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4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好声是由哪个环节起决定性作用的? [复制链接]

1#

转贴几段老凌的微博,参与本地聆听兄的这个讨论: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如果只考虑音乐的旋律感,那么作为载体的黑胶,开盘带,CD以及数字媒体只要记录了好听的音乐内容就都是可以使用的,而不必厚此薄彼。至于音色的差异那完全是个人的口味,就如同饮食中的酸甜苦辣,不必要过多的争论。在旋律的大旗下去追寻感人的音乐,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我现在是开盘,黑胶,CD都听,虽然前两者音色音质令人喜爱,但成本较高,使用也比较麻烦比如选曲就不如CD方便。其实只要知道了乐团以及录音场地,正规的音乐载体都会记录下真实的录音信息。洛杉矶爱乐乐团只要是在其常驻音乐厅的任何录音都具有鱼儿游水般的旋律起伏表现,不论开盘,黑胶和CD。

同样的道理,对于电子管放大器和晶体管放大器声音的争论要是在旋律大旗帜下也就不必再争论了,以此推论,洋枪土炮,金线银线,高价低价,穷人富人这一切在追求音乐的路上都是平等的,和谐的。心灵是永存的,肉体是暂时的。

很多人近乎偏执地认为胆机好听,黑胶好听,但如果把一张本来录音很优秀的音乐感超级棒的唱片搞得呆板无味,大鼓不接地,钢琴高低键音绞缠在一起,咏叹调羞答答(这些情况常有),你说好听什么?声音不正确嘛。我们要的是唱片上原有的真实信息和动人心弦的音乐,没有这些奢谈好听那是有意无意骗自己的。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1/5/22 21:30:46 执行 设置高亮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音乐听舒服了,人感觉气也就很顺。确实是享受啊。  DG 111周年55CD,伯恩斯坦在SONY的交响乐全集60CD,CHANDOS30周年30CD,这几天听了好些张,过瘾啊!
最近读文史书比较多,还是听古典音乐唱片比较对味。
特别是晚上,夜阑静,聆乐读书,神游古今,来去千里,真是不知今夕何夕也。
休息在家,基本上每天花7-8个小时听音乐,一天读两三本书,舒坦啊! 连上网聊天的兴趣都淡了很多。

有一阵没见到聆听兄和胡敏强兄了,有空一起来欣赏和享受音乐吧!
TOP
3#

听音乐,玩音响,需要激情,也需要静心.说到底,这是一个人的事,其实用不着太热闹的.更不宜搀杂太多名利交易.雅事不宜太俗.

有朋友来,泡杯茶,随意聊聊,那又是另一种乐趣了.但往来不用过滥.谈不来的,志趣不投的坐在一起,确实是浪费时间.
TOP
4#

国内绝大部分录音,包括象李小沛的,李大康等的,瑞鸣等还算国内比较认真的,感觉和国外那些不算发烧的录音(五大的古典)差距明显.差在哪里?差在不自然.还是刻意的扭曲和强调比较多,感觉还是假和不顺啊.
TOP
5#

原帖由 聆听之乐 于 2011-4-7 12:28:00 发表
应该还和录音理念差异有关吧。自然,纯净,顺滑的录音才是好声保证。


一方面是水平和理念的差异,另一方面也是市场的需要,很多人需要和喜欢听比较娇柔和刺激的声音走向,哪管它假不假,其实他们对真声也没多少认识的.
TOP
6#

有的发烧友出外窜门,拿出来的听惯的试音碟是江智民,小娟,常安,童丽.............

我一看心都凉了.不是看不起这些歌手和唱片,我也有一些.但说实话,这些唱片只能趣趣,不能拿来作为鉴别声音的参考的.这些唱片,玩的就是假,就是夸张,就是虚无.

一个人只要掏出三张试音碟,我基本上就能判断出它的审美趣味和音响水准了.
TOP
7#

原帖由 bomber 于 2011-4-7 13:31:00 发表
呵呵,如果要我只选3张碟试音,我会选
1.《The Greatest Opera Opera show on Earth 》, DECCA出版,试歌剧和人声
2. 《贝多芬交响曲5,7》小克莱伯指挥,DG出版,试交响乐
3.  《雨果发烧一》,雨果出版,试民乐



不错的选择!
TOP
8#

昨天晚上一边听格鲁米欧的返场小品集,一边读高阳的“古今食事”,陈丹青的“退步集续编”。秋风莼鲈,雨雪霏霏。听至夜半归去之时,花园林木间,雾气弥漫,亦幻亦真,如入仙境,甚惬意也。
TOP
9#

很赞同的凌总在微博上发表的一些关于音乐的见解,转引过来和爱好者分享,现在在微博上聊得比较多,气氛干净,没有是非闲人之扰.

凌君彦 回复@胡敏强:关于旋律这个提法,除开一些别有用心的马甲外,有些人的确是不了解或误解,才会提出异议:怎么器材会产生旋律啊?旋律不是存在于作曲家的谱稿当中吗?你们是不是打着旋律的大旗要卖你们的产品啊?其实,旋律(感)的提法并不是什么创新,它和原来我们说的音乐感,活生感本意是相同的

凌君彦 回复@江苏约翰李:旋律感的提法比以前音乐感的说法更科学,后者模糊且被滥用,前者的依据则来自乐理。本来旋律是存在于曲作家的乐谱当中,在五线谱标明了音高的位置,而不同的音符就组成了旋律线,加上和声节奏就形成了曲作家的音乐语言。问题是器材可能表现不出来.
TOP
10#

看到富盛阿峰下面的这段话还是挺同意的: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讲:C2不缺低频,要臃肿的低频就请别选择丹拿。  
就算加了超低,也不是为了“普通人”的“宽松”“大气”。
TOP
11#

还是不要把聆听兄的这个帖子搞成五花八卦的水贴为好吧。

音乐与音响上有自己的见解就谈谈,没有就不要贴其他杂七杂八的了。别可惜了这帖子。
TOP
12#

原帖由 znd06 于 2011-4-19 6:07:00 发表
       最近在北京参与了一个解码和音源的试听活动。有些感想,并无新意。
      一是听音者的主观认识很个性,例如对某A/B对比会有截然相反的评价。甲认为A细节损失严重人声器乐已然变味。乙则讲其人声口型小,声场位置高,优于B。说明个人的认知角度大相径庭。现场类似对立甚多。所以我常提建立怎样的音响观,了解一些基本原理对电声走向的影响还是必要的。


有道理!很有同感。
TOP
13#

八大山人叫朱耷,读DA,不是鹿茸的茸.
TOP
14#

原帖由 八先生 于 2011-4-22 17:01:00 发表
原帖由 johnleeh 于 2011-4-21 11:39:00 发表
八大山人叫朱耷,读DA,不是鹿茸的茸.

汉语拼音不熟,不如手写板来的快.
我真有点臊眉耷眼了!


哈哈,说明八先生的帖子我还是认真看看的。正好看到,顺便一说。网络上发言随意,谁都有写错字的时候,不用介意。不过老胡人还是挺好的,我没见过老胡,但我一直很尊重和欣赏老胡的为人。老胡那次的直抒胸臆和你当时老是喜欢“暗算”我有点关系。哈哈,都过去了。现在也都不在那里发言了。既然来到这里发言交流了,还是多谈点开心的音乐与音响话题。过去的事情就都忘了吧,八先生以为如何?包括您那签名?
TOP
15#

哈哈,听完音乐洗完澡上来一看,八先生对很多事还是耿耿于怀啊。本来想劝劝大家过去的事情过去就算了,别老是念叨了。看来没什么用,既然没有信任感,说多了似乎又是存心讥讽似的,不如不言,以免不快。

还是就这样吧,听自己喜欢听的音乐,聊自己想聊的话题。既然已经是平行线了,那就不交叉汇合吧。
TOP
16#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4-23 0:44:00 发表
哈哈,约翰李先生也是夜神仙,看来烧友都喜欢过“夜生活”,哈哈。。。笑谈。


已经躺在床上,用笔记本浏览一圈就睡了,明天下午约好了和吴大师,安德森一起听音乐聊天,这天气正合适走动走动。哈哈。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