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3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将爱奚进行到底——为了奚秀兰烧房子!习总说:祖国必须统一,也... [复制链接]

301#

消声室聆听经验总结贴

1#y.qfans

收藏2016-6-29 04:57:28

本帖最后由 y.qfans 于 2016-6-29 13:50 编辑

去年和合作的一位朋友准备建造一间接近理想状况的喇叭房,因为之前我是搞录音的,所以从录声的最初原理出发,和朋友探讨多日,梳理了我们认为的一些常见的房间误区,最终一致决定建造一间消声室作为我们的日常喇叭房,同时也作为测试房间使用。

  建造过程经历很多波折和困难,历时六个月,终于建造完成。本来造一个房间听音乐,并不值得什么去大书特书,建好快一年了,没什么想说的,只是最近有一些朋友提出了半是好奇半是疑问的一些问题,使我萌生写一点什么的想法,这样可以给更多人参考。

  我想了一想,在消声室有过听音乐经历的人不会很多,而在这个环境里常年累月听各种类型音乐的人就更少了,我的这点经历也许在其他朋友看来真的具备了一些代表性,从这点看来可能真值得写一写吧,所以真的写了。但也只是想到哪里写到哪,欢迎坛里老师批评。

想进一步了解的,自然会去买一些书本资料来了解这一方面的基本理论。我这也只是对书本的二次贩卖而已,重点我都已经提到。所以如有提出问题,原则上不准备回复。

.为什么把喇叭房建成了消声室

从录音的角度观察,发烧友通常容易混淆两个不同领域的边界

1.将录音空间的声学处理与回放空间的声学处理混淆,没有清晰的知道这两块之间的区别和边界在哪里,盲目模仿录音棚去处理自己的听音空间。

简要来讲,录音空间是在均匀扩散的基础上才考虑吸收,而回放空间是在均匀吸收的基础上再考虑如何将剩余声能扩散,且特别注重不能发生早期传播的扩散。

2.不能把录音师的工作准确理解为唱片艺术的一部分,盲目追求和现场比较,对于录音艺术与现场演奏艺术之间没有清晰的边界理解

基于以上两点常见的边界混淆,发烧友通常会犯下A+B=A的错误。A,录音内容中的空间信息;B,回放场合的空间信息。

我们的目标是努力削弱B的影响,尽量让A无障碍的回放出来。所以不考虑任何扩散措施,而是将打到墙壁之上的声能尽量全部吸收,创造出一个无声反射的空间,让A内容中的信息量畅快而无染色的播出来。

(下面这句解释已经给很多朋友解释过无数次了,这里再解释一次:全吸收空间绝对不会造成声音干瘪,它不会吸收喇叭出来的任何直达声能,只将打到墙上的声能给吸收掉, 声音是干还是湿,只取决于所播放的唱片,该空间对此保持中性,不会额外添加任何染色)

.建造过程

1.测量房间长宽高,根据测量数据计算房间简并模式

2.根据测量结果,结合主箱的参数,确定吸收截止频率

3.根据截至频率计算出尖劈模块的宽度,并确定填充材料的容重和吸收系数

4.根据简并公式的计算结果,观察高频部分的共振情况,以此参考确定出尖劈的高度和开角

5.根据尖劈底部的宽度开始在墙上打龙骨,龙骨框架之间的宽度即尖劈模块的底部宽度(喇叭房要处理五个墙面;测试房要处理全部六个墙面,地面做浮筑处理后拉钢丝网)。

6.定制钢架

7.定制覆盖布

9.定制、裁剪填充物

10.安装吸收模块

(强烈建议:不要使用任何玻璃绵或者矿岩绵作为填充材料,因为只有薄薄一层透声布包裹着,很容易发生穿透飘落,对健康影响极大)

(补充提醒1:应对房间的面积缩水有心理准备

一般20平的房间做完吸收后大约还可剩11平-13平;通常是截止频率设定越低,占用室内面积也越大,但有一种较少见情况,就是房间原比例非常糟糕,经过计算后发现在高频某处有较强的共振,势必要把尖劈的高度延伸到这个对应频段来处理,这时候也会发生占地面积骤然增加的情况

补充提醒2:务必做好十足的消防工作

我们这边做了这些:所有的照明线路节点全部采用无铅锡焊接,音响线路用煤矿下井电缆单独铺设,线路套防火管线,只采用钨丝灯照明,不使用LED\节能灯等带电源模块的灯具,安装了烟雾探测头和视频监控头,配置了多只灭火器,消防栓距离房间在十米以内)

.半年多的听音体会

1.有脑颅微疾的人,会在房间内有耳鸣或压迫感,轻微人群会在半小时后消失,敏感人群则短时间不能消失不良感

2.正常人会在一分钟多后即适应

3.距离侧墙过近(10公分以内)听音,靠墙的那只耳朵会感觉失聪,但离开一定距离后即消失。其实是墙壁吸声能力太强,导致两只耳朵感受到的声压差过大,偏离了一般的听觉经验,就会产生这种错觉

4.这种无声反射空间具有良好的催眠作用,人很容易在听音乐时候睡着(胎儿在妇女的子宫内,即是处于一个典型的无声反射空间;只是人在出生以后,多数人在此后的一生中再无体验无反射空间的经历)

5.真正实现了发烧友梦寐以求的空间小而声场大,光线很暗的时候,听觉感觉上像在寂静的旷野。基本上唱片内容是多大的录音空间,听觉上就会准确的体现出这个空间

(我珍藏有一辑寺院师傅赠的雁荡山密宗宏觉法师唱颂《六字大明咒》CD,录音之佳媲美任何发烧CD,开始时候的一段自然场录音的密宗仪轨,播放时候简直就象把山谷搬到喇叭房里了)

6.音乐细节分毫毕现,密度感极佳.但糟糕的录音也会毫不留情的暴露出来

7.立体声播放系统的包围感变强,当把音量调节为真实人声音量或真实乐器音量大小时候,结像感非常优良,更可贵的是可以很明显的听出唱片录音中的高度信息

8.再也不用考虑靠墙距离这回事了,不管怎么摆放箱体,墙都只是一个惰性的参考,不会反射任何声音,摆位变得很轻易,只要考虑内凹角这一个节点就可以了。

最愛奚秀蘭並因奚秀蘭而發燒
我發表的以奚秀蘭爲主題的重要帖子的鏈結:http://post.baidu.com/f?kw=%DE%C9%D0%E3%C0%BC
TOP
302#

家访y.qfans和lyticast消声室  


   和众多绕友一样,在HIFI听音室的声学处理上,本人也一直信奉混响应控制在0.4-0.5秒的观点。《音响论坛》主编,刘汉盛的前硬、中吸、后扩的方法,也从另一侧面印征了这类传统HIFI听音室的混响时间不会太低。
    看了《消声室聆听经验总结贴》一文,非常认可y.qfans强调的观点:唱片里巳包含了混响的信息,且是录音师努力给出的最佳混响信息。一切额外添加的房间混响,均有画蛇添足之嫌!烧友挑CD版本,本质即是追求某种意义上的“原汁原味”。那么,阻断房间混响,最大化的听直达声,无疑是个正方向。
    出于对国内外唯一用消音室来欣赏音乐的好奇,在有幸与y.qfans及lyticast二位勇闯者取得联系后,上月我分别家访了在上海及太原的这二个消声听音室。
   这里简略介绍下情况,供有兴趣的同好参考。
   这二个听音室均为20多平米。
(1)lyticast烧友听音室,采用的是平铺方法。用80kg容重的吸音棉,每面墙贴出约125mm的厚度。房间六个面全贴,共计用去约11立方米的吸音材料。混响约至0.05-0.07秒。
(2) y.qfans烧友听音室采用的是尖劈方案。吸音棉容重估计只有10-20kg上下。但尖劈凸出墙面约有400mm之巨,除地面外,五面均为尖劈墙。与lyticast的平铺墙不同,y.qfans的尖劈墙的凹凸结构,其吸音面积被大为扩展。优点是吸音更强,代价是占用了更大的空间。实际听感:y.qfans尖劈房的确比lyticast平铺房混响更低。
   本人认为,如空间足够大,又追求极致的话,六面尖劈无疑是首选。但如愿稍作妥协,采用lyticast烧友平铺墙的方案,整体操作会简易得多。而最终欣赏音乐的效果,这二空间都为一级棒!
   声学处理,都追求频响曲线的平直。从lyticast烧友处,印证了查雪琴教授的观点:吸音材料放得越多,频响就越平直。lyticast烧友的空间频响曲线的确非常优秀。只要有空间,吸音棉是多多易善!
(3)这二次试听,自帶有DG公司的MUTTER的提琴、EMI公司的MAHLER的第十交响、及RCA那盘“白头翁”等片。
0.02-0.07这二个极度吸音的房间里,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干”的任何影子。相反,MUTTER的提琴的声音质感极其出彩,提琴木质味浓烈,也许是细节呈现特别丰满,这盘在我处并不讨好的CD,在他们的消声室里才凸显出名盘的真正魅力。
   在lyticast处,欣赏人声独唱及大提琴这类单体发声曲目,立体感可说一绝!有其特殊的美感,非常出彩。
   在y.qfans处,一首宗教音乐除了旋律、节奏的美感引人入胜之外,深山幽谷传来的幽远的鸟鸣,更隐显出淡淡的一丝禅意……。
   音乐能感动人,除了优秀的平衡,细节的最大化呈现绝对是个关健。y.qfans和lyticast烧友的这二个不同结构的消声室都做到了。本人参观、学习、欣赏之余,是由衷的佩服。对y.qfans和HIFI音响烧友、lyticast烧友的热情接待,这儿一并致谢!

最愛奚秀蘭並因奚秀蘭而發燒
我發表的以奚秀蘭爲主題的重要帖子的鏈結:http://post.baidu.com/f?kw=%DE%C9%D0%E3%C0%BC
TOP
303#

网上找来的,转帖。
最愛奚秀蘭並因奚秀蘭而發燒
我發表的以奚秀蘭爲主題的重要帖子的鏈結:http://post.baidu.com/f?kw=%DE%C9%D0%E3%C0%BC
TOP
304#

“查雪琴教授的观点:吸音材料放得越多,频响就越平直。”查教授的观点,我赞同。我自己的实践中,也是充分吸音的空间,频响曲线更平直,声音更安定。
但是,很多烧友(包括我在内)都喜欢饱满、温暖、润泽一些、鲜活度好,音场大,空间定位好的听感。实际上,上述听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混响,绝对意义上是一种音染,并不是录音师想让你听到的声音。
对于普通发烧友而言,hifi这个东西,是讨耳朵喜欢,LZ转帖里面那位录音师常年累月在消音室听音乐听习惯了,多数普通烧友未必会喜欢那种声音。普通烧友做声装,一方面是要改善频响曲线和混响时间,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利用好房间的混响,把声音向自己喜欢的方向调整。
TOP
305#

而且,把20平房子装成12、3平米,绝大多数烧友家人恐怕不会同意,能放几个低频陷阱,吸音板和扩散板就是多数烧友能做地极限了。
TOP
306#

很多老大说在前墙角的侧墙放扩散板,对音场很有好处,我是试过了,口型、音场都有提升,相应的声音薄,密度、质感变差,对中频肥厚、浓郁的系统有奇效。如何取舍,看各人的喜好……。其他位置如侧墙第一反射点也试过扩散板,最后都改为吸收……
溪秀兰 发表于 2022/9/2 16:26:57

跟用什么类型扩散板关系很大,不见得所有扩散板都是这个效果。我用的折叠井扩散板,中低频会变厚,高频会润泽一些,我觉得适合数码味重的系统。
TOP
307#

我是习惯了前墙强吸音的效果,消除驻波,在均衡的前提条件下把低频混响时间降下来,不要干扰中高音、直达声……
溪秀兰 发表于 2022/9/2 23:27:07
看起来兄台那里低频驻波是主要矛盾,我这里还好。
TOP
308#

消声室只有专门的听音室才有条件搞的,家居环境不可能。其实完全的消声室不一定人人都习惯,可以折中一点,比如适度提高点混响时间,或者加点粉红噪声等等……
最愛奚秀蘭並因奚秀蘭而發燒
我發表的以奚秀蘭爲主題的重要帖子的鏈結:http://post.baidu.com/f?kw=%DE%C9%D0%E3%C0%BC
TOP
309#

实在不行我这里还有一个办法,把吊顶全部掀掉重新再来一遍,多孔板放吸音棉,吸音棉里面空腔形成低频陷阱,靠震动把低频的声能转换为机械能。然而,吊顶多高?板材的材质及穿孔率?结构构造?吸音棉的密度厚度?能够消耗吸收哪个频段的声能?等等都是未知数。动房子的试错成本很高……
最愛奚秀蘭並因奚秀蘭而發燒
我發表的以奚秀蘭爲主題的重要帖子的鏈結:http://post.baidu.com/f?kw=%DE%C9%D0%E3%C0%BC
TOP
310#

做吊顶的人很多的,请大伙儿各抒所见……。我不能接受矿棉、玻璃纤维吸音棉,只能接受聚酯纤维吸音棉……
最愛奚秀蘭並因奚秀蘭而發燒
我發表的以奚秀蘭爲主題的重要帖子的鏈結:http://post.baidu.com/f?kw=%DE%C9%D0%E3%C0%BC
TOP
311#

空腔至少15cm,商品房高度不够,吊顶不合适。


我是建议把那堵墙敲了,穿孔板+聚酯纤维充满。混响肯定会有质的降低
TOP
312#

前面封的墙敲掉倒是好办,我既然有能力砌筑起来,同样有能力敲掉!问题是走回头路了,前墙形成薄壁空腔,后果难以预料,虽然我是喜好前墙强吸音的。

最愛奚秀蘭並因奚秀蘭而發燒
我發表的以奚秀蘭爲主題的重要帖子的鏈結:http://post.baidu.com/f?kw=%DE%C9%D0%E3%C0%BC
TOP
313#

从技术上说,拆除砖墙用,板封起来,然后打龙骨安装多孔板里面放聚酯纤维吸音棉,里面空腔,形成低频陷阱,也是一种做法。如果在天花板做就做20公分吊顶。
最愛奚秀蘭並因奚秀蘭而發燒
我發表的以奚秀蘭爲主題的重要帖子的鏈結:http://post.baidu.com/f?kw=%DE%C9%D0%E3%C0%BC
TOP
314#

楼主似乎是在盲人摸象…….
TOP
315#

做吊顶的人很多的,请大伙儿各抒所见……。我不能接受矿棉、玻璃纤维吸音棉,只能接受聚酯纤维吸音棉……
溪秀兰 发表于 2022/9/5 16:45:03
玻璃纤维吸音效果比聚酯纤维好,不过......
TOP
316#

空腔至少15cm,商品房高度不够,吊顶不合适。


我是建议把那堵墙敲了,穿孔板+聚酯纤维充满。混响肯定会有质的降低
wvwvwv 发表于 2022/9/5 18:39:52
方向或许没错,但是很难事先定量分析,不足还好说,过头了怎么办?
TOP
317#

前面封的墙敲掉倒是好办,我既然有能力砌筑起来,同样有能力敲掉!问题是走回头路了,前墙形成薄壁空腔,后果难以预料,虽然我是喜好前墙强吸音的。


溪秀兰 发表于 2022/9/5 19:16:41

找个真正的高手测量、设计一下?低频陷阱、吸音板、扩散板搞多了可以折价处理掉。拆掉前墙,如果效果仍然不理想,机会成本太高了!
TOP
318#

哈哈哈!哪里有高手?久病成良医,说不定将来我自己就是高手了,当然现在肯定还不是高手,说笑……。搞房子机会成本、试错成本很高!
最愛奚秀蘭並因奚秀蘭而發燒
我發表的以奚秀蘭爲主題的重要帖子的鏈結:http://post.baidu.com/f?kw=%DE%C9%D0%E3%C0%BC
TOP
319#

我究竟想要什么效果?目标方向很明确,首先消除低频驻波,其次在线性平衡的前提下尽量缩短混响时间,理论上要求趋于无穷短!目标方向明确了,在目标的动人可欲之下是实现手段的匮乏无力……

最愛奚秀蘭並因奚秀蘭而發燒
我發表的以奚秀蘭爲主題的重要帖子的鏈結:http://post.baidu.com/f?kw=%DE%C9%D0%E3%C0%BC
TOP
320#

为什么要尽量缩短混响时间,理论上要求趋于无穷短?以前落地玻璃窗走了一部分低音,窗帘走了一部分高音,平衡感没问题,低频的混响时间短,不存在驻波,由于没有低频的干扰,听到的基本是直达声,中高音的强悍和迷人之处充分表现出来了,只是,低频的素质不够,缺乏弹性和分离度,音色不正确……

最愛奚秀蘭並因奚秀蘭而發燒
我發表的以奚秀蘭爲主題的重要帖子的鏈結:http://post.baidu.com/f?kw=%DE%C9%D0%E3%C0%BC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