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房间里的组合,请大家帮忙看一看 [复制链接]

1#
我的房间大概是20平,现在的系统是:

功放:科宝MINI1998SE

CD  :斯巴克CD-22

音箱:英国BLUEROOM MINIPOD

请大家说说这样搭配可以么,听人声(邓丽君、蔡琴等)合适吗,总体表现又如何呢?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房间里的组合,请大家帮忙看一看

音响是很个性化的东西,你认为这样搭配听人声合适那就可以了。
大文豪欧阳修说:乐之道深矣…听于善,亦必得于心而会于意,不可得而言也。
金嗓子DP-500CD机/C-2800前级/A-50V后级/威卓CR-one音箱
TOP
3#

回复:房间里的组合,请大家帮忙看一看

同意楼上意见,本来也系听人声占多
耳朵:听CD弦音 眼睛:看胆光隐约 心情:随乐韵荡漾……
TOP
4#

回复:房间里的组合,请大家帮忙看一看

哈哈!买回家了就可以,还没买就不是很好
TOP
5#

回复:房间里的组合,请大家帮忙看一看

CD  :斯巴克CD-22?

什么时候出的, 未听过!
TOP
6#

回复: 房间里的组合,请大家帮忙看一看

简要参数
频率响应:55Hz~25kHz(-6dB)
灵敏度:90dB
阻抗:4Ω
分频点:3kHz
推荐功率:10~100W
尺寸:W210×H340×D220mm※
重量:2.37kg※
※不包含Sputnik Spikes脚座

厂牌简介
第一眼看到Minipod会想到什么?B&W的Nautilus。
其实,1992年的时候,Blueroom这个中文译名为“宝龙”的品牌就是B&W的副牌。曾经是Matrix(矩阵)和Nautilus(鹦鹉螺)系列设计师的Lawrence Dickie会同Simon Ghahary、Martin de Saulles和Robert Trunz在1996、1997年间离开B&W而让Blueroom成为一个独立品牌。
之后,Blueroom的第一款产品便是眼前的Minipod。相对于只能让人仰望的Nautilus,Minipod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在那以后,Blueroom还推出过一系列造型独特的音箱,包括为Minipod配套的超低音Bass-Station等。

技术特色
Minipod于造型上彻底打破了人们对音箱所留下的固有印象,它以3个由下至上逐渐缩小的球形组合构成,流畅的弧线箱体以强化塑胶物料倒模制作。底部是3根铝材制作的Sputnik Spikes脚座(Sputnik为前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并附有胶脚套可紧贴住桌面或脚架的支撑区,一来是出于稳固的考虑,二来也可以避免与金属脚架接触时的打滑。它的喇叭接线柱位于后背的尾部,弹簧锁定式的香蕉插,只有当你按下后才会露出可容纳普通喇叭线的空隙来。这样的话,就意味着绝大多数发烧喇叭线将无用武之地。
Minipod的3个“球”依次为1″球顶高音、5″Kevlar长冲程中低音单元和低音反射孔所“占据”。基于它和B&W的渊源,使用到这种防弹布振膜也在情理之中。

音质评价
既然是“双B会面”(Blueroom和B&W),少不了会将它们作一番对比。从音色角度来说,两者间的区别实际上是比较大的。坦白说,它比略微便宜一点的DM602 S3在声音的解析力上会欠缺一些。绫户智绘《To You》的专辑中,吉他的泛音就不如DM602 S3那么绵密和通透,尤其是低音部分。实际上,尼龙吉他的低音弦是缠绕着钢线的,因此必须能听到金属的质感才算是可以接受的声音。而在于音场的深度、阔度,Minipod的营造还很不错,整个三维的空间感很实在。还有,也许有赖于它弧形的箱体,既避开了声波的绕射又有效减少了谐振,即便是低音反射式的设计,但总体而言的声音是清爽型的,并没有老式英国声所谓的粘滞感。

推荐搭配
无论Unison Research的S8或Mcintosh的MA6900,用来驱动Minipod都有着较为清冽的音色。当然,在后者巨大驱动力的“鞭策”下,Minipod的音场更具些规模感。至于说确切的搭配,相信来自丹麦的Thule Audio(尊霸)Spirit IA-60(输出功率60W×2)合并机会是个好选择。7000多元的定价与之相配也比较适宜。

摘自:《电器评介》2005年09期 
宝龙「Minipod」喇叭仔「靓仔又靓声」

节选自香港《音响技术》

「Minipod」新世代喇叭仔,外型设计无疑打破传统长方型的闷局,加上从质量与消费预算,均可令普罗爱乐阶层轻易拥有,以价论货,夫复何求?


对于发烧友来说,Minipod的「母亲」Blueroom LoudspeakersLtd.这个品牌可能比较陌生,其实最初宝龙 Blueroom是 B&W在一九九二年的副产品。这个项目的主设计师 Lawrence Dickie就是著名 B&W的 Nautilus的设计师。在一九九六 /九七年期间,Lawrence Dickie、Simon Ghahary、Martin de Saulles和 Robert Trunz从 B&W聚起来使宝龙成为一个独立的品牌。

自此宝龙的第一个产品就是 Minipod。它沿用着 House Pod和 Techno Pod的得奖设计和物料,但其独特的外型完全捕捉到宝龙科幻的音响概念。设计师Lawrence Dickie以设计Matrix声箱及近期一点的Nautilus「大田螺」而驰名于业界。
Minipod其实是依从Nautilus的理论而造出的最价廉物美,普罗消费阶层均可负担的创意产品。而其科幻的外型和美妙的音色是 Minipod独特的标志。无论在不同类型的乐章下,它定能满足各下之需要。

Minipod采用5寸Kevlar长冲程中低音单元。Minipod的外型设计无疑打破传统长方型的闷局,以三个由下至上中、大、小型的球形组合而成。顺畅的弧线声箱以强化塑胶物料倒模制成。
前障板部份装嵌了一个五寸Kevlar长冲程中低单元及一个1寸Kapton可处理高功率高音单元。障板下面设出气孔,接线柱设于声箱背部的尾处,是按下露出容纳一般香蕉插的弹簧锁定式设计。随喇叭并附送每声道各三支铝制SputnikSpikes脚座(Sputnik"史泼尼克"为前苏联所发射的第一枚人造卫星),供直接放置在书架或地板上,另附胶脚套可紧吸着实地板。

Minipod规格相当不俗,两路两单元反射式设计,可承载10瓦至100瓦的功率(4欧姆负载),灵敏度90dB(1瓦/1米),频应55周至二万五千周(-6dB),体积以最大一点计,为340mm高X210mm阔X220mm深。
测试效果够「超值」:

在开声48小时后,Minipod的音色从容度及高频伸延已有所改善,低频亦比刚开箱时更开放。根据资料指出,Minipod完全开声需约百多二百小时,开声48小时后,听到的只是「第一浸」声音而已。

测试蔡琴的〈月光小夜曲〉,那含蓄的钢琴伴奏有相当程度的清脆,四周环绕着爽朗的空气。蔡琴的嗓子不但甜美,感情的勾划及整体的厚度足可与市售最流行的七、八千元级名牌书架喇叭仔媲美。音场的阔度、深度以致层次之佳,比较起其它三千余元的书架扬声器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对于传统产品,BlueroomMinipod实在身轻似燕,用眼观之,亦不能令人相信这是一对比例上声如洪钟的喇叭仔,它有着基本HighEnd所要求的各种元素,而且易推兼好玩。

Minipod从质、量与消费预算,均可令普罗爱乐阶层轻易拥有,以价论货,夫复何求?
规格

系统类型 2路 4th-order低音反射
单元 130mm (5")直径 kevlar中/低音单元
26mm (1")直径高音单元

功率控制适合 10 - 100 Watts之放大器
频宽 -6dB @55Hz和 25KHz
灵敏度 90 dB spl (1W @1m)
阻抗 4 ohm
分频点 3KHz. 2nd order低频. 3rd order高频
失直共呜 1&2 <1% 80Hz-20KHz (90dB spl, 1m)
体积高 340mm(13.5")阔 210mm(8.5")深 220mm(8.5")
钉脚加 100mm高度
重量 2.37Kg (5.5lb)和钉脚
TOP
7#

回复:房间里的组合,请大家帮忙看一看

器材全部都是在家里的了。
斯巴克CD-22是香港版的,应该就是国内的CDT-17A吧,但据说用料好一些。
TOP
8#

回复:房间里的组合,请大家帮忙看一看

外国阿Q
TOP
9#

回复:房间里的组合,请大家帮忙看一看

没有高手出来指点一下了吗?
TOP
10#

回复:房间里的组合,请大家帮忙看一看

音箱的形象影响听音的心情。
TOP
11#

回复:房间里的组合,请大家帮忙看一看

奇怪の組合
我是雷劲。打雷的雷,劲抽个劲。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