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ELAC原厂采访报导 CC [复制链接]

1#

ELAC原厂采访报导之一:发现不一样的ELAC,侧写总经理Wolfgang John

陶忠豪2010-05-06


多年前总编在采访ELAC原厂的报导中,曾经引用了ELAC生产经理Thomas Werner的一句话作为总结—「你可以不喜欢我的音色,但请不要怀疑我的精确」。 这句话非常贴切的点出了ELAC喇叭的最大特性,也符合我一直以来对于ELAC的认识。 但是这次亲自来到ELAC之后,我却发现这间公司竟然与我之前的想像完全不同。


要拍照了吗? 请记得把我拍帅一点。 (设计对白)

请别误会,现在的ELAC依然精确,对于喇叭性能与品质的要求甚至比往年还高。 但是如果你因为这样,就认为ELAC过于理性、严肃,甚至无趣,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来到ELAC,我才发现他们的总经理Wolfgang John原来如此幽默风趣,而且非常容易相处。 尽管已经五十多岁了,但是心态却像年轻人一样开朗,甚至还有些调皮。 他在ELAC的地位虽然崇高,但是对待员工却像家人一般亲切,就像是个和蔼的老爹一般,与一般人心目中严肃的德国人形象大不相同。


不要怀疑,这里常常有一大群记者围着我拼命拍照。 (设计对白)

事实上,Wolfgang John并不是德国人,而是奥地利人。 1981年时,他与同在AKG工作的Dorothee Thomanek以及她的先生Franz Thomanek博士一同买下ELAC,1984年开始专注于喇叭研发生产,让ELAC这间早在1926年即已成立的老品牌重获新生。 这三位核心创始人都是公司的总经理,但是Wolfgang无疑是塑造现代ELAC的主要推手。 当他还在AKG工作时,就被派到德国慕尼黑分公司工作,不但业绩优异,也在德国音响业界建立了良好的人脉,甚至成为欧洲Hi End音响协会The High End Society(也就是即将展开的慕尼黑音响展主办单位)的核心人物之一,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他在AKG累积的生产管理实务经验,也为日后ELAC的转型重生打下扎实基础。


照片登出前,请先给我看过,拍得不够帅就不能登喔。 (设计对白)

知道了Wolfgang在ELAC与欧洲Hi End界的地位之后,我对他的亲切幽默不摆架子,就更加的印象深刻了。 尤其是当他遇见仩益老板陈先生这个相识二十二年的老朋友之后,心情更是愉快,两人完全不像是要来谈生意的,反而像是挚友相聚,话题尽是多年来两人之间的趣事回忆。 陈先生告诉我,他与Wolfgang的生意往来,凭借的完全是对彼此的信任。 令人惊讶的是,仩益代理ELAC二十年来,ELAC竟然从未给过仩益任何业绩上的压力,而仩益也始终专注经营ELAC这个品牌,以台湾有限的市场规模,竟然可以做到世界前三名的业绩,甚至在不景气时还能稳定成长。 原因之一,当然是ELAC的喇叭实力坚强,不过仩益在台湾市场的深耕,以及对ELAC喇叭的专业认识,也同样功不可没。


两位老朋友相见欢,从他们的笑容,你可以知道他们的感情有多好。 (设计对白)

观察陈先生与Wolfgang的互动,我发现这两人的个性简直是完全契合。 陈先生是个性直率的性情中人,Wolfgang同样坦白真诚,而且两人一样爱开玩笑。 举两个例子,当我们一行人风尘仆仆来到ELAC,Wolfgang竟然一脸正经的告诉我们,今天没有午餐,只有开水可喝。 当我们询问请ELAC代订的旅馆时,他又告诉我们,没有订旅馆啊! 如果不熟悉Wolfgang的话,恐怕真的会被他吓到,不过一旦知道他的个性之后,就会常常被他的机智幽默逗得笑声不断。 不过,轻松的谈话中,我却又听到陈先生与Wolfgang彼此讲了好几次「我会全力支持你」。 这绝不是生意上的客套话,而是发自内心的,老朋友之间的坚定承诺。 在台湾音响界中,能与原厂建立如此深厚的情谊与合作关系的代理商,除了仩益之外,恐怕找不到第二家。


陈先生:Wolfgang,你还记得二十二年前第一次来到我家,我儿子只有两岁,还爬到你身上好奇的拉着你的金头发吗?

Wolfgang的人格特质显然也影响了整个公司的氛围。 在ELAC,我所遇到的每一位员工,从秘书、技师到生产经理,全都是朴实、温和、开朗的人,而且大多数都是在ELAC服务多年的资深员工,可见这间公司非常稳定,而且员工向心力非常高。 这些人似乎都有一种能让人一见如故、卸下心防的魅力,在眼神交会的瞬间,就能让人感受到他们的真诚踏实。 不知道是不是异国环境使然,我总觉得来到ELAC,就像是走进了理想中的德国童话世界,这里没有坏人,全都是纯真善良、没有心机的好人。


这是Wolfgang的爱车,采访期间,他的秘书就是开着这部车接送我们的。

坐在往返旅馆与ELAC公司的车上,与负责开车接送我们的Wolfgang秘书闲聊。 她在ELAC已经工作了十七年之久,陈先生说他还记得十多年前,这位秘书开着Wolfgang的宾士来接机,没想到如今她都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了。 秘书笑说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这间公司了,言谈中,话题总是围绕在她老板的身上。 有那么一次,聊着聊着,陈先生忽然有感而发,说到:「Wolfgang is a good man」。 开着车的秘书很自然的回说:「yes」,随后,我很清楚的听到,她小声却肯定的补了一句:「from his heart」。
是的,我感受到了。 原来ELAC不只精确专业,它还是一间充满人情味,温暖而欢乐的公司。



分享 转发
TOP
2#


ELAC原厂采访报导之二:直击总经理办公室

陶忠豪2010-05-06


贵为ELAC总经理,Wolfgang的办公室到底摆了什么宝贝? 让我们进去看看。


对台湾老板来说,这间总经理办公室肯定不够气派,不过布置清爽、简单,采光良好。


办公桌前的书架上,一套Onkyo入门系统搭配一对ELAC喇叭,简简单单就体现了lifestyle的真义,把音乐融入生活,其实真的没有那么困难。


书架下方,摆了一部ELAC早年生产的2100T收音扩大机,造型古典而扎实。


在Wolfgang接手经营ELAC之前,这间公司曾有一段时期称产LP相关产品,这部唱盘就是当年遗物,品相非常漂亮。


办公室中没有实际可以播放的LP系统,但是2100T旁边却有一张LP唱片。 我想这也是ELAC生产LP唱盘时期的遗迹。


这部唱盘也是ELAC当年的产品,从唱盘、唱臂到唱珍全部都由当年的ELAC自己制造。


近看这部唱盘上的ELAC早期商标,除了ELAC之外,还同时写出全名「Electroacustic」。


这个相框里展示了1957年ELAC发明MM立体唱头的专利证书,一共有德国、美国、日本三个国家颁发的证书,见证ELAC当年光荣历史。


裱框里还有一张影印的报导,看不懂里面的德文写了些什么,不过标题上的1926年正是ELAC创始之时,那时是二次大战前,ELAC生产的是声纳、水下探测器、导航仪器等专业设备。


知道照片中那位像明星一般帅气的阳光冲浪少年是谁吗? 那是Wolfgang的儿子Oliver,父子间的感情出了名的好。 台湾音响迷对他应该不陌生,Oliver曾经负责ELAC的海外业务,多次代表ELAC来台。 不过这次我没见到他,因为他已经到另一个德国Hi End品牌Burmester工作了。 相信他在Burmester吸取经验之后,战力将会更强。



TOP
3#


ELAC原厂采访报导之三:十多年前就已经是零污染厂区,ELAC原厂环境篇

陶忠豪2010-05-11


经过昨日一整天的阴雨,今天一早ELAC公司所在地Kiel竟然晴空万里,赶快拿出相机拍下公司大楼场景。


前一天阴雨时拍下的厂房。 ELAC总经理Wolfgang告诉我们,现在的厂房外观经过全面翻修过,看来焕然一新。不过观察大楼内部,我发现维护的也非常好,一点也没有陈旧的气息。


左边红砖楼房主要是ELAC的办公室。


右边黑色外观的厂区则是ELAC的研发与制造区,左、右两个厂区之间是彼此相通的。 ELAC厂长Thomas Werner带领我们穿梭期间,好像身处迷宫一般,完全搞不清楚方向。


步入公司一楼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亮眼的FS 247 De Stijl Edition喇叭,讯源与扩大机则是Primare制品。


走楼梯上二楼,就是Wolfgang的办公室,墙上挂的全是与音乐有关的画作,内部摆设十分朴素,而且一尘不染。


从三楼办公室向外眺望。 Wolfgang的秘书说如果早知道我们要来,她应该把中华民国的国旗给挂上才对。 这话可不是开玩笑的,她真的准备这么做,但我们隔天中午就要离开,当然礼貌性的请她不用麻烦了。


三楼一处书架上,摆满了来自日本、香港、以及欧洲专业杂志的奖状。


想到地下室吗? 很抱歉,那里是ELAC的秘密试听空间,目前不对外开放。


ELAC工厂周围竟然全是民宅,难道附近居民不会抗议吗​​? Wolfgang告诉我们,这一带并非工业区,工厂就只有ELAC一间而已,不过附近居民从来没抗议过。 Wolfgang很自豪的说,ELAC工厂早在十多年前就达到零污染目标,不论厂内厂外,都完全闻不到一丁点胶水味,附近邻居当然不会抱怨。


从工厂门口向外看,三不五时可以看到小朋友在公司门前骑单车、妈妈带小娃娃散步,老先生牵着小狗溜达,果然一点也不像工业区。


工厂对面也是民宅。 Kiel的人口密度极低,整个城市的生活步调非常悠闲。


从ELAC公司开车不用五分钟,就来到Kiel的市中心。


市中心巷子里的小教堂,来到这里时已是七点左右,大部分商店都已打烊。


Kiel的火车站就在此处,我们就是从这里搭德国ICE高铁南下慕尼黑音响展的。 从位居德国北边的Kiel到南部的慕尼黑,距离将近八百多公里,即使坐ICE也要五个半小时。 Wolfgang竟然是自己开车一路从Kiel飙到慕尼黑的,即使是开在无限速高速公路上,也非常累人,不过欧洲人似乎满习惯这种长途驾驶的。


Kiel火车站。


火车站对面就是Kiel港口了。 每年六月最后一周,这里都会举办帆船周文化节,到那时Kiel的天气应该会暖和许多吧。



TOP
4#


ELAC原厂采访报导之四:JET单体,别家学也学不来的制造奥秘

陶忠豪2010-05-13


怀着既兴奋又好奇的心情,我步入了ELAC的生产厂区,带领我们进行这趟工厂之旅的,是在ELAC工作超过二十年的资深厂长Thomas Werner。 在总编七年前的ELAC原厂专访中,我早就听过Thomas的大名,他就是说出「你可以不喜欢我的音色,但是请不要怀疑我的精确」这句名言之人。 这句话说的铿锵有力,我想像他应该是一位充满自信的人,但是实际见到Thomas本人,我才发现我的猜测只对了一半。 Thomas对于ELAC的产品的确充满自信,但是他的态度却一点也不臭屁自满,反而非常的温和亲切,与他谈起话来一点也没有压力(ELAC的每一位员工,似乎都有相同特质)。

在参观工厂的过程中,Thomas的讲解说明非常详细,而且对所有生产流如数家珍。 在回答我们的问题时,他也非常仔细的聆听,而且非常有耐心的回答,以上种种,都在在显示他他务实认真的工作态度。 更重要的是,我可以感受到Thomas是真的乐在工作,而且以​​ELAC为荣。 别忘了,Thomas已经在这个地方工作了二十多年,至今依然能如此兢兢业业,没有任何一丝老油条的随便态度,这有多么难得。

采访时,Thomas告诉我们,他二十几岁就进入ELAC工作,至今依然感谢Wolfgang能给他这个机会,能一路做到厂长的职位,可见他也是一位重感情之人。 原来我以前聆听的ELAC喇叭,都是在Thomas专业而且用心监督下完成的。 对于ELAC喇叭的认识,除了精确高性能之外,现在又多了一份安心、踏实、可靠的感觉!


赶快进入工厂一探究竟吧! 其实这次到访的时间很不巧,刚好遇到ELAC一年一度的盘点,Thomas说这是德国政府规定的例行公事,所以这三天整个工厂都得停止作业。


虽然看不到实际组装过程,但幸好有Thomas这位超级资深导游带队,详细解说每个部门的生产状况,此外ELAC也提供了一些生产线的存档照片,可以帮助大家了解实际作业情况。


就让我们先从ELAC的招牌技术JET高音单体开始看起。


进入JET单体制造区,第一个看到的就是两部机器手臂。 Thomas告诉我们,以前组装JET单体的工作必须依靠手工,因为结构实在太精密,还得依靠显微镜来组装,一个人一天只能做出十个JET单体,总共只有四个技师可以作这项工作,成本十分高昂。 引进机器手臂之后,现在一周产量增加到一千个,生产速度不可同日而语。


这部机器手臂要价多少钱呢? 一部要五万欧元! 而且这个价钱只是手臂而已,ELAC买来之后,必须要另外设计控制介面,另外安装防尘外罩,最重要的是还要加上雷射校准系统,如此一来才能精​​确的完成JET单体的组装工作。


机器手臂正在组装JET振膜。


将折叠好的JET折叠振​​膜固定在框架上的半成品。 这个半成品其实有两个地方还是必须依赖手工完成,一个是振膜的折叠,一个是导线的焊接。 Thomas告诉我们,无论机器手臂再精密,也无法取代巧妙的人手来折叠比纸片还薄的JET振膜。 但是到底该如何用手工做出这么精密整齐折叠振膜呢? Thomas说这是ELAC的机密,不能拍照。而且今天也没人上工,连看也看不到,唯一看到的只有工作台上几个长方形金属块模具。


JET振膜安装好后,还得在振膜表面均匀喷上一层特殊阻尼层,如此一来可以大幅降低失真。 这到手续也是ELAC的独门know-how,必须经过长年经验累积,不断实验改良,才能得出这些让JET气动单体更精进的制造诀窍。别家喇叭厂就算做得出气动单体,也达不到ELAC的成熟度。


要把两条导线焊接在铝质折叠振膜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是。 Thomas说现在因应RoHS环保法规,必须使用环保焊锡,所以要把导线焊在铝箔振膜上变得非常困难,但是ELAC又不愿在制作上有任何妥协,结果就是用时间换取品质,慢工出细活的仔细焊接每一条导线。 你看照片中的焊点,是不是又坚固又漂亮呢!


Thomas手中拿的是JET高音的磁铁,拿这个磁铁可得要小心,因为那块正方形的金属块是强力钕磁铁,如果一不小心手指被两块钕磁铁夹到,很可能就要见血了。 Thomas说如果换成铁粉磁铁,体积将会变成八倍大,可见这个小小钕磁铁的磁力有多强!


近看JET高音的钕磁铁。


准备组装JET振膜与磁铁总成。


组装完成的JET单体,还得通过这道隧道,把固定黏胶烘干才算成事。


啥! JET高音有两种,注意到了吗? Thomas手中拿的是ELAC喇叭用得JET高音振膜。 卡在纸板上存放的则是提供给Phorchse汽车使用的JET振膜(严格的说,应该是提供给Burmester制造Porchse汽车音响用的JET单体),这两者有何不同?


这个就是用在Porchse保时捷汽车上的JET高音单体,它的振膜改采铜箔,好处是对失真的容忍度较高,可以省去喷布特殊阻尼的手续,此外导线的焊接也容易许多。 缺点则是无法承受太高的重播音压,不过在车内近距离聆听,重播音压本来就不可能像家用音响那般高,所以这个缺点其实并不会造成问题。


这些都是保时捷要用的单体,看来需求量不小,显然车子卖得不错。 目前保时捷车系中只有cayenne、911、panamera三款车配备JET高音单体。



TOP
5#


ELAC原厂采访报导之五:X-JET同轴单体,比你想像的更精密复杂!

陶忠豪2010-05-13


七年前总编也来过这里,不过那时ELAC还没研发出X-JET同轴单体这项技术,工厂里当然也没有X-JET这条生产线。 接下来就让我们赶紧一探X-JET的生产奥秘。


Thomas首先给我们看的,是X-JET的中音振膜。 照片中的是中音振膜中间的蜂巢结构层,之后表面还会再附上一层铝合金振膜,构成复合式振膜。 别以为这蜂巢振膜看来像是纸板,其实它的硬度非常高,必须要用水刀切割,才能精密的做出ELAC需要的振膜形状。


表面加上一层铝合金材质后的X-JET中音振膜,不过这是第一代振膜的存档照片。


这张照片中的才是最新的第二代X-JET中音振膜,表面已经改采CE水晶振膜设计,形状也改为半圆形突起结构。在这层水晶振膜里面的同样是蜂巢结构层,两者之间填有阻尼物质。 第二代设计有何改进之处? Thomas说改良后的X-JET中音振膜运动更稳定,也更线性。


再看到X-JET中音振膜的音圈,ELAC采用扁铜线绕制,以提升音圈效率。 音圈很短,但是口径很大,在这种条件下,要制作出又轻又坚固的音圈,是极高的挑战。


准备上胶固定音圈,又是一项精密度极高的作业,必须仰赖特殊机具达成。


这部机具可以用吸盘把中音振膜固定住,以便进行精密的加工上胶作业。


精密的上胶作业。


精确的黏合音圈与X-JET中音振膜,音圈接合处必须确实的浸入黏胶之中才行。


X-JET中音振膜与音圈的组装,必须送到这个小抽屉中,经过UV紫外线照射后,才能让黏胶确实凝固。


把固定好音圈的中音振膜放入X-JET单体框架,这样就算了事了吗? 当然不是,要让这个中音振膜运动的最困难之处,在于振膜内外圈都必须要有悬边支撑。 这两道悬边,也就是让X-JET中音振膜精确运动的关键。


请想像,两道悬边,必须涂上四圈黏胶才能固定。 何况X-JET中音悬边如此细致,黏胶的涂布与用量控制必须更加精确才行。 为了完成这项工作,ELAC当然又特别打造一部机具来执行这项工作。


又是一部ELAC特别打造的机具,这是用来定位X-JET中音振膜、悬边、音圈与磁铁用的。


由于没有作业员实际操作,只好请大家想像一下X-JET中音振膜与框架固定在这部机具上的状况。


要精确定位X-JET中音的振膜、悬边、音圈与磁铁,还必须依靠这个金属模具才行。 这些模具看来是用CNC电脑切削而成,Thomas说精密度必须非常高,制造这些模具的成本当然也非常昂贵。


Thomas说这个中音振膜的前后活塞运动幅度是4mm,肩负了再生音乐重播最重要的中频音域。 为了重现最细微的中频讯号,许多中音单体都采用泡棉悬边来达成这项任务,但是泡棉的寿命有限,不符合ELAC对于喇叭耐用性的要求,所以他们改采特殊的布质编织悬边,几乎不用担心变质问题。


X-JET中音悬边的表面还必须涂上一层特殊涂料,以提升耐用性。


X-JET中音振膜终于组装完成,接下来只要把JET高音单体装在中间即可。


作业员实际工作的状况。 这一整排用途各不相同的机器,全是为了制造X-JET单体而特别打造,所有机具都是ELAC工程师自行开发设计,可见ELAC为了实现X-JET同轴单体这项技术,投入了多少成本与心力。



TOP
6#


ELAC原厂采访报导之六:LLD技术,用小单体挑战大气势的秘密武器

陶忠豪2010-05-13


只要是对ELAC略有了解的音响迷都知道,ELAC从不跟其他喇叭厂比拼低音单体大小,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做不出大单体,而是ELAC用小口径单体就能战胜其他大单体,所以根本不需要涉足制造问题多出许多的大口径单体。 但是ELAC低音单体的实力到底有多强,以下就让Thomas来告诉我们。


让我们先从制造音圈筒的材料说起。 ELAC用来制造音圈筒的材料主要有三种,一种是铝合金、一种是Kapton、一种是钛合金,三种材质各有利弊。 铝合金的散热特性不错,但是容易造成电磁耗损。 Kapton没有电磁耗损问题,但是散热效果不佳,容易温度容易过高。 钛合金则是制造音圈筒最理想的材质,它散热快速,电磁耗损低,而且质轻坚硬。 但是为何配备钛合金音圈筒的单体不多呢? 因为钛合金太过坚硬,切割加工的难度太高,对切割刀具的耗损也极高,导致制造成本昂贵。 ELAC也只有在高级系列中才配备钛合金音圈筒,至于其他单体,则会依照不同设计选用最适当的材料。


接着Thomas当场上起课来,讲解单体音圈的两种设计。 第一种是长音圈设计,第二种是短音圈设计。


先讲长音圈设计,这种设计的音圈范​​围大于磁力集中范围,无论音圈如何运动,位于磁力范围内的线圈数量都维持不变。 当然如果单体运动幅度过大,音圈就有可能脱离磁力范围,造成线性失真。


另一种是短音圈设计,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引导磁力集中的那块铁环比前者更厚,但是音圈范围却较小,无论音圈如何运动,都将处于磁力分布均匀的范围中。 不过一旦单体运动幅度过大,同样有线性失真的问题。

为了让大家更了解长音圈与短音圈的差别,借用一张Wiki百科的图片说明(http://en.wikipedia.org/wiki/Voice_coil ),图片上面的是长音圈,下面的是短音圈,大家应该可以从中看出两者的结构差异。


进入正题,ELAC为了激发低音单体全部实力而开发的LLD(Long Linear Drive)技术到底采用的是何种作法?答案是短音圈设计。 这种单体设计并不困难,不过,ELAC当然有独家特点。


关键就在于ELAC的音圈设计,ELAC用于LLD单体的短音圈,一共绕了四层之多,一举突破传统短音圈效率偏低的问题。 不过绕制难度相对的也比一般音圈也高出许多。 LLD到底比传统设计好在哪里? Thomas直接了当的告诉我们,低频表现的确更好,用耳朵就听得出来。
实际聆听,正是ELAC所有产品的改良依据,所有技术突破,都必须要能实际反应在声音表现上​​,而不只技术名词与行销口号而已,如此才是说服消费者的最好方法。 ELAC的实事求是,由此可见一斑。


ELAC所有单体的音圈筒与音圈绕制,全都在自家工厂中完成。


作业员正在制作音圈,音圈筒还暂时固定在圆筒模具上。


ELAC的务实态度,从音圈绕制也看得出来。 ELAC的所有音圈,都必须经过一道固定胶的浸润手续,以防止音圈松脱。 而且光是这么做还不够,浸过固定胶的音圈,还必须送进烤箱中,用220度的高温烘烤90分钟,以便让固定胶完全浸入音圈间隙之中,音圈结构才能完全紧密坚固。 在音响界中,能作到这个程度的喇叭厂家并不多见。


为什么要如此耗时费工的坚持这道手续呢? 因为ELAC要确保使用者在喇叭开声的第一时间,喇叭就是在最佳状态下工作,即使音圈温度上升,喇叭也能维持稳定表现。 老实说,喇叭在正常使用下,根本到不了那么高的温度,但是ELAC显然连些微失误的机率都不允许发生。 难怪ELAC从不强调他们的低音单体承受功率有多高,但是他们的喇叭却如此耐操,故障机率微乎其微。


ELAC的低音单体框架一向采用塑胶射出成形,与无数喇叭厂一律强调采用金属铸造框架的诉求完全不同,这是什么原因? 因为ELAC认为金数框架虽然有利散热,但是框架温度上升之后,却有可能造成悬边黏胶变质,有悬边脱落之虞。 仔细想想,这个问题虽然发生机率极低,但的确是有可能发生的,怎么从来没听其他厂家提过呢?ELAC对于品质与耐用度的标准,真的远远高于其他厂家,容不得任何一点故障的机率发生。 问题是,塑胶框架的散热不会有问题吗? 请继续看下去,你就知道对ELAC的单体而言,散热问题完全不用担心。


再介绍到单体磁铁,许多人都知道ELAC的LLD单体已经全面改采钕磁铁,不过Thomas为何笑得那么开心? 因为他很老实的告诉我们,这种小颗钕磁铁环状排列的设计,其实最大的好处是「卖相」比较好,实际上根本没有任何实质优点,完全可以用一整颗钕磁铁来取代。 (Thomas大哥,你也未免太诚实了吧!不过「诚实」不正是ELAC最令人激赏之处!)


低音单体的振膜,ELAC一向坚持采用铝振膜与纸盆复合材质,一方面利用纸盆的阻尼特性,吸收铝盆的能量累积,降低盆分裂失真;一方面则利用高硬度的铝盆,提升振膜的结构刚性。


CE水晶振膜,是ELAC近来最引人注目的新技术,最大的好处,是大幅增加了铝盆与纸盆的黏合面积,让振膜整体的结构刚性更高。


Thomas手里拿的是ELAC超低音喇叭用的低音单体,依然采用小口径设计。 为了降低共振频率,锥盆设计有所不同。


用在ELAC ​​248落地喇叭上的最新中音单体,水晶振膜的切面排列呈雪花结晶,并且采用布质折叠悬边。


接下来Thomas把我们带到一个测试工作台旁,桌上有一部怪异的扩大机。


再把一颗低音单体接上扩大机。 他想要作什么?


恐怖的单体残酷测试即将登场,敬请拭目以待……



TOP
7#


ELAC原厂采访报导之七:残酷测试影片实况,目击低音单体超强性能

陶忠豪2010-05-14


把ELAC的低音单体接上扩大机,Thomas开始进行一连串令人瞠目结舌的残酷测试。


这套测试仪器可以调整不同重播频率(由架上右上方那部带表头的仪器负责)以及不同输出功率(由架上左上方那部带表头的仪器负责)。 把一颗ELAC低音单体接上扩大机,测试随即展开,请看下段影片:

首先,Thomas将输出功率调到七瓦,单体已经出现明显活塞运动,这种输出功率其实就是我们一般在家聆听音乐时会用到的扩大机功率,也是一般喇叭工厂测试单体时惯常使用的功率。 对一般喇叭厂而言,用这种功率测试过关之后,就代表喇叭品质合格。 但是Thomas告诉我们,这种程度的测试对ELAC单体来说只是小事一桩,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完全无法测出喇叭在极限重播状况下会发生什么事。

接着,Thomas把输出功率增加十瓦,拿出一把可调闪烁频率的探照灯照射单体,当灯光闪烁频率与振膜运动同步时,我们就可以清楚观察到单体的慢动作活塞运动。 很明显的,单体活塞运动依然完美,但是这还不是极限。Thomas继续把输出功率调高到50瓦,然后告诉我们,这才是极限。 此时的ELAC表现如何呢? 透过同步灯光照射,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振膜运动依然稳定,悬边前后伸缩已达极限,但是却没有丝毫扭曲变形状况,音圈没有任何触底或碰撞杂音,单体温度却没有显著上升。 整颗单体此时就像是一个超强力马达一般剧烈的」运动,但是一切都在控制之中。 Thomas轻描淡写的说到,这就是「ELAC品质保证(ELAC ​​Quality)」,换做其他厂牌的单体,情况将会完全不同。
碍于影片长度,我没有录完整个测试过程,不过在此我可以告诉大家,最​​后Thomas将输出功率加到150瓦,ELAC单体的运作依然虎虎生风(的确,只感受得到振膜剧烈活塞运动所推动强风,听不到任何杂音)。 想要烧毁它? Thomas肯定的说,没可能!


看完这段影片之后,我想请各位注意几点事项:第一,ELAC的测试是在持续输出下进行。 许多喇叭厂标示的单体承受功率或许很吓人,但那些数据大多是瞬间承受功率。 敢像ELAC这般用持续功率猛「催」单体者,恐怕没有多少单体承受得起。
第二,Thomas的示范绝不是在表演特技,事实上,这道检验是ELAC所有低音单体都必须经过的「酷刑」,而且不是测试一下子而已,所有ELAC低音单体都必须在此经过连续三小时的考验,才算正式过关!
第三,相信大家在影片中都看得很清楚了,ELAC的低音单体真正具备「长冲程」运动能力,难怪他们敢以小博大,没兴趣开发大口径单体。
第四,一般音乐重播会有这种持续大功率输出的乐段吗? 根本不可能。 为何ELAC要给自己订立这么高的标准?一切只为了确保品质绝对不会出现任何差错,可见ELAC对于「品质」有多么重视。 Thomas似乎很清楚台湾音响迷的习性,他说许多亚洲用家喜欢大音量聆听,甚至拿ELAC喇叭来唱卡拉OK,他有信心ELAC喇叭绝对可以应付这些状况。 我心想,要是真有人能唱坏ELAC低音单体,我也服了他了!



TOP
8#

很 喜欢意力的JET高音喇叭,他家的中低音喇叭素质也是很优异的
只可惜在国外获奖无数的意力
在国内市场做的不是很理想,厦门的意力经销店也关门了,唉。。。。。。
速度是音乐的灵魂......恭喜我越烧越退步..........
TOP
9#

我有二对意力的蘑姑头的音箱。玩了十多年了

看了楼主的采访,对新的也兴趣很大

我总认为发烧音响没能兴旺发达

是那些代理总代理要价太高的原因

是他们玩死了市场

试试网购?我都再入一二对旗舰的
体会身体内在的天籁之声!这是终极的发烧!
TOP
10#

大开眼界
音 源:XDK-MUSE Deluxe 1.0 +DAC-8+PC 
前 级:G&W T-6S收藏版
后 级:G&W TW-A100订制版
音 箱: Dynaudio Contour S3.4
其 它:PS AC-12 、OCOS、XLO、FA-Gold 、FA-2、FP-1、FP-5、XF2000S滤波电源、西门子漏保、超级紫铜座、海阳二号钉.......
TOP
11#

认真的厂家值得大家捧场。
TOP
12#

服务也是有问题的

我在佛山,总代理和伟在佛山有仓库和维修,

以前购机的时候是说喇叭终生保用的

以前有过问题也能保修的没收我的钱。服务很好

最近些年来就差了,去年我的一只中音喇叭坏了。那师傅就要收九百元。

修换过程中,有电话入,是香港方面有人来的。师傅大声说我请客吃饭,爽
到不得了的

给我的感觉是我的喇叭款用来吃饭了,呵呵。小人之心

但是我现在又是有一只喇叭坏了,也不敢报修了,好在那对不是顶班那对,也不是蘑菇头。少听,以后再说吧!
体会身体内在的天籁之声!这是终极的发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