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今天在某论坛看到一个版本评论有感 [复制链接]

1#
原文如下:
里赫特在EMI有两个格里格钢琴协奏曲,一个50年代的,一个70年代的,因为唱片不在身边,有些细节不能提供。虽然里赫特是上个世纪鼎鼎大名的钢琴家,但他也不是什么都做到最好的。他这两版格里格钢琴协奏曲,还是觉得他50年代那版要好,70年代这版比较中庸,各方面都不太突出,50年代那版较有活力和力量,不过相对来说,他的70年代这张唱片要比50年代这张唱片有名很多。虽然里赫特技术和曲目都很全面,但他的最强项还是巴赫,而不是格里格和舒曼。下面这两个图,上图是70年代的,下图是50年代的:


该评论引自该论坛一著名版主。最后证实其实两张唱片是同一录音。


声明:没有针对任何人,纯粹只想深入探讨下。


如果对于同一录音都有这么大的听感差异,那平时我们在各种渠道(包括杂志,论坛等)上看到的那些版本比较文章又含有多少主观印象呢?诚然,音乐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但是否也应该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做参考呢。
分享 转发
TOP
2#

这段确实是我写的,可能和我使用不同器材有关。
我写那个帖子时在外地,确实很不严谨。接受批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

批评不敢,我发这帖子只是就事论事。如有冒犯,请谅解。
TOP
4#

原帖由 zhufengshi 于 2013-3-12 16:01:00 发表
批评不敢,我发这帖子只是就事论事。如有冒犯,请谅解。
没关系的,善意的批评能够促进进步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

这充分体现了爱乐者素质,向你们学习。
TOP
6#

在心情不同的时候,听同一首曲,听感都会大不一样。
TOP
7#

同一版本,不同制作也是差别很大的,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何那么多人喜欢老版唱片的原因,个人觉得作者的感觉和观点并无不妥之处,找个时间对比一下就清楚了
TOP
8#

估计施兄是没太在意录音的年代,只专注在听觉的感受了
都说不计较版本,这么大的听感差异,谁能忽略啊
我倒真觉得这是另一个角度对制作的感受。。。。不过要是您能稍微谨慎点就完美了~
详解zxw2216:
Z:我的名字;  X:希望,信心,信念;  W:Winer;
22:四平八稳,二二得四,二四得八,音译“嗷嗷” ;16:要顺;顺利,无阻;
连起来:我相信我的成功是嗷嗷顺利的!我在获得成功的路途上稳健而畅通!势必达成!
TOP
9#

刚刚在听李赫特在EMI的录音全集(ICON系列),里面的小册子介绍的蛮不错,清楚的写着李赫特和EMI的合作开始于1961年8月,第一次去伦敦录了一张LP,曲目是贝多芬的“ Tempest”和舒曼的“Fantasie”,而李赫特突破当时苏联的文化禁止,去西方国家演出也始于1960的美国首演。想着唱片公司自己的介绍应该不会错吧。所以这位版主说的李赫特50年代的EMI录音实在是有匪夷所思。这些客观的资料,没有什么问题。至于主观听感,个人觉得李赫特虽然曲目非常广泛,可以演奏从巴洛克作品倒20世纪现代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很不错,但其最擅长的个人觉得不是巴赫。
TOP
10#

原帖由 shotchen 于 2013-3-12 18:22:00 发表
在心情不同的时候,听同一首曲,听感都会大不一样。

严重同意。
有时音乐没有变,人的心境在变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