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Symphonic Line 思凡尼克“极速”喇叭线5日谈(14页,极速、欧亚... [复制链接]

1#
鉴于多位朋友希望了解更为详细的新品信息,也将我半年来关注的器材个性逐步了解的历程以示于众。其中,有惊喜,也有来自于多方的责问,也有自我的独立对比与思考,所得体会,皆是真实,如有雷同,纯属共鸣。

这是这个牌子功放前段的测试报告: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153796.aspx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155070.aspx

这个帖子,主要是分享我近期在喇叭线世界里的发现。而本回故事的主角,是标题上那个在国内低调得掉渣的小众品牌中的2号喇叭线。
最后编辑无空 最后编辑于 2009-03-28 23:39:44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09/4/1 11:15:47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第一日——
今天收到在富盛购买的“思凡尼克”(原名Symphonic Line,翻译为德国之声,私下想来觉得不妥,有跟柏林比高低的意思,不是老板罗尔夫的世界观)“极速”喇叭线,正财煲练。稍后再作报道。

惊喜呀惊喜!
速度真的很快,能量很充分,场面相当大,但是十分柔软。一耳朵就知道。
不贵,也不便宜。中等价位。
但是很厉害,它的厉害是我听过1万内90%的喇叭线都不具备的。

其他牌子也听过不少,首先是铜线在1W内,很多品牌都有妥协。
要么速度偏慢,要么低频浑浊,要么不够通透,这些都是这个价位内铜基喇叭线的通病。
极速喇叭线是我近年来少有的发现,就是说速度肯定比市面上80%以上的铜基喇叭线快,而且快很多。速度一上去,通透感就跟着改善,然后是音场,最值得和其他铜线比较的,也是厂方引以为豪的,就是中低频的解析力和层次感是有本质飞跃。
还有就是高解析力带来高密度,但味道跟银线是不同的。
跟上万的银线在速度虽然上只差半个头,但全频的宽松和平衡是在这个价位内难以找补回来的。
TOP
3#

第二日——
录音是经过选择的,而现场很难选择不要听什么,需要重点听什么,弱化哪些,强化哪些。因此往往你看电影或电视剧,少有真正现场同步录音的,现场录音的的确有现场感,但不见得好,就是这个道理。
真正道法自然了,每个人却没法接受。
所以才有音乐厅,经过设计后来让你听,它不过就是一个超大的音箱,还是人为的选择和放弃的结果,因此在观念上要放弃所谓的绝对现场的概念。

极速喇叭线十分注重音乐的连贯性,不存在格格巴巴的那种解析力。那实际上是锐化过度,就好比把每个音符都人工加入了黑白边,听起来有很锐的效果,其实是刻意为之,特点就是挂耳,不耐听,甚至跟所谓数码声很接近。
而这款线材是注重真实信息量下的连贯性,没有上述毛病。

播放小品尼可拉耶娃的巴赫平均率,整个空间感就象在100平方的芭蕾舞练功房里弹奏的效果,空间残响充分。
也说明这条线不光是音场的能量分布很健康,同时许多弱音也能抓取。
TOP
4#

第三日——
味道很正,速度快,空间感是铜线里少有的好,最重要是低频分析力可以和许多银线媲美,却又有自身独有的韵味。
回忆一些高端点的美系铜喇叭线,最大的不同就是全频能量分部很健康,空灵与质感相得益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作到的,而美系的线材更强调能量感和轮廓的描绘,写实感强,低频的浓重是一大特色;而极速喇叭线的走向却是写意的,很顺畅、松软,不刻意锐化或加强任何一个音符,但密度却十分高,该有的细节没有逃脱的,低频绝对跟美式低频是两个方向,质感清晰,量感恰恰好,一点不会夸大。

因为是高度纯铜,不存在银线过亮和中低频无味的可能性,结构十分有趣,据富盛说,是6股特殊缠绕的,而不是中心一根、周围一圈的典型结构。他们的线材在我看来,应该适合大多数器材,尤其是缺乏通透、密度和速度的喇叭。
最后编辑无空 最后编辑于 2009-03-23 02:29:40
TOP
5#

第四日(关于德国正统声之争)——
正方:吕光鲜
玩惯美国机再换成德国机当然会有惊喜,就象玩了很长时间的认为非常超值的日本垃圾机换成美国机眼睛大亮一样。但德国机就是德国机,走向都是基本一样的,没可能同价位谁更强,同样德国机到高端,就一定只有柏林之声或MBL,没有可能是其它!说说可以,时间说明很多。

反方:无空
希望事实真的这么简单~~~
MBL5010前级和7008合并都仔细听过,声音走向过于幼滑;而柏林这个价位几乎没有建树。我仅仅只是作出了我的选择。
中价位中,目前的我只是一井底之蛙,而现实却最为重要!
谁说井底之蛙不好?在自己的天地里,同样也是全世界。果壳中一样可以囊括全宇宙。

如果柏林、MBL是奔驰宝马,其庞大的族群,代表了大众情人的品牌印象。
或许思凡尼克更像美洲虎或阿斯顿马丁,隐秘在特定的人群。
所以,从某种意义可以说,柏林、MBL是无法跟思凡尼克媲美的,或许永远都没办法。
同时可以说思凡尼克永远都难做大众情人,也成立。
因为在我的世界,没有柏林、MBL的地位。

还有一个事实,或许你我他都曾听过柏林和MBL的高端,但却未曾听过思凡尼克的高端,如果用市场知名度和保有量的单项结果去反向定性一个事物的品质格调,是危险和武断的,更谈不上有任何广泛意义的指导价值。但,在这个价位,我确定找到了我要的最大价值,仅此而已。

正方:吕光鲜
“从某种意义可以说,柏林、MBL是无法跟思凡尼克媲美的,或许永远都没办法。”阿Q也一定会这样认为,我闪了!哈哈。

反方:无空
发烧音响世界最迷人的地方,一如人类历史的各种观念和道德标准,其实没有绝对标准,只存在基础参照。
我和杜撰的所谓阿Q最大的不同,在于一个主动选择,一个被动忍耐,其余或许都一样。因此,我宁愿自己是井底之蛙。

回322楼,我以为,人类最大的智慧仍然不是理性,而是自省。
TOP
6#

第五日——
昨天到今天,用喇叭线试听了两对2万内的英国喇叭,PMC LB1,ATC12。CD仍然是WADIA21。功放:思凡尼克14。信号线:极速。CD电源线:威卓银签名。

软件:玉置浩二〈活在当下〉、波切利合集、海上钢琴师原声CD、海伦格里莫〈沉思曲〉”舒曼/克拉拉/勃拉姆斯钢琴协奏、奥依斯特拉赫巴赫双小提琴协奏、老罗巴赫大无、卡拉扬贝3。

经过1周多来的日夜煲练,极速喇叭线已经十分稳定。下面是本贴总结性的听音报告。由于使用了中性的CD机,然后同厂合并机与信号线的到场,使得测试的偏颇性相对减小。

玉置浩二〈活在当下〉、波切利合集:现代流行音乐的录音典范,人声的润泽和厚度相当出众。在LB1的喉咙里,喇叭线给于的是一种实在而稍稍雍懒的调子,但很克制,空间自然,残响稍少,低频松松融融,但不会很多。在ATC12,喇叭线则展现出更为写实的形体,空间大了一圈,磁性的人声却更为可信,低频层次和弹跳展现出松紧适度的表情。

海上钢琴师原声CD、海伦格里莫〈沉思曲〉”舒曼/克拉拉/勃拉姆斯钢琴协奏:
同是当代录音,这两张是测试钢琴协奏的好碟。
钢琴的实体感、距离感、泛音,以及与配器之间的微妙分隔与对话,在小系统里是很难还原的。而喇叭线对录音现场各种复杂的信息的传输方式,每个厂家都有自己的选择,有的注重能量和结像,有的注重通透度,有的注重高频的低损耗与细腻延伸,有的注重解析力,有的速度出众,有的味道卖相,有的样样平均~~林林总总,但在一万以内,决难找到一款各方面权重得好的产品。
在两个喇叭的演唱下,渐渐对喇叭线的设计有了些体会。第一,铜线的传输速度提升上去的意义,不仅仅只得到明快的节奏,跟着一起改变的,是乐器的分割度自然就提高了,特别是中低频,你听到的声音再不会是一片或者一团,而是具体的一群、一组、对话的关系,尤其是贝司、鼓之类,好的速度可以将它们的质感浮现出来,而非只是音色。
但仅仅是速度,还不行,协奏与交响的空间残响是相当具体入微的,能量型选手和平均型选手,往往注重了形体和对比度,很多片断,感觉是加了太多的吸音措施,太多直达耳朵的信息,却丢掉了现场的氛围,第二点,就是对细微信号的适当比例的处理,听感上是空间残响明确,可是处理大了,会丢掉中音的主体,导致声像不够凝聚,散乱,甚至刮耳;处理弱了,就成了前面所说的吸音过度,听感上或许有“干净”的调子,却是以丢失细节为代价的。
说来,这款喇叭线也没什么神奇,就是处理好主音与弱音的比例关系,然后提高传输速度,全频的结构自然就从乱麻当中得以理顺。在钢琴大协奏测试中,这点体会尤其明显。

最后,我要提及的,就是关于音色。
这一点,或许是所有范畴中最为神秘的地带,万千语言都是难以描绘的。同是也是纯水派嗤之以鼻的概念。可是,我却有自己的见解。

我对这个牌子的声音有一个不知是否恰当的比喻——草原的春天。为什么这么形容?体会来自于另一个体系:气候。
音色就好比不同纬度,不同海拔以及植被下的地理气候。首先有个概念,气候没有绝对气候的说法,但却有相对舒适气候的普遍观念;同时,气候由多种指标左右,甚至很多指标目前科学一无所知,但能体验,可以局部描绘形容。

这个品牌的线材,声音是微暖的,广博而湿润,通透的同时,透明度却不是炎炎夏日强光下,割眼、犀利的强弱对比。它恰如盛春的清晨8点,凉意正一丝丝被春日剥去,薄雾刚散,万物苏醒,旷野撒下微润的光线,一切都是如此的柔和,历历在目,井然不争,一派祥和风光。

还有就是音色是如何产生的问题?
就宏观来讲,一如气候的变化,空间发声,是多个变量因素的综合成像。一把提琴在旷野、卧室、音乐厅、教堂、广场拉出来的音色相差悬殊,是人人都晓得的,重放亦然。除了录音师的第一现场对声音侧重的取舍,在还原播放环节,各家器材厂商其实都在心中建造自己的音乐厅。而线材,就是这个音乐厅声音传播和反射的空间缩影。
有素质的音响器材设计师或厂家,肯定都是现场聆听经验者,但他们在做器材的时候,就象音乐厅空间设计师一样,也是有取舍的,因为你不可能在一个时间内全息的把所有声音以绝对值传播到听者的耳朵,这样一来,音色风格取舍问题在所难免。如果谁说他完全无须面对取舍问题,或者完全不承认有这回事,那这个音响器材设计者,我想,去做标准件钳工比较合适。

因此,所谓各个派别的声音,无外乎是对重建不同类型音乐厅而努力,这也就驳斥了“纯水”概念的存在。
这个牌子的线材,尤其喇叭线,显然与所谓英国声有所渊源。那就是对音乐厅音乐体验的迷恋,所有声音似乎都是从那种半圆形的巴洛克中型音乐厅发出。给人一种柔软祥和的感觉,对刺激的音符似乎都有衰减的效能,而细节却不曾丢失,在细节的呈现和混响的时间上,“德国人”就显然比“英国人”更趋向于积极、严禁。

末了,也说说极速喇叭线的弱点。
在英国喇叭的歌喉中,清晨的薄雾似乎多了浅浅的一层,而光线的温度却仿佛提升了2-3度。一句话,起码透明度是有那么些提升空间的。
极远处的风景似乎隐约可见,但距离不详,除了透明度的提升,高调层次的细节仍然有10%左右的提升余地,以至于极尽可能达到无远弗界。
极亮处,再稍稍亮一点似乎更好。
极黑处,似乎还能再黑一点点。
TOP
7#

原帖由 无空 于 2009-3-23 2:29:00 发表
...我对这个牌子的声音有一个不知是否恰当的比喻——草原的春天...


我之前说过, 是一股清新的田园气息.境界很高, 让人不愿意去追究它的弱点.
逗你玩儿
TOP
8#

这里也要上图吧,艺术家。
最后编辑天神 最后编辑于 2009-03-23 11:43:38
TOP
9#

附件 1111.jpg ( 84.94 K)





TOP
10#

什么价位?
TOP
11#

不得不说一下,思凡尼克的作风,极有“高级DIY”的风范,所有功力似乎全部掩盖在内部,外表 给人一种不修边幅的印象。
极速喇叭线和信号线就是这样,细细的两根,接口处还留有手工的痕迹。特别是喇叭线,我第一次接触这种每声道两根独立分开的,一套下来就是4根独立的线,一眼看去,像随意从哪根电线上裁剪下来做的DIY玩具,很没有安全感,但一听,马上就会给你一个巨大的反差。
TOP
12#

原帖由 <b>神农</b> 于 2009-3-23 12:14:00 发表
什么价位?

10000内
最后编辑无空 最后编辑于 2011-06-12 02:01:04
TOP
13#

这破线这么贵? 我以为2K多
逗你玩儿
TOP
14#

是定价吧?呵呵。。。
TOP
15#

是啊,的确像条破线~~呵呵
ray兄有兴趣就去咨询富盛,估计售价有一定的下浮。它对治你的丹拿是手到擒来呀,哈哈。
TOP
16#

无空兄的合并机有没有玩垫钉呀?我昨晚就试玩了一下,最后觉得功放还是不垫的好。
TOP
17#

原帖由 天神 于 2009-3-23 14:22:00 发表
无空兄的合并机有没有玩垫钉呀?我昨晚就试玩了一下,最后觉得功放还是不垫的好。


那要看垫什么. 普通的肯定不行. 功放垫板就十分保险, 垫钉难选择.

找滔哥帮你搞块化震板. 说不定比你的红木好. 呵呵
逗你玩儿
TOP
18#

那好了,我就省了3个功放脚钉的花费了,把脚钉用在喇叭上似乎最为必要。
RG14的内部本来就做了很多避震手段,或许已无再避的必要了。
TOP
19#

诸位,器材架如何抉择?古河的还是普通的?
TOP
20#

原帖由 无空 于 2009-3-23 14:30:00 发表
那好了,我就省了3个功放脚钉的花费了,把脚钉用在喇叭上似乎最为必要。
RG14的内部本来就做了很多避震手段,或许已无再避的必要了。


我上百斤的机器, 外壳是10MM厚的钢板, 上钉后声音照样变化.

依大艺术家的品位和消费能力, 直接上FE大钉.
逗你玩儿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