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4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好声是由哪个环节起决定性作用的? [复制链接]

121#

回复 294# 溪秀兰 的帖子

我刚才描述的童丽唱片那贴就是audionote 300B推的,我认为就人声说,今天这声音确实毒啊!平心而论它和扬声器搭配关系太大了。
TOP
122#

回复 294# 溪秀兰 的帖子

单说听邓丽君、童丽,我以前用M8配audionote 300B听瑞宝的伊莱西亚,都达不到今天的效果,可是今天听的前级、扬声器价格一般都不到,我不会玩啊。
TOP
123#

以上二位从不同角度总结听音响之道,很有道理,xin889先生观点我在他处也讲起过;现就”无题”先生观点,我做一下自己的理解阐述,一般认为300B单端只要线路设计合理、用料精良,出好声肯定没问题,但是如用西电310二级推放300B,再配上TAD扬声器或西电755单元,用于听人声可谓登峰造极了,不过这种玩法的人却是凤毛麟角。这种做法就如”无题”先生所述:一套音响系统的声音是拥有这套系统的聆听者所决定的。谢谢二位的精要观点。
TOP
124#

回复 338# 聆听之乐 的帖子

工作外出至今回沪,翻阅论坛得“聆听之乐”338#贴,深受启发,感想之语难于言表,本试着莫扎特音乐与音响器材之关系,观点如下,以求同好指正:
莫扎特的诸多协奏曲能考察我们音响器材的平衡性、透明感(性)、解析力、音乐感。还是举例为证:让我们聆听其C大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K299(时年22岁)。
1.平衡性:该乐曲从频宽的量化指标讲已达到20Hz-20kHz,我们在播放三个乐章中无论是快板还是小行板以及回旋曲时,都会感到高、中、低频段的量感分布是极其平衡的,优美的旋律甚至使听者忘却平衡性问题。
2.透明感(性):我认为莫扎特音乐语汇的透明性是他的主要招牌之一,它来至于乐曲的歌唱性与乐队编制,我们发现他早期的音乐作品为了突出旋律的歌唱性及声音的平衡,在配器方面不墨守成规按固有(或尚未固定)的乐队编制,试想他的C大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如果采用双管编制,即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法国号和小号各两只再加上弦乐组来演奏这部作品,不用说听唱片,即使听现场演奏也没有莫扎特的味道了——精致、凝练。透明性还表现在,该乐曲让我们佩服青年时期的莫扎特对于乐器的精确把握,请注意以下乐器的音响表现与技巧发挥:
2.1长笛在三个乐章的情感表达:
第Ⅰ乐章是欢快愉悦、清醇甜美,旋律线是舒展缠绵;
第Ⅱ乐章是温柔宁静,木管性的奏出悠扬舒缓的旋律,平滑宁静、连绵悠长;
第Ⅲ乐章虽是回旋曲实质是加沃特舞曲改编,长笛奏出清澈明亮、无忧无虑的欢快旋律,体现出年轻人的生机盎然。
2.2竖琴在三个乐章的情感表达:
第Ⅰ乐章竖琴以琶音形式附和者长笛奏出律动性节奏,如潺潺溪水叮咚流淌;
第Ⅱ乐章竖琴随着长笛旋律如少女心悸般轻巧地跳动着,如同躺在情人怀中优美恬静;
第Ⅲ乐章竖琴伴随长笛辅之以晶莹剔透的演奏使其融为一体;
3.解析力:莫扎特的魔力就在于一切信手拈来,无雕凿之感,该曲同然;长笛与竖琴虽为两件主奏乐器,但是在演奏上不需长笛分别站在主奏位置上,长笛代表男性位置靠前点,竖琴则与乐队共同组成,所以我们的听感上是:
3.1长笛离麦克风距离稍近,竖琴发声位置则在乐队之中;
3.2长笛属于吹奏的木管乐器(现代为银合金材料),应体现吹奏乐器的空气感与木管乐的幽雅感。
3.4竖琴属于弹拨乐器,应体现演奏者手指拨弦时清纯如珠玉般晶莹剔透的颗粒感与硕大琴身发出的共鸣声。
4.音乐感:一言以蔽之:聆听时能和之以唱,成矣!
TOP
125#

回复 338# 聆听之乐 的帖子

楼主,你好!数日未登贴拭目,竭虑于本帖下浮或被删,今看状况已知多虑,故兴一帖以图旺然。
TOP
126#

清明祭奠后,试着写音响器材如何还原莫扎特第27钢琴协奏曲(降B大调,K595)中钢琴发声技法问题。
TOP
127#

回复 344# 聆听之乐 的帖子

楼主幸爱,不胜荣幸,清齿谬奖,百尺竿头;吾等同道,只言片语,共求情趣,涂鸦之文,求诸斧正。
TOP
128#

楼主,我曾试着多次发你信息,不知为何屡被拒绝,请方便期间开通一下,便于探讨我往后帖子的改进与表达方式问题,这样做可能会吸引更多音乐爱好者加入,因为有这种雅趣朋友的血总是热的!
TOP
129#

回复 348# xin889 的帖子

先生言重了,我仅听了几年古典音乐唱片而已,只是想借楼主帖子在我现有音响器材条件下谈一些聆听唱片的感受与体会,请先生多指教才是,谢谢!
TOP
130#

翻开浩瀚的钢琴艺术史,我们不难发现经典的钢琴音乐作品的作曲家同时是技巧精湛的演奏家,其中有一颗璀璨流星划过天际——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如果说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为家庭或个人演奏,那么其钢琴协奏曲大部分则为音乐会所作或即兴演奏。他的降B大调第27钢琴协奏曲K595,可谓其钢琴曲的“天鹅”之作,我在聆读这部作品时,上世纪键盘大师们的风格迥异,听来使人耳不暇接,往下就“大开大合”的吉利尔斯、“钨钢般音色”的赛金、“天鹅绒般音色”的布伦德尔、“晶莹剔透”的哈斯基尔、“水晶般层次分明”的海布勒等大师演奏风格与独特音色进行阐述。
(未完待续)
TOP
131#

回复 367# 7r988 的帖子

我深知发烧论坛中老师、高人如云,我等仅是泛泛之辈,尚在学习、积累阶段,诚请众人指点、批评、提拔;我也想通过论坛尝试着能将古典音乐的理解结合目前水平的音响器材听感向大逐步汇报,偏颇、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另外曾有高人教导我:音响器材不仅是技术,同时也是文化、是艺术;听音响不是听声响,它需要学习、积累,只有达到一定水准之后,才能听懂、理会正真的音响艺术;高级声音无高低之分,它是烧友(或音乐爱好者)人生、文化、艺术、音响技术的结晶;好声会须臾感动人,也后日后让人想起而恍然大悟;谢谢!
TOP
132#

回复 377# xin889 的帖子

请问先生这张DECCA唱片的曲目、演绎者,便于我查找,谢谢!
TOP
133#

回复 384# xin889 的帖子

这张我没有,待以后听过再写吧,不好意思让你失望了。
TOP
134#

回复 386# xin889 的帖子

我的联系方式可以给你,CD唱片就不要借给我,请谅解我不愿借东西,我以后会去购买,听过后再写心得体会,感想你的美意与信任,为了你的热请我也应该完成这一功课,谢谢!
TOP
135#

回复 386# xin889 的帖子

你好,我已将联系方式通过短信发送给你了请查收,谢谢!
TOP
136#

回复 390# xin889 的帖子

先生对于音乐软件方面如此用心让人敬佩,我已将联系方式发送与你,考虑前几日有一帖引起不小波动,我想慎重期间能私下交流一下,免得引起别人误会;你所说的DECCA的莫扎特钢协(维格、希夫版)到引起我想起DECCA也有一版是莫扎特小协(韦勒、藤川舞美),该版如果同你介绍的是同一录音师、制作人的话,那就是双壁争辉了,其原因是我在录音方面比较过以下全集版:
1.PHILIPS的格鲁米欧、考林.戴维斯版;
2.DG的克莱默、哈农考特版;
3.DG的帕尔曼、列文版;
4.RCA的苏克、赫拉瓦切克版;
5.EMI的奥义斯特拉赫版;
以上各版在演绎、录音等方面各具特色,但是就录音的模拟温暖性、丰富的堂音及空间感上,莫扎特小协(韦勒、藤川舞美)可谓独领风骚。
TOP
137#

回复 376# 聆听之乐 的帖子

lz先生,你好,前贴中写道莫扎特第27钢琴协奏曲一贴(未完待续),后文已完成过半,同时发觉对于该曲第一乐章表达主题存在着各位大师理解的不同,也就决定了以何种方式演绎,他们的琴声、触键、踏板的运用都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故此我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修改未发表的文章,至少自己能过得去才能上传,为此需耽搁数日。
TOP
138#

回复 393# xin889 的帖子

可以,我对莫扎特是情有独钟的,不怕人笑,我有时会把他的乐谱片段描成曲线进行欣赏、把玩,奇妙无比!
TOP
139#

回复 480# xin889 的帖子

先生如有兴趣尚可比较一下美艺三重奏团在69年以后录音是否存在者乐团音色上的差异,原因是他们的小提琴手发生过变化,69年以前是女性(D.Guilet),以后则是男性(I.Cohen);两者的小提琴音色也不同。你听的是早起的美艺演奏版,在莫氏早起的钢琴三重奏作品中演绎者突出表现莫扎特的恬静、纯美、协和;小提琴声部犹如娇亭亭玉立的少女娇小可爱;大提琴声部犹如长者起着画龙点睛作用;钢琴颗粒饱满、欢快愉悦,恰是英俊潇洒的少年,充满青春气息。录音上即便是小提琴声部略显“干”少点“丰润”那也是瑕不掩瑜。从作曲角度讲这些作品把它作为学校教材也不为过,因为至他以后也就只有贝多芬才能以浪漫派手法拓展钢琴三重奏的表现手法与深刻的哲学思考了。
注:我现在外地是请他人用网络来回复、跟随你的帖子以作回应,时间仓促较为毛糙,请谅解。
TOP
140#

风尘仆仆回沪,准备把修改后续完的莫扎特第27钢琴协奏曲诸位大师演绎方式问题向楼主发帖,同时也是为同好们汇报,不想该帖以下,为了这一问题我研究了多日,明眼同好不难发现对于该曲的“主题表达的理解“已经带有学术性了,更何况我是凭着唱片听感的记忆在他乡纂写;但是打开网页却见该帖以下,遗憾、可惜之心油然而生;算了,不发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