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非常发烧论坛读书心得分享专贴。 [复制链接]

21#

蒋勋在三联出的那几本书: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2#


很高兴遇到同好!
对于金刚经,不敢说研究,一直在学习和领悟中。
作为万经之母,不夸张地说,我认为《金刚经》是可以代表着人类智慧的顶峰,它蕴藏着宇宙和生命的真相,值得用一生的时间去挖掘和领悟,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人生。
印象中前面好像有网友说过,人是不可能知道世界万物的真实面目的,从普世的角度来看,我个人是非常认同的。无论是现代科学还是西方哲学,都不大可能对此作出终极的解答,
mylp 发表于 2017/2/26 23:59:07
是啊,很高兴遇到同好。
蒋勋这本《舍得,舍不得:带着金刚经去旅行》是他最近几年写的作品,是他的后期作品。写得非常潇洒,对文字的运用达到很高的境界。
在这本书中,他也谈到林怀民,也就是台湾云门舞集那位林怀民。蒋勋谈到林怀民的作品《流浪者之歌》,这是根据黑塞的小说《悉达多》而创作的舞蹈作品。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3#

《金刚经》这部作品,历史上有很多书法家都抄写过。
像柳公权、赵孟頫、董其昌、傅山这些书法大家都书写过。
还有一个很出名的就是弘一法师书写的《金刚经》,据说真迹在拍卖市场成交价要三千多万元。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4#

这是李叔同书写的《金刚经》啊,很8错哦,

溪秀兰 发表于 2017/2/28 16:46:04

是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5#

简单谈一下西方哲学对世界的认识。

所有要了解哲学的人都要走过一座桥,这座桥就是康德。哲学,也就是用理性来探索世界的真理,到了康德那里达到高峰。西方哲学两千多年,到了康德是一个重大的转折。

世界其实没有它本来的样子,世界的样子是我们的意识构建的,意识建构世界图像。康德认为存在着一个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此岸世界就是我们看到的,就是现象。此岸世界背后存在着一个彼岸世界,彼岸世界是现象的缔造者,彼岸世界是我们无法认识的。因此我们只能认识现象。举一个例子,比如电影,屏幕上有图像和画面,其实就是现象和此岸世界,而电影的背后还有演员和摄像机,这就是彼岸世界,也叫物自体。人只能认识现象是康德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只能知道现象,永远无法认识彼岸世界(物自体)。这是康德哲学的一个重要基点。人类生活于现象世界,人类是用感觉认识这个世界的,因此人类用逻辑和归纳等方法来证明物自体,这些所谓方法其实也是属于现象世界的,因此用这些方法总结,推论出来的结果也是属于现象世界的,无法超越现象世界,因此也就无从认识彼岸世界(物自体)。康德这个解释基本上说服了所有哲学家。

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很有用的!人的意识构建了这个世界。比如自然规律。康德认为自然规律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赋予自然的。比如地心说其实是错的,但在它流行的时候,地心说就被认为是对的,是“自然规律”。当然后来被否定了。当初,人们认为地心说是“自然规律”,其实是一种幻觉。自然规律只是我们人类外加与自然的,是我们为自然立的法,并非自然自身之法。从这个角度来看,康德是对的。

因为康德证明了人类用理性是没法认识世界本质的。所以后来就出现了非理性哲学,代表人物当然就是叔本华和尼采。他们(还包括后来的帕格森)主张用直觉、感悟来认识世界。20世纪现代艺术的产生和流行,根源可以追溯到叔本华和尼采那里。一直到今天,因为当代科学高速发展,人类才开始从新重视理性。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6#

之所以写一点东西,也是因为可能有朋友感兴趣吧。

上面谈到“自然规律”,与我们从小受的教育、与我们一直以来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唯心主义一直是西方哲学的主流,而艺术、文化这些与思想息息相关,基于这样的认识,所以自己想了解一下西方的哲学。我也意识到,要读懂康德,实在太难了。所以我目前也是读一些比较基础的西方哲学史。至于康德的原著,将来看机缘吧。

西方哲学是非常注重人类的意识及其价值的。西方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们的“感觉”和意识。比如一个盲人,他是看不到颜色的,因此在他的世界里是没有色彩的。同样道理,对于一个耳聋的人,他的世界里就是没有声音的。总之,世界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们能够感觉得到。哲学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世界的问题,另一个就是人生的问题。

可能很多朋友都知道周国平。他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对普及西方哲学做了很多工作,他的哲学散文非常有名。不过我本人更关心他谈哲学问题。他写过一些西方哲学的普及读物,大家如果对西方哲学有兴趣的话可以留意一下他的书籍。

关于中国的哲学史,像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我觉得也非常有意思的。

总之,读哲学,对个人在经济和金钱方面可能没什么用。但是,对哲学的了解,可以使我们“心安”,使我们了解世界和人生的道理,使我们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愉悦。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7#

大家如果对哲学感兴趣,可以看看一些哲学基础的书籍: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8#

我写了一下,仅供大家参考。

《周国平论哲学》这本书我是看完了的。这本书汇编了一些周国平论述哲学的文章。主要是一些哲学基础的文章,侧重西方哲学。这本书我做了笔记,我说说重点的内容。

哲学之产生,根本的动机是要为世界和人生寻找一个实在的本质。西方哲学的主流是要依靠人的理性思维能力去把握世界的本质,对世界做一个完整的解释。但是,今天,我们都基本上认为,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那种从古希腊开始的对哲学的探索,基本上是失败的。不过,在人类的追求中,仍然取得了伟大的成果。

为什么说这种探索是失败的。其实就是我前面所说的康德的观点。康德似乎很有说服力地证明了人的认识只能局限在现象界,不可能触及世界和人生的本质。一直以来,哲学致力于探索世界和人生的本质,因此,在康德之后,哲学就转向另外的道路了。

唯心主义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精神的来源及其价值问题。从宇宙或宇宙背后给我们人类特殊的精神性存在寻找一个依据。但是,宇宙到底有没有一个精神本质?这却是无法证明的。不过,人类的这种追求本身是一个证据,证明了对于精神价值的坚定信念。相信世界背后具有一种精神性本质,西方哲学就一直致力于证明这一点,最后虽然还是证明不了,但是,这种不懈的努力却促进了这样一种信念,就是人类的精神生活一定是有某种非物质的神圣来源的,它的价值不可以物质来衡量。

谈谈伦理学。西方人最看重两极,一是个人的灵魂生活,一是宇宙的精神本质,即西方人所说的上帝,在这两极之间建立联系。道德属于个人的灵魂生活,他的根据来自上帝,用康德的话来说,叫做绝对命令,所以完全是自律的,是要对自己的灵魂负责。

科学精神是对理性和知识的推崇。西方的科学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它在骨子里仍然保持着哲学的非实用性品格。这在很多科学家身上有所体现。很多科学家,内心都始终怀着解开宇宙之谜的渴望,爱恩斯坦把这种渴望称作为宇宙宗教感情,这是科学研究的最高动机。。。。。

下面来说第二本书,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我还没看完,我说说我为什么要推荐这本书。

我有选择性地看了一下这本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虽然是只看了一部分,但已经感觉到这本书的不平凡。我说说那些打动我的地方。冯友兰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他曾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是他用英语写的,给外国人看的,也是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我看的这本是翻译为中文的版本。对冯友兰,可能有朋友会对他的人品有所质疑。不过我是这样看的,海德格尔和富特文格勒、卡拉扬其实在政治上都有污点的。但今天,我们仍然认为海德格尔是伟大的哲学家,而富特文格勒和卡拉扬都被认为是伟大的指挥家和音乐家。

冯友兰这本《中国哲学简史》也谈到康德,也讨论康德的“人只能知道现象”这个问题。由于康德证明了“物自体”不可知,那我们应该怎么办?既然如此,最明智的态度便是对形而上学止步不前,而以探究认识论领域为限。形而上学不是要对“不可知”说出一番话来,而是应当说“不可知”是不可知的。人如果懂得“不可知”是不可知的,对它就是有所领悟了。

《中国哲学简史》谈到朱熹,朱熹是宋朝的著名哲学家。他当官,能力也很好,而且为人正直。朱熹认为,在每个人里面,甚至在每一事物里,都有太极。太极便是万物之理的总体。因此,万物之理,具备于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有时没能将万物之理表现出来。如同珍珠湮没在浊水里。我们要做的就是再现自己的本性,使沉浸在浊水中的珍珠重现光辉。朱熹这个说法非常类似西方人所说的“人人身上皆有上帝。”与柏拉图的说法也非常类似。柏拉图认为人有“与生俱来”的“宿慧”。柏拉图曾说:“我们在出生之前,已经有了对各种价值和事物本质的领悟知识”。 我们就需要用领悟的方式将我们身上隐藏的闪光的地方表现出来。“宿慧”是人人都有的,关键是怎样释放出来。

《中国哲学简史》结尾,冯友兰说了一个故事,我觉得非常深刻,我说说这个故事。禅宗里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位禅师,每当被问到佛教的“道”如何解释时,他便竖起大拇指,一句话不说,只是让人看他的大拇指。服侍他的小和尚也学会了这样做。一天,禅师看到小和尚也这样做,他就拿刀砍掉了小和尚的拇指,小和尚哭着跑开去。这时,禅师喊他,他刚回头,禅师又竖起了自己的大拇指。据说,小和尚就此得到了“顿悟”!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