群:  475324510
富盛淘宝 https://shop34536926.taobao.com/
TOP
136#

超大图来啦!!!

LP前辈莫怪

富盛网站  fshifi.cn     富盛音响微信号:fshifipt
文杰用户Q群:  475324510
富盛淘宝 https://shop34536926.taobao.com/
TOP
137#

回复 135# 富盛 的帖子

巴塞罗那的“地标”——圣家堂 (Sagrada Familia)。 这张大片,足以显示出他的雄伟富具特色!好!
我最喜欢:用LP摸似系统播放黑胶唱片欣赏音乐。用胶片老镜摄影相片!
TOP
138#

回复 136# 富盛 的帖子

你个咩野大广角呀!真高!
我最喜欢:用LP摸似系统播放黑胶唱片欣赏音乐。用胶片老镜摄影相片!
TOP
139#

原帖由 LP 于 2011-10-20 21:53:00 发表
你个咩野大广角呀!真高!


35标镜啊老大
富盛网站  fshifi.cn     富盛音响微信号:fshifipt
文杰用户Q群:  475324510
富盛淘宝 https://shop34536926.taobao.com/
TOP
140#

原帖由 LP 于 2011-10-20 9:04:00 发表

我想是要选自己心目的好器材特别是镜头方面,我心选的:是60-70年代左右的器材,那是黄金时代,可说:登峰造极!


严重支持“黄金年代”。
上世纪欧洲的50中后期开始到70是一个神奇的年代,当时欧洲经济从二次世界大战的创伤中恢复过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产生了大量的“经典产品”,其中很多至今无法被后来超越。
至于摄影器材方面,其实在二战之前,随着为满足当时德国奥运会拍摄需要,设计出SONNOR结构后,基本所有定焦镜头的设计已经全部定型,后来的发展基本是在镜片形状微调,材料改变和镀膜技术的应用。在多层镀膜技术成熟前,为了减少光线在空气与玻璃介面的折射(在没有多层镀膜技术前,一般认为多于7个介面就会影响成像质量)以提高玻璃的通光量,减轻起雾,眩光现象,需要使用极高品质的光学玻璃,这些光学玻璃生产成本高昂而且费时(比如最出名的“原福”玻璃,需三年自然降温),所以当时高品质的镜头价格十分昂贵,以楼主所喜爱CONTARAX牛眼系列为例,一部相机加两只高级定焦镜的价格大约为2000德国马克,大约相当于当时在德国买间房子的价格。生产到这个档次的镜头,不但在加工精度,连在镜筒材料上都无所不用其极,历经半个世纪,如今这些镜头的用料和工艺仍未被超越,只要把玩过CONTARAX牛眼镜头,对比现在外观夸张,手感粗燥单薄的现代自动镜头,就会深刻理解“德国品质”的含义。这个时期的镜头一般高档的都是银色镜筒(有些品牌采用“斑马”镜筒)所以有人称这一时期为“白镜时期”,这是镜头工艺和用料的顶峰时代。这个时期,在黑胶唱片中也是黄金时代,比如说经典的早期立体声录音,大DECCA,地球牌,白金狗,大荷花,HIFI STEORO。
不过70年随着一场石油危机,然后美元和黄金脱钩,货币不再具有长久的价值,于是对产品“永恒品质”的追求的生产模式被快速资金周转的市场运作方式取代,另一方面,以廉价为招牌的日本的相机工业走向成熟加入竞争,再加上材料工艺的发展,多层镀膜技术出现,于是使用生产成本更低的玻璃,然后用镀膜改善光学性能成为主流。这个时期的镜头且不说光学质素,单是镜筒用料就已经比早期的要稍单薄些。同时期的黑胶唱片也正好从大DECCA变成小DECCA,大禾花变成小禾花。
再往后到80年代,日本的自动镜头出现,这样的镜头使拍摄变得更简单,无需经过系统学习的摄影门外汉,基本上拿起相机按下快门就能拍到照片,日本相机工业终于靠自动镜头把德国相机工业挤出了主流大众市场。不过因为自动镜头需要使用很多塑料部件,而塑料部件的使用寿命显然是个问题,德国传统厂家居然以此为由一直拒绝生产自动对焦镜头。自动镜头的出现普及了摄影,使摄影成为大众的日常活动,对于大众来说,拍到照片比起画质的细微提升显然更重要。这个时期大约是数码录音取代模拟录音,CD取代黑胶唱片成为主流的时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