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11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高清播放器大测评:欧博、莲、艾诗、景丰、OPPO、享声、马兰士、... [复制链接]

101#

gamboll兄,以前看过介绍你的帖子,您的器材了得,正在下《诺亚方舟》。
我的D50是三八大盖,您的是喀秋莎,希望您多分享点。
我觉得24bit 96k转录足够了,上传也少占点空间。
再上个D50录的《茶花女》中的“祝酒歌”


http://u.115.com/file/t4bc293018
TOP
102#

回复 1481# gamboll 的帖子

兄以前分享的录音我都拜听过,昨天的挪亚方舟和今天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还没来及听,明天抽空欣赏一下。先前的作品都是192K的,我感觉音场和动态都很棒,而且从头到尾声音无大变化,说明您的唱臂调整得够水平,黑胶里外圈播放均匀。另外透明度好是您的特点。唯一感觉不足是中频饱满度还应再加强些,不过这个是我的个人之见,尚待大家指正。今天的卡萨尔斯演奏录音正在下,是不是单声道?
关于96K的录音,明天再分享我的感受。
今天自查的结果,D50录人声,弦乐可达到黑胶直接播放的7成半,录交响大动态,音场稍逊,也能到7成。总体来讲性价比很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TOP
103#

回复 1483# eric 的帖子

45转黑胶的确很珍贵,相同的曲子比33转多一倍,信息量也大。E兄确实要择良辰,得有个说法才行。
在您发布之前,我先借花献佛,来个45转黑胶录音开幕式。
TOP
104#

这是先前有位兄弟分享的国外黑胶种子,我下的45转录音,又传到115上:
http://u.115.com/file/t5fcb7d3e5
http://u.115.com/file/t56e33819b
http://u.115.com/file/t9a77179aa
http://u.115.com/file/t93e8e8671


请体验。
最后编辑Lilybaba 最后编辑于 2011-04-13 20:09:23
TOP
105#

回复 1495# wazki 的帖子

不客气,只是为E版击节叫好,45转黑胶本来就难找,又摊上《皇家芭蕾》这样的大片,9张啊,33转才两张。这种好事可不得热闹一下。
TOP
106#

回复 1491# gamboll 的帖子

今天听了老兄的96k布里顿《诺亚方舟》,我觉得和先前192k的风格完全不同,一定是系统做了什么调整了。我更接受96k的声音,较之192k有更好的密度感,3D表现和音场的深度,人声的中气十足。打个比方,过去声音是涓涓的小溪,今次是奔腾的洪流。96k声音再婉转些就更好了。

唉,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现在已经很好了!
TOP
107#

回复 1505# 妙手不妙 的帖子

TOP
108#

回复 1518# eric 的帖子

E兄,这张唱片贵了去了,我在朋友家听过一次,印象极深。后来一直找不到,心里痒痒的。

太谢谢了,我和大家有耳福了。

《沃尔塔瓦河》演得比库贝里克那版要好得多。赶紧下!
TOP
109#

回复 1521# gamboll 的帖子

谢老兄的贡献。其实单声道录音,尤其是六十年代的,效果很棒,音效一点也不亚于立体声,像您这张,更是头版之头版。怎么讲呢?因为当时还有很多用家还在使用单声道设备,所以片厂会为这些人单出一批,只会在头次压片时生产数量有限的一些,因此很珍贵。
很多人在听小编制音乐时会选择单声道版本,因为凝聚力和密度感都好于立体声。
TOP
110#

回复 1525# jhlh 的帖子

没什么,应该的。以乐会友嘛。
拉二钢协也很棒,下次分享阿什肯拉奇那一版,牛X!
TOP
111#

原帖由 gamboll 于 2011-4-14 23:01:00 发表
说实话,这位老兄的水平把我吓住了,就一个字“服”,所以才特别贡献出我的珍藏。
也请Lilybaba兄说说此碟的听感,想听听你对立体声唱头录(播)单声道唱片的高见,谢谢!

仁兄见谅,刚刚才有闲暇时间下完大卫拉的《贝小协》,录的很好,片子的状态不错。
没猜错,您是用立体声头播的。
由于立体声唱片的信号刻纹和单声道不同,立体声的左右信号是刻在音槽45度两侧的,而单声道在下部。所以,立体声唱针的形状和单声道不同,播单声道唱片时,会感到中低频的密度和凝聚力稍欠。
如果兄有相当数量的单声道唱片,我建议您还是要买一个单声道头,比如高度风classic Mono就很到位。
最后编辑Lilybaba 最后编辑于 2011-04-17 00:56:05
TOP
112#

回复 1554# eric 的帖子

哈哈,这可是我盼望已久的。太给力了!
TOP
113#

回复 1583# xinhuawang0 的帖子

用NAS的确方便,我也在用,最好用有线方式,即从路由器到播放器用网线,控制用wifi。
TOP
114#

原帖由 carry 于 2011-4-17 21:10:00 发表
人们现在越来越讲究本真了,立体声是技术进步,但是如果单声道更能表现音乐,那人们还是它,毕竟人耳是要真实的东西。

        就像今天我要上的这个录音,霍格伍德指挥古乐协会乐团演奏的海顿《D大调第二大提琴协奏曲》。完全用原本主义的演奏方式即乐器和演奏手法都是复古的,很纯粹。原本主义者认为,现今的乐队编制虽然庞大完善,乐器也进步合理,但要表现当时古乐的风韵,还是要和过去同步。

[att

认同carry的本真主义!
海顿大提琴旋律真美,听着它,想起了我和老婆谈恋爱时的情景,半推半就,欲言又止。。。。反正挺美,哈哈。。。。
旋律是音乐的魂,也是打动人的钥匙。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在他短短的一生中,曾经创作完成了许多室内乐作品。舒伯特的室内乐中,被认为艺术成就最高的是弦乐五重奏,而这首《鳟鱼》五重奏则是他所有的室内乐作品中最著名、最受人喜爱的一首。这部作品旋律优美,充满明朗靓丽的光泽,洋溢着生命的无限活力,令聆听者难以忘怀。著名的录音太多,可这一版的封面吸引了我:



中国画,对!可能中国的绘画更能表达曲中的意境。

    我们可以把整个作品看作对溪水、鱼、渔夫以及三者关系的表现。第一、第二乐章我们设想渔夫还没出现,所以是鱼与水在那样一种幽静而美丽的自然里的美妙交融。第一乐章钢琴表现的鱼的戏水,简直能感觉到尾鳍在水中舒展和它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呈现出丰富的色彩。而当弦乐表现水流的交叉融合之后,钢琴反过来再表现溪水的清澈与晶莹,弦乐变成鱼儿在水中像箭一般穿梭。这种戏水的神妙只有在舒伯特音乐中才可以听到。舒伯特的音乐常常是围绕一个极抒情的舞蹈化音型不断地通过轻重变化处理,变化出一连串精致的趣味。比如这个作品的第三、第五乐章。我们常常觉得这些自然的、不是刻意得来的趣味中有太多的神秘性。

Sony D50作品
http://u.115.com/file/t948dce35f
http://u.115.com/file/t8be71ea7





TOP
115#

原帖由 eric 于 2011-4-18 23:30:00 发表
下面带来的这张唱片可以说是文武双全,获奖专业户,文是企鹅唱片指南、留声机优秀唱片上榜,武是TAS、唱片圣经、AS超级LP唱片榜等等上榜。
它就是RCA的《天方夜谭》,莱纳指挥。
欧博上传的这张是阴影狗的头版黑胶,不过比较少见的是,HP认为二版的白狗版本频宽更好一点,有机会也找来对比一下。

[url=http://u.115.com


哪位高手能教教我们,如何手工修一下最后两分钟的噪音,这就完美了。
TOP
116#

我记得南海十三郎兄说过您会手工修,请赐教。

先谢了!
TOP
117#

原帖由 takizawatoko 于 2011-4-19 18:40:00 发表
谢谢zzm,已注册成功!真的非常感激!!!


希望今后给大家分享一下你淘来的宝贝。
TOP
118#

E版这几天连续分享的烧片中,有两张同时都出现了一段曲子,它就是:

斯美塔那《 我的祖国——伏尔塔瓦河》
      “《我的祖国》由贝德里希·斯美塔那创作。 贝德里希·斯美塔那是捷克著名的民族乐派作曲家,生于布拉格以东的利托 米什尔,这首伏尔塔瓦河是《我的祖国》的第二乐章,描绘的便是捷克民族的母 亲河伏尔塔瓦河的风光,所以可以算得上是斯美塔那的力作。 这首交响乐不同于其他交响乐,它是一首交响诗,也就是说《我的祖国》是 一首交响诗套曲,而《伏尔塔瓦河》则是其中的一首交响诗。交响诗是一种单乐 一 章的标题交响音乐,脱胎于 19 世纪的音乐会序曲。交响诗的名称为李斯特所创, 他认为“标题能够赋予器乐以各种各样性格上的细微色彩, 这种种色彩几乎就和 各种不同的诗歌形式所表现的一样”(摘自<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 , 因此他把标题交响音乐和诗联系起来称交响诗。 走进这首交响诗。 乐曲是以长笛开篇,婉转而灵动旋律给人以轻盈的感觉,同时伴有稀疏的拨 弦声和刮弦声, 仿佛把人带入了伏尔塔瓦河的源头——发源于舒马瓦山的森林中 的两条小溪,一条清凉,一条温和,冲着卵石哗哗作响,其中溪水冲击卵石的声 音被拨弦模拟的尤为传神。 三十秒左右,乐曲渐渐加入弦乐,提琴缓慢地加入旋律,和着渐强的管乐重 奏,渐渐迎来主旋律,仿佛水流纷纷汇集越来越大……随着一声低音鼓和三角铁 的打击声,提琴取代了管乐继续着刚刚灵动的旋律,此时,小提琴领出主旋律, 同时铜管乐也跟上,辉煌的旋律把人再次带回了伏尔塔瓦河畔,两条小溪汇合成一道洪流,在阳光照耀下闪着光芒。主旋律越来越强,三次反复以后已经达到小 小的高潮。 两分五十秒左右,铜管乐齐鸣,给乐曲添加了几分庄严的色彩,大号吹出了 有力的号角,仿佛是猎人的号角在两岸回响,同时水流过了茂密的森林。 短暂的辉煌过后,曲子又重归平静,在大号的旋律一遍遍重复并渐渐弱去的 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两旁号角声的远去,有一次来到了静谧的河边。 可这静谧没有持续多久,渐渐地,三分四十秒左右,有一小股小提琴又一次 打破了这分平静,他们以短促而且渐强的旋律拉开了一段欢快的波尔卡舞曲。整 个舞曲富有节奏感,而且跳跃感很强,带给人们彻底的愉悦,仿佛伏尔塔瓦河流 过了村庄,岸边传来欢快的波尔卡舞曲,这是黄昏时分,村民们正在举行婚礼, 婚礼上人们都在快乐地舞蹈。 五分钟时,曲子再次把人带入一片静谧,由有节奏的鼓点带出了一段神秘地 旋律,这段旋律由管乐,并混有开篇长笛婉转的旋律,后来加入了小提琴的高音 和稀疏的竖琴声,哀美动人,仿佛在月光下,水仙女唱着迷人的歌在水面嬉戏, 又仿佛在伏尔塔瓦河畔听着她娓娓地诉说她的故事,是那么的迷人。 渐渐地, 神秘感悄悄退去, 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回忆的旋律, 在荒野的悬崖上, 保留着昔日光荣和功勋记忆的城堡废墟静静地听着它的水波流淌, 又仿佛一个老 去的勇士坐在河畔回忆着自己当年的辉煌。 回忆的旋律渐渐推向高潮,在大号又一次走出一串串雄伟的号角之后,七分 二十秒左右,一串急转直下的长笛旋律把我们又带回了主旋律,这次主旋律仿佛 更加辉煌,在我眼前,是黎明的到来。 伴着第二遍主旋律的演奏, 管乐和打击乐同时发力, 给出了令人紧张的旋律, 来到了圣约翰峡谷, 伏尔塔瓦河形成汹涌的激流, 惊涛骇浪猛烈地撞击着陡崖峭 壁,发出雷鸣般的轰响。 接下来又是一阵子短暂的停顿,约九分半是迎来全曲的高潮,主旋律再一次 被奏响,这一次格外的急促格外的振奋人心。整只乐队齐奏,主旋律被升华。闭 上双眼,来到了美丽的布拉格,它的河床更加宽阔,它流经古老的维谢格拉德, 显现出它全部的瑰丽和庄严…… 尾声在提琴渐渐弱去并伴有缓慢起伏的旋律中到来,伏尔塔瓦河滚滚向前,最后逐渐消失在远方,小提琴最后推向高音,把人带向了遥远的天际……当一切 都又将归于静谧之时, 乐队再次合奏, 两个雄浑的强音结束了全曲, 壮丽而辉煌。 听完整曲,仿佛已经游历过了伏尔塔瓦河,她发源于无形,流过丛林,流过 村庄,流过荒野,流过险崖,最终来到美丽的布拉格。 我们只需闭上双眼,静静地去体会这条伏尔塔瓦河,体会着她的一波三折, 在急促和舒缓交织的旋律里,我听到了一个老人的声音,他在想我们讲述着,讲 述着这条河曾经有的辉煌,讲述着这条河的伟大和不朽…… 而选择这首交响乐做鉴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的作者,斯美塔 那和贝多芬有着同样的遭遇, 老年失聪……可是当我听到这美到肝肠寸断的旋律 的时候,我深深地折服了, 我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失聪的老人描绘出来世……它 让我再一次明白还有一种音乐可以让我的心灵净化, 让我的灵魂升华, 也许此时, 再多的言辞只是多余,没有什么比作曲家本人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希望以上这段文字能够有助于你享受这支美仑美奂的音画。
最后编辑Lilybaba 最后编辑于 2011-04-19 23:02:33
TOP
119#

回复 1629# eric 的帖子

好碟!录音没得说,很珍贵。
演绎方面,个人认为,弗雷德曼学到了海菲兹的准确,但缺了老师的霸道,略显匠气。
网上有段视频,讲的是1982年版电影《帕格尼尼》中,柯岗使用帕格尼尼生前最珍爱的“加农炮”瓜氏琴所演奏的“帕格尼尼第一小提琴”。看后你会理解我的看法。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g2MzAyNzY=.html
最后编辑Lilybaba 最后编辑于 2011-04-20 19:41:23
TOP
120#

原帖由 szchengl 于 2011-4-21 11:08:00 发表
江青“同志”当时是中国文艺界的最高领导,把《东方红》和《国际歌》写进《黄河》算是她的“杰作”。曾有段时间因这个关系,把《东方红》和《国际歌》拿掉,演出效果大打折扣。


有时政治会去干扰艺术,这又何苦呢。我有一张苏联时期旋律公司出的老柴<1812年序曲>也是这种情况,结尾的沙皇颂旋律改为红军进行曲,不仑不类的,到成了张珍贵的时代化石。艺术是一个整体,这就是为什么维纳斯到现在还没胳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