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单声道老录音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高保真! [复制链接]

1#
本人是上海的历史录音爱好者,家中购入的正版CD,七成以上是1960年前的单声道录音,主要是弦乐,钢琴,爵士重奏,人声.不听交响. 就拿小提琴录音来说,烧友喜欢的一般是帕尔曼,穆特,阿卡多,拉卡杜斯之流,追求的是"松香味".而资深乐迷则偏好克莱斯勒,艾尔曼,海菲滋,米尔斯坦,奥伊斯特拉赫,年轻梅纽因,追求的是音乐的诠释.泾渭分明.前者一般是中,新生代,最新的4D录音技术;后者都是老掉牙的古董,很多CD都是从78转唱片翻录的,暴多的"炒豆声"又是MONO.但只要琴音一出来,那个味道啊,让您忘却所有的音响性,只有音乐,感人心扉的音乐.这才叫音乐性.
之所以发生上述情况除了老大师的诠释更有个性音乐修养更高以外,主要原因我觉得是现代录音技术的误区,首先麦克风靠的过近,导致的结果小提琴的声音一个样,分不清是谁拉的;其次美学追求有偏差,过分追求频响,动态而忽略音色的表现.曾听过某发烧小提琴录音,提琴手的呼吸声都录的一清二楚,但主角的提琴声实在录的不真实.这点老录音的工程师好的多.咨询了专业录音师也验证了我的猜测, 现在流行的4D、3D录音,拾音后,都是用D/A和A/D,再加上激励器、等化器、均衡器等等器材,通过各个录音器材上各个按键的推上推下推出来的,按照他们录音的朋友们说法,发烧友们本身就是在听罐头音乐。相比较老录音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高保真.
受本坛某大侠的启发,组建了一套单只喇叭的单声道听音系统,用来听历史录音和小编制室内乐.箱是DIY的5寸Goodmans全频(上面高音不发声的,内部已旁路),功放是北京高人的两分体2A3单端直耦,CD机是老CEC的五牒连播.其实除了本身就是单声道的老录音,小提琴/大提琴无伴奏,吉它独奏,钢琴奏鸣曲等单件乐器(包括人声)的立体声录音如用单声道系统放音效果反而更好.除了少数的发烧录音(特强调定位,声场,现场感的),5件乐器以下的室内乐都是一个喇叭好过两个喇叭的.这是我的真实听音感受!当然大型交响乐爵士大乐队不推荐单声道.欢迎各位讨论![upload=jpg]Upload/2007321415940404.jpg[/upload]
分享 转发
TOP
2#

很有想法的文章,支持
TOP
3#

那种录音把小提琴怎么都拉不出来的滋拉声、噼啪声都保真了下来,确实是很高!
TOP
4#

真没看明白吗?老录音(仅限于5件乐器以内的室内乐,人声)之所以听上去真实感人,除了老大师的演绎,更重要的在于老录音师的"录音哲学"在于音色美的自然表现,注重的是音乐味而非音响性.
现代录音完全背道而驰,太多的录音麦克风,太多的录音声轨,再加上激励器、等化器、均衡器,多次的D/A和A/D.味精掩盖了原味.我不否认技术进步,但在错误的哲学指导下,一定是新不如旧.何况还有退步的,比如现在大多数的数码录音都远不如模拟录音来的平衡自然.



felixcat 在 2007-3-2 15:18:42 发表的内容
没搞明白帖子的主要意思是,到底是因为是老大师所以才高保真,还是因为单声道所以才高保真呢?

但不管怎样这回海飞兹被害苦了,因为他活得太久了,艺术生涯横跨机械录音-电声录音-模拟式立体声录音-数码录音。中年时刚好达到艺术顶峰的时候,可恶的RCA工程师竟敢私自购进调音台,一夜之间海飞兹的拉琴技术就从音乐诠释型变为追求松香味型了。所以说,假如以后你跟某位音乐家有仇,你就可以做法术来报复他了。法术很简单:去音响店买个调音台就可以了。当你一手交钱一手拿货的那瞬间,那音乐家的艺术功力就会立刻全部消失,只剩下追求松香味的水平了。开个玩笑,请勿介意。
最后编辑hyao
TOP
5#


欣赏老一辈音乐家的艺术,除了单声道老录音别无选择啊,但单声道老录音的确是低保真:)
最后编辑qy123
TOP
6#

评价"高保真"的标准不同,我的是乐器的像真度;大多数人可能是"没有吵豆声"或者信噪比,动态范围,频率相应,失真等硬指标.


qy123 在 2007-3-2 16:47:21 发表的内容

欣赏老一辈音乐家的艺术,除了单声道老录音别无选择啊,但单声道老录音的确是低保真:)



TOP
7#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最后编辑plczj
TOP
8#

很赞成LZ的看法,
我的烧友:家电论坛上"徐州老史"就持此态度,
前几天,
我从他那里借了不少单声道CD!

现在很多录音,加的味经太多!!!
TOP
9#

要看录音师了,不是每张都好的
TOP
10#

“主要原因我觉得是现代录音技术的误区,首先麦克风靠的过近,导致的结果小提琴的声音一个样,分不清是谁拉的;其次美学追求有偏差,过分追求频响,动态而忽略音色的表现.”
说得好,我们这里的一位高烧也是十分赞同用二麦克风录音的,他的黑胶唱片里面也有很多是单声道的。
TOP
11#

没搞明白帖子的主要意思是,到底是因为是老大师所以才高保真,还是因为单声道所以才高保真呢?

但不管怎样这回海飞兹被害苦了,因为他活得太久了,艺术生涯横跨机械录音-电声录音-模拟式立体声录音-数码录音。中年时刚好达到艺术顶峰的时候,可恶的RCA工程师竟敢私自购进调音台,一夜之间海飞兹的拉琴技术就从音乐诠释型变为追求松香味型了。所以说,假如以后你跟某位音乐家有仇,你就可以做法术来报复他了。法术很简单:去音响店买个调音台就可以了。当你一手交钱一手拿货的那瞬间,那音乐家的艺术功力就会立刻全部消失,只剩下追求松香味的水平了。开个玩笑,请勿介意。
TOP
12#

的确单声道的提琴声音很自然。但不是所有单声录音就一定比立体声强。支持单(身)声!呵呵
TOP
13#

感谢各位的回复!鉴于本坛的体裁不在于此,希望感兴趣的朋友至隔壁坛继续讨论.已有大量精彩发言!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ntypeid=11&titleid=114273&page=1
诚恳邀请felixcat,plczj,名琴LP,等继续参与讨论.谢谢各位!
TOP
14#

我的阅读理解:

[单声道老录音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高保真!

本人是上海的历史录音爱好者,家中购入的正版CD,七成以上是1960年前的单声道录音,主要是弦乐,钢琴,爵士重奏,人声.不听交响. 就拿小提琴录音来说,烧友喜欢的一般是帕尔曼,穆特,阿卡多,拉卡杜斯之流,追求的是"松香味".而资深乐迷则偏好克莱斯勒,艾尔曼,海菲滋,米尔斯坦,奥伊斯特拉赫,年轻梅纽因,追求的是音乐的诠释.泾渭分明.前者一般是中,新生代,最新的4D录音技术;后者都是老掉牙的古董,很多CD都是从78转唱片翻录的,暴多的"炒豆声"又是MONO.但只要琴音一出来,那个味道啊,让您忘却所有的音响性,只有音乐,感人心扉的音乐.这才叫音乐性.]

乐器少的名家历史录音尽管是单声道却较现代名家的录音更能让人忘却“音响性”而专注于音乐性。

[之所以发生上述情况除了老大师的诠释更有个性音乐修养更高以外,主要原因我觉得是现代录音技术的误区,首先麦克风靠的过近,导致的结果小提琴的声音一个样,分不清是谁拉的;其次美学追求有偏差,过分追求频响,动态而忽略音色的表现.曾听过某发烧小提琴录音,提琴手的呼吸声都录的一清二楚,但主角的提琴声实在录的不真实.这点老录音的工程师好的多.咨询了专业录音师也验证了我的猜测, 现在流行的4D、3D录音,拾音后,都是用D/A和A/D,再加上激励器、等化器、均衡器等等器材,通过各个录音器材上各个按键的推上推下推出来的,按照他们录音的朋友们说法,发烧友们本身就是在听罐头音乐。相比较老录音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高保真.]

现代录音有误区,技术过剩。但无法理解:"过分追求频响,动态而忽略音色的表现"。 没有频响, 动态,何来标题所说的:原汁原味的高保真?也许作者的意思是:不追求频响, 动态的历史录音,更能给人“原汁原味”的感觉。


[受本坛某大侠的启发,组建了一套单只喇叭的单声道听音系统,用来听历史录音和小编制室内乐.箱是DIY的5寸Goodmans全频(上面高音不发声的,内部已旁路),功放是北京高人的两分体2A3单端直耦,CD机是老CEC的五牒连播.其实除了本身就是单声道的老录音,小提琴/大提琴无伴奏,吉它独奏,钢琴奏鸣曲等单件乐器(包括人声)的立体声录音如用单声道系统放音效果反而更好.除了少数的发烧录音(特强调定位,声场,现场感的),5件乐器以下的室内乐都是一个喇叭好过两个喇叭的.这是我的真实听音感受!当然大型交响乐爵士大乐队不推荐单声道.欢迎各位讨论!]

小规模乐队单声道作者认为“更好”。


总结:

乐器少的名家历史录音尽管是单声道却较现代名家的录音更能让人忘却“音响性”而专注于音乐性。

现代录音有误区,技术过剩。不追求频响, 动态的历史录音,更能给人“原汁原味”的感觉。

小规模乐队使用单声道录音,作者认为“更好”。
TOP
15#

2000多年前的孔老二就开始说:新不如旧!当然他是指礼乐和修养等.及至后来人一提起"民风"这东西,肯定会感叹:世风日下,今不如昔!
可是,两千多年过去了,"堕落"了几千年的人们并没有退化到原始时代,反倒是,历史毕竟是进步了,世界也更"文明"了.不是吗?
历史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历史是不能复制的--仅此而已.并无其他理由.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相信古代的人羡慕今人肯定比今人羡慕古人来的更真切也更深彻,因为今人能让古人羡慕的东西不是更多吗?
不过我还是支持楼主。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古典单声道录音确实有它独特的韵味,原因楼主说得够清楚的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指的肯定不是政治家而是艺术家,可见艺术这东西是会随着时间而增值的。
现在可以总结说明了:单声道时代的经典录音之所以经典,不是因为技术和形式,而是历史的价值和无可替代的艺术的价值。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