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7891011121314» / 2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多年未出山,普及电影原声兼总结贴--37页 20. Gabriel Yared [复制链接]

201#

原帖由 xiaobaxi 于 2011-1-6 1:00:00 发表
似乎是被遗忘了的电影配乐大师——武满彻[table][tr][td]单听听曾跟他合作的日本导演名单已经掷地有声:小林正树、筱田正浩、大岛渚、勅使河原宏、黑泽明、成濑已喜男、今村昌平、市川昆……但其实配乐家武满彻本人的名气早就受人注目,音乐才华也不单止依附于电影之内。


   1959年,当史特拉汶斯基于访问日本时听到了武满彻的《弦乐安魂曲》(Requiem f

这个人知道,但是没有收到一张他的作品,遗憾!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02#

原帖由 mmxh 于 2011-1-6 0:43:00 发表
Prokofeiv、Shostakovich、Khachaturian、Korngold、Vaughan Williams、Honegger、Walton、Copland、Bliss等人,配乐非主业,数量少,占其个人作品比例也少,所以我不把他们归入专业电影配乐作曲家,至于后面的名字,基本上是晚辈了,你没看我列的名字到20年代初为止么。

这些位古典界的达人为早期电影音乐艺术夯实了坚实的基础,每个人名下都有举世公认的里程碑式的电影配乐作品(用俺挨个儿列举吗?)。照您那尚古的风格在电影音乐这项议题下不提象话吗?更何况其中的E.W.Korngold主业根本就是电影配乐。后面不少人名也是20世纪初生人的,还有些人名下的作品百部以上甚至几百部,比您列举的不少前辈人名对电影配乐发展的贡献只多不少。

这些其实都还尚在其次,主要针对的是参与讨论的态度。没必要上来就给人家泼冷水,有意思吗?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203#

回复 200# zjize 的帖子

名字似乎错了,莫非是Giovanni Bottesini?如果是的话,这位是19世纪意大利作曲家、指挥家、低音提琴演奏家,被誉为“低音提琴上的帕格尼尼”。
TOP
204#

原帖由 mmxh 于 2011-1-6 0:49:00 发表
又,John Green指的是Johnny Green吧?这老头子产量甚低,从业30多年作品30来部,不过多是精品。


John Green当年在Hollywood有“管弦乐第一圣手”之称,战后他长时间担任MGM音乐部门的头子,手下带的兵全是大师。
最后编辑bodyheat 最后编辑于 2011-01-06 01:17:03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205#

日本作曲家 - 黛敏郎
  
黛敏郎是一个成功的作曲家,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日本作曲家。而在他的身后所留下的,却不仅仅是他在作曲或音乐方面的成就与影响……
  黛敏郎是前卫的,他有《X·Y·Z》,有《7的变奏》;黛敏郎是成功的,有《涅盘》,有《曼荼罗》,有《金阁寺》,《古事记》……。
  他潇洒、时髦,追求新潮,他爱香车宝马(美洲虎、奔驰),慷慨大方;他又有条有理,严格认真,是“59分30秒的男人”。
  他求新求变,每有创获,便引起轰动,他有着大多作品均能在日本和世界首演的幸运;而他又能坚持在电视台作音乐普及讲座节目,数十载而不辍,直至逝世。
  他身前担任着日本作曲家协议会会长、日本音乐著作权协会会长,是日本音乐界的头面人物;同时他又是右倾的“保卫日本国民会议”的议长,就靖国神社、二战罪行问题,他发表了很多右倾的言论。

黛敏郎对电影音乐涉猎较早,作品很多,从1950年松竹《花的容貌》到1984年东映的《序之舞》,松竹、东宝、东映、日活……,三十多年来他几乎为所有有名的电影公司都写过作品。作为可以在日本电影史上保留的作品,朝日新闻列举了《赤线地带》(沟口健二监督)、《炎上》(市川昆监督)、《幕末太阳传》(川岛雄三监督)、《NIANCHAN》(今村昌平监督)、《有化铁炉的街道》(浦山桐郎)、《黑部的太阳》(熊井启)等等。还有众所周知的外国电影美国琼·休斯顿的《天地创造》的音乐,亦出自他的手笔。
  从年轻时起,为了生活动手写了为数众多的电影音乐作品,而且是一炮就红,他获得的第一个奖项,就是每日新闻的电影音乐作曲奖,而《归乡》这部电影的音乐不过是他的第二部电影音乐作品,这无疑给了当时的黛氏以很大的激励,使得他有了比较可观的收入。
  而岩城宏之却以为从黛氏的电影音乐目录来看,几乎全是社会派的作品。言下之意是,黛氏在挣钱的同时,也还是关注社会关注政治的。但他的政治态度是完全右倾的。这从他和三岛由纪夫的交往,对三岛他及其作品的倾慕,以及他的歌剧《金阁寺》中会看得更清楚。
TOP
206#

原帖由 bodyheat 于 2011-1-6 1:11: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mmxh 于 2011-1-6 0:43:00 发表
Prokofeiv、Shostakovich、Khachaturian、Korngold、Vaughan Williams、Honegger、Walton、Copland、Bliss等人,配乐非主业,数量少,占其个人作品比例也少,所以我不把他们归入专业电影配乐作曲家,至于后面的名字,基本上是晚辈了,你没看

bodyheat兄,多谢!其实没事,在168上混,第一要义是脸皮厚,早就不在话下了,嘿嘿
不然,你看看硬件版,再烂的东东都有人吹上天,而且根本不怕踩,那脸皮偶们再修一百年也不够!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07#

回复 202# bodyheat 的帖子

我的原意并非泼冷水,只是表达一下意见,具体意思在197楼说得很清楚了。
ps:Korngold配乐作品仅有20部,质量确实高,但如果按你后半段的逻辑来说,数量少得可怜。
最后编辑mmxh 最后编辑于 2011-01-06 01:45:45
TOP
208#

原帖由 mmxh 于 2011-1-5 22:42:00 发表
失望,非常失望!
除了开头有Ennio Morricone,中间有Jerry Goldsmith,差不多20页才有Elmer Bernstein出现,同时代的Henry Mancini、Maurice Jarre、Georges Delerue、Manos Hadjidakis、Ron Goodwin等仍然未看到。
老一辈大师Richard Hageman、Herbert Stothart、M

我有:Henry Mancini、Maurice Jarre、Georges Delerue、Max Steiner、Dimitri Tiomkin、Alfred Newman、Benjamin Frankel、Franz Waxman、Miklós Rózsa、Alex North、Bernard Herrmann、Frank De Vol、Nino Rota、John Addison、Jeff Alexander的电影配乐,其它就没有了。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09#

原帖由 bodyheat 于 2011-1-6 0:06: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mmxh 于 2011-1-5 22:42:00 发表
失望,非常失望!
除了开头有Ennio Morricone,中间有Jerry Goldsmith,差不多20页才有Elmer Bernstein出现,同时代的Henry Mancini、Maurice Jarre、Georges Delerue、Manos Hadjidakis、Ron Goodwin

我有:Shostakovich、Erich Wolfgang Korngold、Aron Copland、John Green、Jerry Fielding、Dave Grusin、Lalo Schifrin、Richard Rodney Bennett、Vladimir Cosma  、Pino Donaggio、Francis Lai、Michel Legrand、Riz Ortolani、Philippe Sarde、Basil Poledouris的一点点,都是一张两张的,还不算丢人现眼吧?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10#

回复 205# xiaobaxi 的帖子

黛敏郎是日本作曲家的标志性人物,不过我想说的是,他同时还是一位指挥家,这一点在今天恐怕已被大多数人遗忘,就如同马勒一样。
ps:在我整理编撰的日本指挥家名录中,他的名字赫然在列。
TOP
211#

原帖由 zjize 于 2011-1-6 1:29:00 发表
我有:Shostakovich、Erich Wolfgang Korngold、Aron Copland、John Green、Jerry Fielding、Dave Grusin、Lalo Schifrin、Richard Rodney Bennett、Vladimir Cosma  、Pino Donaggio、Francis Lai、Michel Legrand、Riz Ortolani、Philippe Sarde、Basil Poledouris的一点点,都是一张两张的,还不算丢人现眼吧?

太不算了!谁还没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精的过程啊?
~~~go on,go on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212#

太好了!最近狂烧OST,只是现在市面能买到的电影原声碟不多,小众中的小众
TOP
213#

原帖由 cappucino1 于 2010-12-30 23:12:00 发表
原声在欧洲还是相当有市场的;一般在新电影上映的前几天其原声就已经上架了,而且往往有好几个版本:美版,欧版,有时候还有价格不菲的日版;像LZ贴得这些公认好原声版本更是不计其数,再版次数非常多,封面也不一样......

真想去欧洲了,呵呵,国内都是电影上映好久了,OST还难觅其踪
TOP
214#

原帖由 mmxh 于 2011-1-6 1:22:00 发表
我的原意并非泼冷水,只是表达一下意见,具体意思在197楼说得很清楚了。
ps:Korngold配乐作品仅有20部,质量确实高,但如果按你后半段的逻辑来说,数量少得可怜。


好哇~ 能有这个表态当然好,欢迎参与讨论。

其实您都不必考虑俺什么逻辑,Korngold和Steiner是早期Hollywood最重要的两位音乐奠基人,摆老炮儿少谁也少不了他吧?
您看,别人挑您毛病您也不自在,俺这儿还没一上来就冲您大喊“失望,非常失望”呢!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215#

原帖由 zjize 于 2011-1-6 1:18:00 发表
bodyheat兄,多谢!其实没事,在168上混,第一要义是脸皮厚,早就不在话下了,嘿嘿
不然,你看看硬件版,再烂的东东都有人吹上天,而且根本不怕踩,那脸皮偶们再修一百年也不够!


不客气,应当的。
你从普通听众相对更喜闻乐见的作者、作品切入本话题是正确的,甚至是唯一正确的方式。若从圣桑以降开始聊起,不可能迅速引起共鸣,电影音乐普及专家到专业院校办讲座也没这么干的。

尽管所转载之文字大多出自非专业人士之手,其中错、漏不胜枚举,但作为浅显的入门普及文字已属难能可贵。似乎也没必要非得一一指正,对于刚入门的朋友能吸收其中有益信息之一半就够其忙活一阵子了。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216#

好吧,将过火的两句删掉。
TOP
217#

回复 214# bodyheat 的帖子

话说当年我在随想开过专题,由Richard Hageman、Herbert Stothart、Max Steiner等人开始写起,后来腰斩了……
TOP
218#

好吧,那就早点开始艺术片的原声音乐,本来还想先提Howard Shore、Alan Silvestri、Danny Elfman、Eric Serra等的,首先是咱们喜欢的
九、 Zbigniew Preisner 普瑞斯纳

(转) 普瑞斯纳(Zbigniew Preisner)1955年5月20日出生于波兰的Bielsko-Biaka,普瑞斯纳毕业于波兰的克拉科夫大学,主修历史与哲学,尤专注研读欧洲近代历史。普瑞斯纳未读过任何音乐学院,或跟随任何音乐家学习音乐,他的音乐钻研都是自学而成,年轻时不断购买唱片来聆听别人的音乐以取得灵感,并逐步开始作曲。
  普瑞斯纳是一位学习能力相当强的人,他认为“每件事都可能被学习”。中学时代玩摇滚乐并在小酒馆驻唱,大学时代则决定要当作曲家,因此开始看着交响曲的总谱分析乐曲,并从室内乐创作开始着手。
从《烈火情人》的暗潮汹涌、《爱丽莎的情人》的丰富多元、《十诫》的隐喻警世、《双面维若妮卡》的神秘精准、《秘密花园》的异国情调、《当男人爱上女人》的浪漫深情、《红白蓝三部曲》的高度艺术性、《去年九月》的矛盾冲突、到《亚伯丁》的心灵释放,普瑞斯纳有别于好莱坞电影配乐家的「唯物」手法,以「唯心真诚」掳获爱乐者的耳朵,彰显了纯粹地欣赏电影音乐的价值.
  自言钟情于浪漫乐曲的普瑞斯纳,强调音乐的旋律是一首乐曲中最重要的元素,反对不和谐与过于人工化。他的两位老师是音乐家帕格尼尼和西贝柳斯。
  普瑞斯纳曾和众多导演合作过,包括路易·马勒的《爱情重伤》,路易·曼多奇的《当男人爱上女人》和查尔斯·史瑞奇的《看得到的童话》等。
  他最重要的搭档是基耶斯洛夫斯基。两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相识,自此一拍即合,除了是合作无间的伙伴外,更是谈得来的知交。《双生花》(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蓝白红三部曲”以及电视剧集《十诫》都是他们的二人合作的得意之作,分别取得欧美电影或影评人组织的不同奖项,成绩斐然。
他的第一部电影配乐是在1978年,由Antoni Krauze导演的《The Weather Forecast》。从此,普瑞斯纳与电影配乐结下不解之缘,尤其是与波兰大导演奇士劳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的合作,更让普瑞斯纳一跃而成国际知名配乐大师。
1210457001_20532800.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1/1/6 14:12:17 上传)

1210457001_20532800.jpg

1282659430_Ww27_4.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6 14:12:17 上传)

1282659430_Ww27_4.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1-01-14 18:27:44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19#

谈到Preisner就一定要谈到基耶斯洛夫斯基,这里有一篇纪念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转给大家看看:
(转自:http://goth917.spaces.live.com/?_c11_BlogPart_pagedir=Last&_c11_BlogPart_BlogPart=blogview&_c=BlogPart&partqs=cat%3D%25e9%2581%2587%25e5%2588%25b0%25e5%25b0%25b1%25e6%258b%25bf

十年白云士,一卷紫芝书
——基耶斯洛夫斯基逝世十年记



1996年3月13日,法籍波兰电影大师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在巴黎进行心脏手术,但他不幸地在手术台上辞世,终年五十四岁,以影像思索宿命的一代宗师也逃不出命运的安排。在波兰,这条消息占据了大小报刊的头版,波兰电视台决定于次日播放《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和《十诫》。整个世界影坛用“失色”一词来形容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英年早逝。而那一年,大多数如今的电影文青们并不知道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何许人也。



1997年,看VCD正在悄然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但片源的稀缺和价格的高昂让这个习惯多少有点尴尬。而在此前20年的波兰,基耶斯洛夫斯基也是刚刚从类似的尴尬中顿悟过来。因为在1977年之前,基氏都在拍摄记录片,他视记录片这个媒体可以忠实地描写人世,早年的《洛兹小城》、《工厂》、《迭句》、《工人71》以及后来的《X光》和《初恋》都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在1977年以后,基耶斯洛夫斯基觉得“当摄影机接近人这个主体时,人就渐渐在镜头前消失了”。于是,他开始拍摄烙印自己风格的剧情片——一个属于迷离宿命和道德焦虑的影像时代真正的开始了。

1998年,VCD的货源中出现了《蓝白红》三部曲,一时间成了淘碟者口口相传的“圣物”。当年看这三部曲的人只隐约觉得电影在讲一群直觉、感性的性情中人,而最重要的事经常都发生在幕后,是你看不见摸不着的玄妙之物。“三色”系列成为了那一年小众影迷口中的一个传说,最常发生的对话就是两个影迷见面后互问到:看了没?或者争论先看哪部后看哪部,再或者扯一两句“思考生命”和“人生关怀”的泛泛感慨。



1999年,刘小枫解救了困惑中的我们,也普及了基耶斯洛夫斯基。他的这本《沉重的肉身》被影迷们当作电影书来看,至于“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的良苦用心则没有人去深究了。刘小枫在这本书里份量最重的两个人:米兰
昆德拉与基耶斯洛夫斯基——很不幸,他们后来都成了小资们必备的标签。刘小枫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讲到《十诫》,从《被背叛的遗嘱》讲到《红白蓝》,尽管晦涩,但其间的诚恳,一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让人感叹:美好的事,为何如此短暂。时至今日我依然认为《沉重的肉身》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知识的重,而是一种叙述真诚的轻。


2000年,我认识了一个朋友,他有一个台湾同学给他寄了套《十诫》的原版VCD。在当时刻录一张碟需要15块钱的情况下,我依然赴汤蹈火的干了这件后来被朋友成为造福人类的“壮举”。我只记得,后来的一年内,我的人缘特好。看《十诫》的过程是十次醍醐灌顶的洗礼,是十次内心世界的挣扎。《十诫》是八十年代末期最重要的信仰反思之作,基耶斯洛夫斯基抽离了背景,在罪恶和神明之间架构了人类精神和信仰、宗教与道德的桥梁,当人们面对生活中的道德困境时,十诫却成为逃避抉择的借口。

2001年的夏天,我徘徊于上海书城,在台湾版书籍的书架前细细翻完了那本《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感叹不已。一是因为那本书很贵,二是剥离了这个波兰人过多地形式感和“深刻哲学”后,我看到了他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和他用滤光镜描画出的生活真相。这部书是他生前最完整的自叙,在他短暂的电影生涯里,他一直在思索人性的课题,唯一肯定的答案是人生的不确定性。这一年,我还看到了纪录片《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这是他在1995年接受副导演的一个访问,他在里面宣布退出影坛、不再拍片,那种嘎然而止的符号,一如他电影的某些收场,彷佛早有预感。他回答问题总是一针见血、不拖泥带水,透彻的人生观、外冷内热的性格在访谈中表露无遗。



2002年,随着DVD的大肆侵略,影迷队伍迅速的膨胀了起来。《蓝白红》被“洗”了一版又一版,最终换成了加长的珍藏版;《十诫》“洗”了一套又一套,最终也有了精装的套盒装;《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终于现身碟市,又迅速卖空,等待再次被“洗”的命运。很快的,基耶斯洛夫斯基不再是小众的秘密导师,而成了电影谈资的首块敲门砖,而那些碟都被放上了碟架,等待落上厚厚的灰尘。



2003年,《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终于在大陆出版,物有所值,买者云集。而这一年前后,随着普罗大众对网络的进一步认知,资讯开始爆炸在每一个角落,你可以轻易的获得关于基耶斯洛夫斯基和他电影的任何讯息,而我却不再看他的电影了,觉得一切邂逅和喜悲都是他一手操纵的,我们不过是和主角一样被时间玩弄。


2004年,DVD市场风云再起,基氏早期的作品《生命的烙印》、《影迷》、《机遇之歌》、《永无休止》都出现了。回想当年法国《解放报》访问基耶斯洛夫斯基为什么会走上电影这条路,没有人会记得说过他的回答。他说“因为我不会做别的事。”



2005年,我收获一张CD,叫做《安魂曲》,这是电影音乐家Zbigniew Preisner在基耶斯洛夫斯基死后悼念他的一张专辑。他几乎参与了所有基氏电影的音乐写作,这使得原本就相当悲凉的曲调听来分外感伤,听者皆知,这般美声再也无法和基氏的诗意影像合鸣了。




2006年,我打捞记忆的碎片,一切如同雾中风景。真不敢相信,基耶斯洛夫斯基已经离开我们整整十年了。十年的时光,最好的时光。我们观影的经验从言语的谈论过渡到纸面的揣度,从文字的记忆到影像的收藏,从版本的考究再回到文字的丰满。一个了解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年,一个懂得基氏电影的十年,更是中国影迷思维成长和眼界拓展的十年。


1131490.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6 14:25:20 上传)

1131490.jpg

1963c6a0-d6ea-4bd5-bb2d-58f546f8a356.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6 14:25:20 上传)

1963c6a0-d6ea-4bd5-bb2d-58f546f8a356.jpg

1903047250large.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6 14:25:20 上传)

1903047250large.jpg

26759.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6 14:30:41 上传)

26759.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1-01-06 15:11:14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20#

原帖由 mmxh 于 2011-1-6 2:59:00 发表
话说当年我在随想开过专题,由Richard Hageman、Herbert Stothart、Max Steiner等人开始写起,后来腰斩了……

哈哈,你要这样聊那肯定跟你的不好听的马勒一样,在168这个古典乐爱好者群聚的地方才会有市场。
你不如去时光网上发这种专业贴子,书记等人一定会如获至宝的。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