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Naxos的廉价好东西 [复制链接]

1#

channel说的很好,“古典音乐的演出和录音都面临着市场的危机,造成这个危机的是唱片公司和艺术家经纪公司,以及艺术家自己,他们三者中无一不是急功近利,贪得无厌,只想赚钱,不愿意三者联合起来去培养新的消费群体,而且三者之间又不团结,各怀鬼胎互相利用而不是相互支持互相帮助。连很多乐团的演奏者都视演奏为干活,连音乐学院里的师生很多都视音乐为赚钱工具,市场自然在萎缩。”这一段我有不同意见。

古典音乐到今天这个状况。主要原因不在于供方,而是需求出现了问题。相比克莱斯勒的那个年代,如今的人们能够听到古典音乐的机会要大100倍都不止;能够熟练操作乐器和歌喉达到相当水平的音乐家也同样远远大于从前。我们可以批评音乐家的质下降了,但音乐提供的综合水平则未必下降,我认为还有上升。

问题的关键还在需求上。拉赫玛尼诺夫就抱怨过收音机让人们远离了音乐会和音乐厅,区区一个收音机就有如此能量,遑论后面的电视机、互联网。如今的人类不需要在音乐中驻足疗伤,我们只需要信息,哪怕被信息溺毙也在所不惜。

古典音乐的真正复兴,需要人文精神首先复兴。万人争看百家讲坛、明朝那些事,我觉得就是一个好兆头,起码比前几年清一色股票养生色*情八卦强得多。好多老外说古典音乐复兴要看中国,没准他们还真说对了。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09/1/29 0:24:02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Naxos的成功之道,和中国制造业简直如出一辙。管你市场千变万化,我就认准廉价成本这一招。环球索尼50%的成本都花在大腕和大团上面,拿索斯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即便是wit这样的御用指挥,拥有浩瀚的录音,自己也并没有从中获得多少利益,其他人更不用说了。

拿索斯的老板海曼说他还有几十万小时的音乐可以录。这首先是说我们还有几十万小时的新音乐可以听(拿索斯最大的贡献是告诉大家二三流的音乐家的音乐,其实并不差),其次也说明他有本钱以低成本运营这几十万小时的音乐。。。在一个供大于求的市场上寻找更便宜的乐团并非难事,没准2010年我们就可以看到上交的拿索斯面世了。

作为Naxos的忠实拥趸,对于其万年不变的封面设计实在是深恶痛绝,“收藏感”全无。而这和成本实际上没什么关系。DG画廊系列的成本也不过如此,看上去就好很多。这些年Naxos的封面略有改观,但还是没有质的变化,只能说海曼根本无意做出精品来,能用就行。
TOP
3#

channel兄的爱乐之心真是可嘉。就我个人来看,倒不觉得贝多芬时代的听众有多么了不起,而今天的观众就如扶不起的阿斗。

文化这东西是在变化的,贝多芬的年代有他的文化,我们这个年代也有我们的文化。你我觉得贝多芬的文化需仰视才得见,充满纯粹的人文主义情怀;如果让昨日大师重生,没准他们也会喜欢上如今的文化。贝多芬很可能觉得这个年代的人们做了太多他想做而做不了的事情,个个特立独行,艳羡不已;而莫扎特会为了这么多好玩儿的事情兴奋得睡不着觉。

记得从前的一片帖子说痴迷古典音乐的人往往在现实中牢骚满腹,冷眼看人云云。我觉得话糙理不糙。迷恋古典音乐的人,不少是对当今文化不满的人,在昔日的文化里面找到了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是迷途者。你非要说是众人皆醉我独醒我也没意见,这样想心情好一点。反正无论在哪个年代这样的人都不少,孔子他老人家想的是尧舜禹,朱熹他老人家想的是孔子。我最近也去了国家大剧院的现场,也觉得很难受,很尴尬,也决定以后不去现场了。但是我并不愤怒。音乐厅的大门是敞开的,有需要这种文化的迷途者去朝圣,也有不需要这种文化的人去走过场、贴金、猎奇,这很正常。。。。换个角度说,少男少女们可曾在港台天王巨星的现场音乐会中感受到channel兄的气愤,觉得有谁影响了天王巨星的发挥?肯定不会。因为天王巨星们的文化正当其时,是主流;冷眼看人的你我即便去长歌当哭也没有什么效果。

Naxos也好,channel也好。很早就意识到古典音乐的轮回到了,必须另辟蹊径才能熬得到它的第二春。一个是竭力压低成本,另一个索性放弃大众市场,成为奢侈品专攻niche市场(channel兄勿怪)。从经营上来说都是正确选择,也都有机会笑到最后。就我个人而言,目前还是很不争气地见到大包子就挪不动步子,将来连大包子都没有了,到底是Naxos还是channel,我不很清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