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瓦尔特一个失误的马勒《第四交响曲》(告别瓦尔特) [复制链接]

1#
据记载,瓦尔特一共有13个马四,发行了11个,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只有一个。  

这是1950年8月也就是瓦尔特重返柏林前一个月同希弗里德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在萨尔茨堡的一个现场录音。这份录音和他一个月后与柏林爱乐乐团留下的四份录音(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 贝多芬《艾格蒙特序曲》、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理查·施特劳斯《唐璜》)一并透露出瓦尔特战后转型期是从何时步入稳定的,对他1945年至1957年录音进行比较后,我认为这个点至少可以推至1950年。如果在1946年到1949年之间寻找一个分界点尚觉困难的话,1950年则是个不会有太大争议的年份。  

很遗憾,与维也纳和柏林爱乐乐团的合作都出现了明显失误,马四第一乐章铃铛第五次进入稍晚并且补救失败,勃二第四乐章末尾高潮铜管吹走了音,这或许就是它们很少被人提到的原因。  

让我们把视线从瑕疵上移开,看看其他。  

从音质上说,这一版是最清晰的,远远胜过其他几个录音。  

从演绎上说,这一版是他最细腻和最有表现力的一版。  

第一乐章,打击、木管、铜管乐器具有强烈的暗示性,这里的音色不是空洞的。  

第二乐章,首席小提琴的“领奏”获得一个真实的位置,竖琴进入后,弦乐组不受限制地歌唱。  

第三乐章,这是属于瓦尔特的,各种乐器都拥有足够的自主空间。  

第四乐章,这个乐章的质量好坏个人认为完全取决于你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从一个角度看可能很精彩,从另一个角度看可能就未必如此,反之亦然,此处就不作评价了。  

1950年后的瓦尔特,或者更确切地说是1949年后的瓦尔特加强了音乐影响道德的信念,演绎变得凝重、庄严起来,无论是分句还是乐器的调动都更加重视表现力的问题,声响有时强烈而不放纵,有时放纵而不过分,造句有时非常直接,速度趋于放慢,对可能流于轻浮的处理做了深入的思考。这一时期的总体倾向在他立体声录音里作了最后的总结。  

布鲁诺·瓦尔特,无论如何,我了解过了这个人,虽然可能我根本没有理解他,但到此就告一段落了,这么些年耗时、耗财的折腾了一番,目前最大的感想是他是一个严肃的、可以信赖的指挥家,他的道路是有终点的,他走完了属于他的道路,他留下的最大遗产不是个人风格,而是音乐的制作方法和音乐的尊严。  

我赞同这样的说法:瓦尔特是可以超越的指挥家,我想他自己也乐于接受这一点。说实话,无论他被人如何诟病、误解,都应该为他感到高兴(如果说真有什么让我觉得遗憾的话,那就是他们失去了一个机会去发现瓦尔特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得有多完美,无论如何,这不是我的损失,也不是瓦尔特的),毕竟一个死了快50年的人还拥有自己的乐迷已是足可自慰的事(另外,我也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喜欢他的人对他的艺术都能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在我看来,无论他渺小也好,伟大也罢,都不要紧,要紧的是你真真切切地得到了一些东西,而你得到的也是别人得到的,也是瓦尔特希望与你分享的东西,这就足够了。  

那么,再见,布鲁诺·瓦尔特,一个值得尊敬的、说得尽的指挥家。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08/12/29 15:58:56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事先没想到会产生“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的评价,而且另外一处也有类似的观感,看来我的确没有说清楚。

告别瓦尔特和他的失误没有因果联系,只是借这个录音说我的一个决定,“告别”不是“抛弃”,只是说会开始下一段旅程,喜欢了他这么多年,铁定是不会因为他的个别失误而怎样,对他来说不公正,对自己来说也同样如此。

我看瓦尔特是从他总体上完美实现了他的理想来看,我写这个,与其说是把“挑刺”,毋宁说是推荐,只是推荐的时候,我觉得有必要正反两面都说到。

我不会从他的演绎与别人比较起来好或者坏,高明或者不高明这个角度去看他,这不是我关心的,我关心只是他的某个演绎是否成功地实现了他的意图。从这个角度去看,文中的这个版本是合格的。

告别他,只是从心理上,该做的我仍然会做,瓦尔特吧仍然会放上资料,仍然会继续推广他的艺术,毕竟,听他的唱片对于我,我相信也是对很多喜欢他的乐迷来说,已经不单纯是播放与收听的关系,而是进而构成了内在生活的一部分,就我个人来说,当我听到一个他没指挥过的曲目,我会想,瓦尔特会怎么分句,他要什么样的音色,他的线条会是怎样,他怎么释放其中的情感……当我听到一个含混的版本时,我会想这种情况不会在瓦尔特那里出现,当乐句之间的逻辑让人迷惑不解是,我坚信音乐本身是清晰的,问题出在指挥身上,我觉得,诸如此类的东西就是他给我于唱片之外的影响,他的实践坚定了我对一部作品是一个组织严密,有序发展的有机体的观念,也让我明白音乐没有可忽略的细节,音色不是虚浮的外套,而是内涵的一部分等等,总之,他给了我很多东西。
真诚地感谢他。
TOP
3#

感谢BLUEPEN兄,为你对我个人与瓦尔特所做的一切。
TOP
4#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08-12-28 16:44:00 发表
很高兴认识桂猪兄,让我也迷上瓦尔特,有计划把大部分瓦尔特在哥伦比亚的头版黑胶收下,那种声音实在太迷人了。我想桂猪兄只是暂别瓦尔特而已,当再次回归时,定能上升到更高境界:

我的荣幸。
TOP
5#

对于瓦尔特这种类型的指挥来说,超越他的莫扎特等于也超越了他的其他作曲家。超越还是不要轻易说的好。
最后编辑桂猪 最后编辑于 2010-09-26 14:35:30
TOP
6#

原帖由 hanson681 于 2010-9-25 17:19: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桂猪 于 2008-12-28 3:48:00 发表
据记载,瓦尔特一共有13个马四,发行了11个,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只有一个。  

这是1950年8月也就是瓦尔特重返柏林前一个月同希弗里德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在萨尔茨堡的一个现场录音。这份录音和他一个月后与柏林爱乐乐团留下的四份录音(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 贝多芬《艾格蒙特序曲》、莫扎

我已听过,音质还可以。另外一个可以和这个录音媲美的是和阿姆斯特丹的皇家音乐会堂的马四,歌手是施瓦茨科普夫。
TOP
7#

俺没见过还有任何其他大音乐家对现代音乐如此全盘否定。
==========================================
瓦尔特指挥过的现代音乐家可不少啊,顺便说下,他指挥的巴洛克音乐家也不少,只是录音少罢了。他基本上是与时俱进的,你不能强行要求他七老八十了还对年轻人的音乐很熟吧?那是下一代指挥家的事了。我倒觉得,他对年轻人尽的义务已经够多了,出钱出力的,可以了。
最后编辑桂猪 最后编辑于 2010-09-28 00:25:09
TOP
8#

这很正常,马勒还说谁指挥都让他觉得有点不舒服,就瓦尔特指挥他听着最舒服。但是马勒还是支持了不少那些让他不舒服的人。瓦尔特对十二音体系反感,但是他还指挥了克热内克第二钢协的首演呢。
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尼金斯基说毫无情感可言,但并不妨碍尼金斯基用他的音乐来跳舞,也不妨碍他成为开拓者。
不能这么推论的,实际情况复杂而多变。
他们那个时代,哪里有现代音乐史的排列概念,一切都正在发生着,那些音乐史上著名的现代音乐家甚至就是身边同事同行朋友,不能按照预设的没有这个就没有后来那些这么来讲,他面对的主要是个体。瓦尔特逝世前最后一封信据说是写给普菲茨纳的,这个算是现代派吧。
最后编辑桂猪 最后编辑于 2010-09-28 01:44:55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