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永恒的话题』Bach无伴奏 [复制链接]

1#

听小无,黑胶和CD差别可能很大,
黑胶会占优势,但黑胶太贵了,我并不鼓吹黑胶。
我个人喜欢米尔斯坦DG版和苏斯克的版本。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0/9/17 10:20:23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

在黑胶里,格洛米欧和米尔斯坦capital版最受欢迎。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

原帖由 小昆虫 于 2011-1-9 15:29:00 发表
库依肯的怎么样?
CD与黑胶相比差得很远。
CD我不太喜欢,但黑胶我很喜欢。我本人也听CD的,
这个我是比较过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

对小无,台湾的吕正惠(吕正惠是《CD流浪记》的作者)和大陆的xxx形成鲜明对比。
吕正慧看过那本《唱片经典》。xxx确实不争气,对小无毫不理解。吕正慧批评了xxx的。而吕正惠是个极其喜欢巴赫小无的人,我很佩服这个人。大家可以买一本他写的爱乐随笔《CD流浪记》看看,非常精彩的。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11-01-10 08:19:39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

巴赫迷可以看看这篇吕正慧的文章,出自《CD流浪记》
为什么我推荐这本书,有一个原因是他谈巴赫我很有共鸣,尤其我用红笔标注那几句话,这几句话是很有深度的,认真地听过巴赫的人估计很有同感(shinelb注):

寻找巴赫   〖他是—个孜孜不倦的技艺追求者,但绝对不是现代意义的“形式主义者”。他的平均律和无伴奏作品,原始“创作”目的都是为了教导人熟练乐器,但现在没有人敢说,这不是“艺术作品”。〗   有些音乐家你喜欢,可以谈个十天八夜;有些音乐家你听得不多,没什么好说的;另有一种作曲家你极常听,可就不知道要说些什么。这种人我只“碰到”过一个,就是巴赫——所谓的“西方近代音乐之父”。  巴赫的部分作品我极常听,譬如:布兰登堡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管弦组曲、无伴奏小提琴或大提琴曲、平均律及其他钢琴曲(应该说大键琴曲,不过目前我还只听钢琴版)。  但就他个人及他那个时代而言,更重要的是管风琴曲和宗教音乐,而这些我都很少听,我所“认识”的巴赫,不但“偏”,而且极不完整,连随便谈一谈都没有资格。  我有一个朋友有一阵子常出入我家,看我常放巴赫,有一次忍不住批评说:这种音乐满单调的。这种话真是“大外行”,该打屁股。  就说布兰登堡协奏曲好了,巴赫原本的乐队编制跟现在比起来实在是小儿科,但有限的乐手他却可以应用得出神入化,巧妙难言,音乐又极好听。要说这种作品“单调”,那世界上就没有好音乐了。  再谈到他那两组无伴奏小提琴曲和大提琴曲,大陆有一本介绍唱片的书是这样写的:小提琴独奏两个多小时,恐怕许多人会觉得沉闷,假如你没有纯粹的、不夹杂其他活动的整块时间可用来认真听音乐的话,我劝你还是别理会这类唱片,哪怕别人把它抬举得多么高……作者是颇有名气的小说家,但我要怀疑他的音乐修养。巴赫的无伴奏,比贝多芬的许许多多的各种奏鸣曲——请恕我用这样的比较方式——都还耐听。  巴洛克时代的器乐曲,听起来好像都差不多,一千首也等于一首。但是,你听过巴赫,再听维瓦第,就会知道维瓦第有多简单,他的《四季》我只从头到尾听过两次。据说斯特拉文斯基很瞧不起维瓦第,认为他一辈子都在不断地重复,这话是有一点道理。又如亨德尔,不论他的合唱曲有多伟大,他的器乐曲,除《皇家烟火乐》和《水上音乐》外,其他的作品(如大协奏曲和管风琴协奏曲)跟巴赫来比,真的只能说是“小巫”。  你只要常听,并多作比较(无意间的,不是有意进行),就会体会到,单就器乐曲而论,巴赫就有多么了不起。老实说,我可以“很容易”地在深夜枯坐两小时,只听无伴奏或平均律,对其他的作曲家就不常能够这样了。  巴赫为什么这么“伟大”,这个问题我曾想过。要说巴赫这个人的(“性格”,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实在一点也不“出奇”,他就是一天到晚不停地忙碌,不停地生活。他很务实,不断地换工作,以便有较好的收入,一直到得了莱比锡大教堂管风琴师的位置才停止。要说他一生的大事,除了换工作、丧妻再娶,就再也没有什么好说了。他很少走出他工作的那些区域,不像亨德尔那样“周游列国”;从莱比锡到柏林去看望在那里任职的儿子,在他的生活里已是难得一见的“远行”了。  有一本巴赫传,对巴赫的“描写”真是有趣,值得转述。作者说:巴赫的男性机能很健全、活泼,他遵守路德派的教义:每星期和太太作爱两次。他从来不使安娜·马格蕾娜(巴赫第二个太太)独守空门。实际上,他的娇妻不停地怀孕,结果养了十三个小孩。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6#

我认为大无、小无、WTC这些是有“内容的”。
因为演奏家处理的不同,节奏、快慢、留白等等的不同。
因此这些作品,不同演奏家会赋予它们以不同的内容。
从不同的演奏家的演奏中,是会体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的。
我们经常说演奏巴赫要注意情感和结构的平衡。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

内容是客观地纯在于作品当中,
内容和故事情节不是一回事。
和标题音乐里的情节也不是一回事。
巴赫的魅力,就是因为每一位演奏家都有他(她)心中不同的巴赫,因此也表达了他们不同的情感。
乐谱是固定的,但演奏家是有个性的,是灵活的。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11-01-11 08:40:26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

大家都谈到葛洛米欧的小无,反映都一般,我也听过,我也感觉一般,哈哈,不过我听的不是首版唱片,我听的也是CD。

葛洛米欧在玩黑胶的朋友中有着非常高的地位。我听过一些葛洛米欧的唱片,包括CD和LP。CD,象他的巴赫小无,小品集,弗兰克和弗雷的小提琴奏鸣曲,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等等。这些我感觉不是很突出,不过我听的不是首版CD。在CD里,感觉他的巴赫小协,巴赫小提琴奏鸣曲这些要好一些。黑胶,我听得没有置顶贴单兄那么多,印象最深的是葛洛米欧和哈斯基尔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尤其那首《春天》,是我的首选版本,谈到这个《春天》,大卫和奥柏林,梅纽因和肯普夫,帕尔曼和阿斯肯纳齐都非常有竞争力。不过我个人最喜欢葛洛米欧和哈斯基尔的版本,其次就是帕尔曼和阿斯肯纳齐的版本。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阿斯肯纳齐和帕尔曼在我心中也有非常高的地位(谈到别处去了,呵呵)。

也就是这个葛洛米欧和哈斯基尔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后来CD出过环保装,有些网友听过之后感觉非常不好,认为有些薄和亮。不过我就没听过CD。

对于CD和LP,其实我都不排斥,CD和LP都有很好的,也有差的,要自己尝试和判断。但不可否认,音质有时对我们认识音乐确实也有很大影响的。回到开头,对于这套葛洛米欧的巴赫小无,我认为如果有机会听听LP,或许感觉不同也有可能。单兄在置顶贴里谈到葛洛米欧的黑胶唱片,津津乐道,非常着迷,当然也是有原因的。对于音乐,音响和唱片这些,有机会还是去尝试一下吧,说不定会有惊喜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9#

原帖由 arkhya1 于 2015-5-27 20:38:00 发表
FLORIN PAUL,这是TACET的录音,提及的人不多,但录音非常非常好,FLORIN的技巧和表达也完美,郑重推荐。

TACET好东西很多,录音都非常发烧,除了弗洛林.保罗的巴赫小无,科罗廖夫的巴赫也非常有名的。科罗廖夫的《赋格的艺术》被匈牙利作曲家里盖蒂称为荒岛唱片。(图片采自网络)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