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帖]和音乐家一起成长 [复制链接]

1#
最難的挑戰
載  自/聯合晚報
在台灣,什麼樣的系列音樂會,是難度最高的挑戰? 可想而知,現代或當代音樂,大概是票房毒藥之冠。雖然荀白克早在1909年就開始創作無調性作品,但這遠在101年前的古老作品,對台灣多數人而言仍然「現代」。愛樂者多先入為主地讓成見堆滿腦海,讓自己絕足於更寬廣的藝術風景。 但推廣現代或當代音樂,難度雖高,至少還可想像。讓外人無法想像,卻又是千真萬確的高難度挑戰,則是為國際樂壇新秀在台灣舉辦音樂會。 台灣音樂界,包括多數聽眾,和國際音樂界具有相當程度的「時差」。多數人不知道國際樂壇的最新發展,不知道最新的演奏家資訊。數來算去,認識的演奏家就是那幾個。不但對許多成就非凡的大師一無所知,對新生代名家更缺乏認識。如此落差,導致嚴重的惡性循環,台灣始終在新銳名家演奏版圖之外,永遠無法成為國際演奏重鎮。 其次,台灣人缺乏耐心,也不願意給新面孔機會。音樂會的「觀眾」永遠多於「聽眾」,只想「看」那些大名鼎鼎的演奏家,卻缺乏鑑賞力,能用耳朵欣賞年輕新秀的精彩演奏,也沒空和演奏家一同成長。我清楚記得鋼琴家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第一次來台的情景:即使他是柴可夫斯基大賽冠軍,即使他的唱片錄音讓世界為之驚嘆,即使他排出舒曼《阿拉貝斯克》、《狂歡節》和李斯特《奏鳴曲》如此精采曲目,那場獨奏會的聽眾實在少得可憐,普雷特涅夫根本是在空盪盪的國家音樂廳中演奏。 無論普雷特涅夫日後在台灣演出如何成功,首演只有一次。錯過那場音樂會,就是無法彌補的遺憾。大概我們太過忙碌,沒有閒功夫陪音樂家成長。 想來台灣?很抱歉我們只對大師有興趣,請先在國外磨練成大師再說。至於變成大師後的音樂家,為何要在繁忙行程中前來和他們毫無情感聯繫的台灣,那是大家從不去思考的問題。 也因此,當新象推出「二十一世紀之星」,涵蓋管樂、弦樂、鋼琴等國內外卅歲以下名家,且多是其台灣首演的系列音樂會,既再一次展現新象三十年來所累積的經驗智慧,也讓人佩服這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 只是二十一世紀都過了十年,面對這票價平易的系列音樂會,台灣愛樂者是否試著改變,給新銳,同時也給自己一個見證希望的機會?當小提琴家神尾真由子以令人目瞪口呆的專注與超技為這系列開場,又有多少人錯過如此精采萬分的演奏? 隆提博大賽冠軍,韓國小提琴家申賢守即將為「二十一世紀之星」舉行第二場演出。祝福她能遇見更多好奇且樂於鼓勵的愛樂者。 申賢守小提琴獨奏會:7/22(四)台北國家音樂廳
分享 转发
EMT 982
JBL K2 S9800
ARYE K 1XE
DANIEL HERTZ M5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