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黑胶之路>>欢迎你加入吹水 [复制链接]

1#

只要有类似圆周的运动,就会有向心力。只要有接触,就会有摩擦力。

唱头针尖与唱片接触,就产生了摩擦力;唱片作圆周运动,就产生了向心力。这两个力的“合”就是我们说的侧滑力。侧滑力使唱针内侧(指向圆心方向)摩擦力大于唱针外侧,为了平衡这个力,使唱针内侧外侧摩擦力平衡读取坑纹信息,就要给他施加一个向外的力去平衡指向圆心方向的侧滑力,施加的这个力就是我们说的“抗侧滑力”或简称“抗滑力”。

正切臂的唱头唱针也与唱片有接触,唱片也是进行圆周运动,因此正切臂【也会存在侧滑力】,同样需要施加一个向外的力去平衡指向圆心方向的侧滑力,不过正切臂(唱臂)播放唱片时需要不断地慢慢向内移动,而正切臂(唱臂)向内移动也需要一个力去“推动”克服唱臂架的摩擦阻力才能运动,且唱臂架摩擦阻力力的方向与侧滑力正好相反,可相互抵消。

如果正切臂(唱臂)向内移动的“阻力”正好【约等于】或【小于】唱头上获得的侧滑力,这个侧滑力就能推动唱臂向内不断移动;如果正切臂(唱臂)向内移动的“阻力”明显大于唱头上获得的侧滑力,唱针就会“跳槽”,唱臂不能向内正常移动。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正切臂(唱臂)向内移动的“阻力”刚好等于唱头上获得的侧滑力,这时候侧滑力就正好被抵消,唱针才会处于最佳读取坑纹信息的状态。可要保持这个状态,的确有些难度…………。原因很简单,内外圈坑纹线速度不一样,唱针获得的摩擦力就不一样;唱针摩擦力不一样时,唱头获得的侧滑力也不一样…………。正切臂(唱臂)向内移动的“阻力”能【动态跟踪】这个侧滑力的变化吗?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1/10/9 11:29:36 执行 设置高亮 操作
分享 转发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

正切臂最大的优势就是不存在“补偿角”误差(调整准确时),这个优势不能小视!!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

回啊杰DX:关于“支点臂的侧滑力就出在补偿角上”这句话个人认为有误,因为针尖(唱头)之所以能够克服唱片的摩擦力不跟随唱片一起旋转,是因为唱臂支点通过唱臂提供了一个反作用力(抗摩擦力),这个反作用力的方向由针尖位置指向唱臂支点位置,不管唱臂是直线型还是S型,也不管唱头补偿角多大或多小,针尖获得的抗摩擦力都是来自唱臂支点,也指向唱臂支点位置。

不要被唱臂的形状形式和唱头补偿角大小迷惑了思路,补偿角只是为了使唱针尽可能保持正切状态,不会改变摩擦力与抗摩擦力的方向。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1-9-20 11:58:00 发表
正切移动唱臂。
合力为零。

我对电脑绘图一窍不通,只能语言表达,还望体谅。

向心力是引起侧滑力的主要作用力之一,也是由唱针接触唱片时产生的摩擦力而产生的,没有接触摩擦,唱针与旋转的唱片就没有任何“力”的关系了。而上面两个图都忽略了向心力,“图解”显然存在问题。

另外,唱针上获得的抗摩擦力,是由唱针指向唱臂支点的,它与唱臂的形状无关。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5#

由于唱针上获得的抗摩擦力,是由唱针指向唱臂支点的,它与唱臂的形状无关。

正切臂不存在超距、也不需要补偿角,因此正切臂上产生的“侧滑力”就是向心力。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6#

个人观点如有谬误欢迎交流拍砖。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7#

离心力在作圆周运动的物体上产生,旋转着的黑胶唱片存在离心力;

唱针与旋转着的唱片接触摩擦就在唱针上产生了向心力,摩擦力越大向心力也越大。

做过这个试验吗?把粗细不等的干净沙子放到圆形容器中(如口杯),沙子不宜太多以方便观察,加入清水,搅拌让水激烈旋转起来,然后停止搅拌观察现象。

试验的结果是:
1、圆形容器边缘的水位比中心处水位高,旋转的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就发生了这个现象。
2、较粗大、较重、沉底的、比水旋转速度慢的沙子,会很快向中心汇聚起来,而且比水旋转速度越慢的沙子会越先向中心汇聚。这里比水旋转速度越慢(相对静止)的沙子会受到水流的摩擦力就越大,沙子获得的向心力也越大,尽管它比细小沙子重得多,移动它需要的力也大得多,但是它仍然是最先向中心汇聚。为什么呢,就是上面说的原因:比水旋转速度越慢(相对静止)的沙子会受到水流的摩擦力就越大,沙子获得的向心力也越大。

这个实验每个人都可以做,实验实验就有结果。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8#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9-20 20:58:00 发表
您好杰兄!看了帖子,事情是这样的:松香兄现在把 J 臂的力轨和力运动方向,误解在正切臂的运动方式力轨上。这个事情就先让松香兄做一下实验后,他自然会明白了。

用另一种方式说:正切臂播放唱片是会产生两个方向力,一是以90度向前的坑纹拉力(这个力无须理会);二是被镙丝纹型的坑纹旋转带动以横向90度方式向盘中心移动的力(这就是松香兄视为的惯性力),但这个力极微,在正切臂担杆横向运动时自然被抵消,这个

中山张兄你好!你误解我的意思了。
我的意思是:对于正切臂,向心力就是侧滑力;对于存在超距的唱臂,侧滑力=向心力+唱臂超距引起的分量。但是唱针上获得的向心力和超距引起的分量都是由唱针接触唱片时产生了摩擦(力)而形成的。与唱臂的形状没有直接的联系。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9#

原帖由 LP 于 2011-9-20 21:39:00 发表
楼上三主精神可嘉,我敬佩!继续好文...

前辈好!能够与啊杰这样的高手讨论问题我也学习到许多东西,即使最后不能统一意见,各自保留观点就好,不必强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观点已经很累,强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一定更累且通常办不到。所以平静的讨论交流才是轻松愉快的事……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0#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9-20 23:27:00 发表
您好松香兄!我非常明白您的意思,关于正切臂的力轨和力方向请细读74#。我觉得松香兄不太明白抗滑力的产生原因。

应该这样说:我们不能把这个向盘中心内拉的力叫"抗滑力";在唱臂处施加一个对抗这个向内拉的力,的反力才能叫抗滑力。

这个向内拉的力是怎样产生的些:1、唱盘转轴中心点顶部至唱臂转轴顶部中心点,这个距离叫:中心距。2、安装好唱头时,针尖至唱臂转轴顶部中心点的距离,这个叫:有效长度(这

中山张兄你好!

关于“侧滑力”与“抗侧滑力”的问题,我前面早已经有过阐述,请看看我26楼的帖子:
只要有类似圆周的运动,就会有向心力。只要有接触,就会有摩擦力。

唱头针尖与唱片接触,就产生了摩擦力;唱片作圆周运动,就产生了向心力。这两个力的“合”就是我们说的侧滑力。侧滑力使唱针内侧(指向圆心方向)摩擦力大于唱针外侧,为了平衡这个力,使唱针内侧外侧摩擦力平衡读取坑纹信息,就要给他施加一个向外的力去平衡指向圆心方向的侧滑力,施加的这个力就是我们说的“抗侧滑力”或简称“抗滑力”。

正切臂的唱头唱针也与唱片有接触,唱片也是进行圆周运动,因此正切臂【也会存在侧滑力】,同样需要施加一个向外的力去平衡指向圆心方向的侧滑力,不过正切臂(唱臂)播放唱片时需要不断地慢慢向内移动,而正切臂(唱臂)向内移动也需要一个力去“推动”克服唱臂架的摩擦阻力才能运动,且唱臂架摩擦阻力力的方向与侧滑力正好相反,可相互抵消。

如果正切臂(唱臂)向内移动的“阻力”正好【约等于】或【小于】唱头上获得的侧滑力,这个侧滑力就能推动唱臂向内不断移动;如果正切臂(唱臂)向内移动的“阻力”明显大于唱头上获得的侧滑力,唱针就会“跳槽”,唱臂不能向内正常移动。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正切臂(唱臂)向内移动的“阻力”刚好等于唱头上获得的侧滑力,这时候侧滑力就正好被抵消,唱针才会处于最佳读取坑纹信息的状态。可要保持这个状态,的确有些难度…………。原因很简单,内外圈坑纹线速度不一样,唱针获得的摩擦力就不一样;唱针摩擦力不一样时,唱头获得的侧滑力也不一样…………。正切臂(唱臂)向内移动的“阻力”能【动态跟踪】这个侧滑力的变化吗?』


我想,关于什么叫侧滑力?什么叫抗侧滑力?我们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对如何形成侧滑力的认识上有些分歧,没有关系,现在大家都把自己的观点阐述得差不多了,如果仍然不能达成一致,还是暂停讨论的好,回归楼主的话题会有利于帖子继续有序进行。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1#

原帖由 hpstudio 于 2011-9-21 1:22:00 发表
呵呵,LP兄夸奖,摸着石头过河~~~得到不少人指点,受益良多,当年玩REVOX 多亏威马兄和已经故去的江门陈会长指点。

提到江门陈会长,可是一个非常谦慎的老前辈,有过一面之交,且本来约定要来我这里,时间都基本确定了,不料尚未成行却天有不测风云,先生离我们而去了……,令人——怀念!悲痛!遗憾!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11-09-21 01:44:51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2#

如果以内圈半径5.5cm位置与外圈半径14cm位置相比,线速度比约为;1:2.5,毫无疑问信息坑纹被“压缩”在比较短的坑纹轨道上了,导致同样的频率坑纹,内圈半径5.5cm位置上的坑纹就比外圈半径14cm位置上的坑纹缩短了2.5倍。

而针尖与坑纹两侧的接触面积是基本固定不变的(尽管不同结构的针尖有不同的接触面积参数,但是这个参数仍然是基本固定不变的),而且针尖与坑纹两侧的接触面积也不能做成像刻刀那样的细小锋利,否则唱片播放时就不是磨损的概念,而是被锋利的物件“刨”掉一层的情形了。因此针尖与坑纹两侧的接触面总是要有一定形式的曲率、弧面处理以减小对唱片的磨损,同时还要兼顾可读取到尽可能小的坑纹信息,这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针尖结构。

不管什么类型的针尖结构,考虑到“磨损”的因素,总是不可能做成像刻刀那样细小锋利的,从这个原因看,刻刀刻上去的一些高频信息由于单位时间里频率高密度大坑纹细小,针尖已经无法进入这些细小坑纹并完美反映坑纹信息,就会造成信号丢失。

假如某针尖在半径14cm的外圈可读取50KHz的坑纹信息,到了半径5.5cm位置的内圈就只能读取50KHz*1/2.5=20KHz的信息坑纹了,其实这还只是理想的情况,如果唱头调整不好,内圈就很难完美读取到20KHz那么高的频率信息。

不过通常认为高频上限能完美还原到16KHz就可达到高保真的初步要求,实际听感也已经相当不错,播放黑胶唱片如果有一个较好的唱头加上不错的系统,调试到位,内圈尽管理论上明显不如外圈,但是也能有很好的表现。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3#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玩唱片,但是由于经济条件和市场条件限制,当时收藏的黑胶唱片大多数是国产单声道唱片(薄膜唱片是主打),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收藏了几张欧美及港台立体声,但当时还没有立体声唱头,偶尔也只当单声道听听,睡梦都想拥有一套立体声系统……。现在收藏的唱片绝大多数都是近几年在二手市场买的,不少二手唱片(约1/2多)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外圈前几分钟磨损都较明显,音质明显相对较差,几分钟甚至十来分钟后(直到结束)声音表现才达到唱片版本的正常水平,偶尔还会遇到内圈音质好于外圈音质的情况。成色较新的唱片(约1/3多)就没有这个情况,尤其是三维立体声声场和音质方面,正常情况外圈总是会比内圈好一些。

说上面这些现象是要提示一个问题:一些朋友播放唱片时,好像总是心猿意马,几分钟就换碟,这是个不好的习惯,播放CD唱片没有问题,播放黑胶唱片也这样,调整到位的系统磨损会较小或许还好一些,可年长月久就会出现唱片磨损不均匀、严重的就会造成内圈音质好于外圈音质的反常现象。曾经不少前辈都建议:平时听黑胶唱片最好听完整面再换碟。这样偶尔烧友造访要求换碟就没有多大关系了,爱护唱片要从播放开始,良好的操作习惯对唱片养护也是有好处的。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4#

薄膜唱片的确是很难谈得上什么音质,记得有资料说频响上限只有7~8KHz(-10dB),由于当时的唱针(中华牌唱头)基本上都是“人造宝石”(酒石酸甲钠晶体)针尖,很粗燥不耐磨,使用几十小时音质就明显变差了,因此实际播放读取到的高频上限往往还达不到7~8KHz(-10dB),放大器也就常使用RC、LC电路对5~6KHz以上高频进行补偿提示,至使整体声音失真非常明显。哈哈!不过当时仍然是折腾得很强劲哦,回想起来,仍然可算是快乐时光。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5#

原帖由 开心果 于 2011-9-23 11:22:00 发表
看到大家的讨论,收获不小。
不过松香味兄的说法的确有问题。一是基本知识。二是态度,本帖里,各位高手(不含开心果)都对产生侧滑力原因有正确的共识。可是松香味兄依然是:“即使最后不能统一意见,各自保留观点就好,不必强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观点已经很累,强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一定更累且通常办不到”。



很久不见了,最近可好。

观点不一致时采取“各自保留观点”的态度有问题吗?你上面这个发言是不是有点借势(借刀)强求别人接受一个不能赞同的观点呢?所以按照你的逻辑,我没有接受就是态度有问题。哈哈!硝烟味是不是太重了?

我前面的观点是:上面两个图都忽略了向心力,“图解”显然存在问题。有请开心果兄补充完善。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11-09-23 12:12:32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6#

原帖由 开心果 于 2011-9-23 13:06:00 发表
侧滑力的产生,几位高手已经说清楚了,如果说已经象1+1=2那样是常识了,也许有点过分。不明白你还想保留什么观点。

再说一次也许你还是装糊涂~~~~~~~

我前面的观点是:上面两个图都忽略了向心力,“图解”显然存在问题。有请开心果兄补充完善。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7#

原帖由 开心果 于 2011-9-23 13:06:00 发表
侧滑力的产生,几位高手已经说清楚了,如果说已经象1+1=2那样是常识了,也许有点过分。不明白你还想保留什么观点。

假如你认为讨论侧滑力可以忽略向心力,或者忽略向心力去解释侧滑力已经很完善,已经像1+1=2那样无懈可击,那么我现在明确的告诉你,对你的见解我同样表示——不可认同。但是我会清楚,持不同观点的人数中,多了你的一票。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8#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1-9-23 17:03:00 发表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11-9-23 13:16:00 发表
再说一次也许你还是装糊涂~~~~~~~

我前面的观点是:上面两个图都忽略了向心力,“图解”显然存在问题。有请开心果兄补充完善。

不要再争论了,我刚刚再做了一个试验唱头落在转动的光面唱片上,纹丝不动。[/

只能说明这个正切臂轨道摩擦系数仍然较高,向心力无法克服这个摩擦阻力去驱动唱臂移动。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9#

要证明这个正切臂轨道摩擦系数仍然较高,具体方法是:用一条细长软线系上一个小吊锤,为了获得较高精确度,小吊锤质量不宜太大,一克左右就可以了,而细长软线长度不小于50cm,且细长软线的质量与小吊锤的质量相比可以达到“忽略不计”的程度。

在【平行唱臂轨道】的上方高约50cm处【牢固】架设一把钢尺,系上一个小吊锤的细长软线另一端用【活结】的方式绑到平行唱臂轨道上方架设的钢尺上(可左右移动),先使小吊锤自然垂直静止,然后移动绑到平行唱臂轨道上方架设的钢尺上细长软线(或移动唱臂),使小吊锤自然垂直时刚好靠到唱臂(刚好接触唱臂),这时候小吊锤的重力对四周都没有产生任何重力分量,对唱臂也就没有产生任何“推力”。记录下细长软线在钢尺上的刻度,并作下记号,作为参考零点。

接下来继续向靠唱臂方向一端慢慢的移动钢尺上的细长软线,直到唱臂被小吊锤的重力分量刚好推动为止,记录细长软线在钢尺上移动的距离(要反复多次实验,取多次实验的平均值),那么已知细长软线长度、小吊锤质量、细长软线移动的距离,小吊锤的重力分量就可以准确计算出来了。且小吊锤的重力分量(推力)在这个实验里就可以认为约等于唱臂的摩擦阻力。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