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贴]沉迷于声色之间——关于音频CD复制的再讨论 [复制链接]

1#
沉迷于声色之间——关于音频CD复制的再讨论

    
作者 Wujohn


本文转载自京东多媒体

在很多地方,几乎所有和音乐相关的论坛,对于这个话题的讨论,基本上是没有休止的。原版和盗版,原版和刻录,大家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最终的结果也就是没有结果。

我也不会指望凭借我的浅陋学识,就能把这个问题说个水落石出,但是作为曾经的小半个发烧友,和现在的半个电脑发烧友,把我的理解用通俗的方式整理成文,去除一些迷惑,也就是我的最终目的了。

音频CD的复杂化,有一点原因是在于它的纠错机制,没有数据CD那么完善,但最主要的,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播放,也就是必然存在一个数模转换的过程,如果不存在这个过程,他就毫无神秘性可言。对于数据CD来说,只有彻头彻尾的外行才会以为一张正版压制的WINDOWS,和刻录出的这张盘有什么不同,甚至以为正版盘安装以后效果更好。撇开版权问题不谈,这种观点纯粹是个笑话。

同理,即使对于音频CD,在数字的阶段,也是可以完美复制的,即使经过APE压缩,也完全无损。只有计算机的门外汉,才会以为在压缩还原过程中丢失了什么。抓取的WAV文件,在计算机中被认为和任何文件一样,都只是二进制数字的集合,没有任何特殊性。同样WINRAR也可以压缩WAV文件,是否你也会失去对WINRAR的信心?要知道在压缩中,很多类型的文件,只要一个字节的偏差,就会有彻地灾难性的后果,对于计算机处理二进制数字的本领,你应该绝对放心。


通过合适的抓轨软件,目前是EAC最为优秀,经过适当设置,特别是关于光驱和刻录机偏移的设置,作出的镜像,经刻录机刻录还原,完全能够做出在数字层面上,也就是内容上和原版100%完全一样的复制品,这个说法可以通过第二次抓轨,用最严格的二进制比较方式来比较复制品和原版的差异,结果是完全一样,而且不管你是用了50元一张的最好的AUDIO专用刻录盘,还是1.x一张的低价盘(前提是没有质量问题),数字的比较仍旧是相同的。

所以,在拷贝和复制过程中, 音频CD所包含的数字信息,能够做到完全没有损失,可以通过科学来验证。有些人抱着人不可两次踏入一条河流的哲学思想,总是认为差异不可避免,但实际上这种猜想完全不适用于数字领域。甚至有人认为同一张盘一首歌,两次抓轨生成的硬盘上的WAV文件(说到文件,其含义是完全摆脱介质影响,不要争论硬盘的不同位置声音是否不同的无聊问题),经过数字比较完全一致的,也仍旧是不同的,会有不同听感,这种想法极其荒谬,实际上就是在说耳朵能听到不存在的声音,分辨不存在的差异,不知道这算是虚无主义还是传统玄学。

数字完了就要播放,可惜人的耳朵是没有办法欣赏0,1的二进制数字的,如果能够进化到如此程度,倒是省却了太多麻烦,此时无声胜有声了。因为人体的构造,实际上我们无法直接感知一切数字的东西,你的所有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都只能感受模拟化的东西,这些感觉都只能辨识程度,而不能绝对精确化,这就是模拟的和数字化的区别。话归原题,我们想要听到数字化的CD发出声音,就必须把数字的CD转化为模拟的电流,再通过电流推动扬声器,发出我们听到的声音。这期间经过多重复杂转换,优美的声音或者劣化的声音,由此产生。

模拟的世界,就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在这个概念里,只有尽可能而没有绝对。想要完美还原一把小提琴的声音,只有再次找到这把小提琴(这里完全没有考虑人的因素,地理环境因素及时间因素),正是因为完全精确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对于听感的概念,有太多歧义。想想一把小提琴的构成,再想想音响单元的振膜构成,就可以知道所谓还原是不可能的任务,而听过现场古典音乐会的朋友,都知道现场和CD完全是两种声音。

话归原题,说说为什么刻录盘和原版的声音不一样,关于这个技术问题,早前已经有了精辟的推论,引用如下:

Jitter 一般翻译作时基误差,是数位音讯音质劣化的杀手。 Jitter 造成声音的改变可是成因却非资料本身的错误,而是资料的时间部分出错了。在之前数位化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一个取样点包括振幅和时间这两项资料,而 jitter 造成振幅没有在准确的时间呈现出来,因此造成波型扭曲。在普通的 CD Player 中,由于读取机构是由资料流量来判断转速是否合宜,而电路的工作时脉又是以读出的一连串数位讯号的多少来决定,因此当转速不稳定时,每秒读出的资料数量就有误差,而电路工作时脉就受到影响,由电路工作时间所决定的各个取样点的出现时间与实际的时间就产生误差,这就是 jitter 的成因。还有很多影响工作时脉的原因都可能造成 jitter ,例如 CD 的重量与厚度是否均匀影响转动稳定性,反射面的材质, CD 转盘到 DAC 之间的连接线,都会造成 jitter 而影响音质。要避免 jitter 发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 re-clock ,将接收的数位讯号先存到缓冲记忆体中,然后用一个精准的时钟重新排列这些数位讯号,并且让后续的数位电路都以这个时钟为运作基准。有些 Hi-End 器材使用不同于一般 S/PDIF 的单线数位传输介面,加入包含时钟讯号的接线用意即在此。  

或许读者仍对于所谓资料正确但是音质受到影响感到疑惑,为了让读者对 jitter 有更深刻的认识在此提出一个实验结果。先准备一张音乐 CD ,然后复制成另外一张,并用抓音轨软体保证这两张 CD 的资料内容是相同的,可是放到 CD Player 中聆听,却发现两张 CD 的音质有很大差异。我们怀疑 CD Player 的读取机制不如电脑光碟机精准,因此准备了专业用音效卡 CardDeluxe 来做数位录音,将 CD Player 的数位输出 (SPDIF Out) 接至音效卡上。经过多次的比对,我们发现数位录音的结果与直接抓音轨的资料内容相同,也就是说 CD Player 读取并没有问题,影响音质的主要原因是 jitter 。单位时间资料流量不稳定的变动造成 jitter ,但这些资料内容本身并没有出错,因此不能单从数位录音的资料发现错误。一般来讲,除非设计上有瑕疵, jitter 要大到使资料内容出错是不可能的。  

以上资料内容从台湾的LukeLo网友撰写的大作《关于数位音乐》中摘录,感兴趣的网友可以找原文观看,内容专业详细,很有借鉴作用。

现在明白了,造成CD音质差异的原因,完全不是凭空臆想的所谓转换损失,刻录盘的本身介质差异,刻录机的精确度限制,注定了它和原版盘在物理上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这两张盘记录信息的凹坑(pit)和平面(land)绝对不可能会是一致的,它们的jitter也不可能是一样的(同理,盗版盘和正版盘,几种不同的刻录盘,甚至不同刻录机烧录的同一种刻录盘,都不可能一样)而压制正版盘片的工艺是玻璃母板制作,类似于印刷术,所以,同一母板在其寿命范围以内,制造出的盘片就有完全类似的凹坑和平面,它们的jitter也会有相当的一致性,这点和刻录的方式完全不可比。

一个悖论:在模拟的世界里,信息经过多重成衍生复制,会一代代劣化,而数字的世界则可以精确克隆。那么这个精确复制下来的刻录盘,如果重新作为载体,进入光盘加工厂,重新制作玻璃母盘,重新压制CD,有没有可能音质超过这个源盘?我的结论是:如果经过认真制作,压制盘的工艺品质本来就超过刻录盘,在完全保留信息的基础上,生产出的盘片完全可以有更好的物理特性,具备更小的的jitter,在音质上超过原来的刻录盘和毫不奇怪。

光盘的jitter对音质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到现在为止,完全没有权威验证,因为音质本身,作为一个模拟指标难以量化,而耳朵收货这句话,其不确定性更是大到无以伦比。且不论每个人对声音的感觉根本就无从比较,也不说听觉对于不同年龄的人也是相差很远,想一想,你在心情不错的日子,听到一声响雷,最多只是一惊,而如果在失恋的日子,听到雷声,可能就像雷电劈上心头,已经砉然泪下了。

心理的差异和变动,远大过声音的变动。而CD的jitter造成的音质差异,只能说很小,小到大部分人无法察觉。如果你的音响换个功放,换个CD机,甚至改换一下喇叭的摆位,造成的音质差异都大过原版和刻录盘的区别很多,而如果换一对喇叭,嘿嘿,那就是完全换了一种声音。

到此告一段落,不得不说的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心理引导会完全蒙蔽耳朵,一些很玄的结论就是由此而生。而我们也不能不考虑这种心理因素,所以,购买原版不仅是对创作者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耳朵的尊重,心理感觉也远远好过刻录盘。只要不是经济困难或者难以寻觅,喜欢的音乐绝对应该买正版。此外,任何技术的研究和探讨,目的都只是为听到更好的音乐,请记住音乐二字,这是用来欣赏的,是一种提高情操修养的高雅爱好。而如果不是真正的研究者,却沉迷于所谓比较,所谓音质之中,整天自以为听出xx盘的微小区别而沾沾自喜,就已经完全忘了音乐的含义,进入魔道。就像以前买了一堆正版盘却不听的人,都是属于收藏癖,器材把玩者一类,和他们谈音乐无异于对牛弹琴。
分享 转发
TOP
2#

说得好,顶
TOP
3#

而CD的jitter造成的音质差异,只能说很小,小到大部分人无法察觉。如果你的音响换个功放,换个CD机,甚至改换一下喇叭的摆位,造成的音质差异都大过原版和刻录盘的区别很多,而如果换一对喇叭,嘿嘿,那就是完全换了一种声音。 [quote]


  哈哈,看来强调JITTER处理的CD厂要晕咯:)
TOP
4#

撇开音质不说,刻录盘会不会寿命短一些?即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读盘困难什么的?
TOP
5#

hownolulu 在 2003-12-24 13:01:56 发表的内容
DONGKING 在 2003-12-23 23:28:04 发表的内容

肯定不可能实现完美复制的!在复制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因素的干扰,比如计算机的静电,光驱或者刻录机光头功率的损失等!!都会影响音质的!!


错!
用软件比较一下,是完全一样的。如果软件都比较不出来的话,那就试试耳朵?呵呵。本人用刻录的CD在多处经销商店里,大家盲听,根本分辨不出区别。要说区别的话,可能只有一点点,就是Z版细节多一点。(未验证)



朋友拿刻录我的盘在我家让我盲听,我每次都能区别。关键是要自己熟悉的盘和系统才可以:)
TOP
6#

既已明白了音乐是用来欣赏的,还谈技术干吗?谈了技术就证明你潜意识里还是试图在Z版D版刻录盘之间找一个佐证。那么多专家学者都没有搞透彻的东西,撇开技术知识不谈,就是客观的设备条件,烧友也不可能得出比他们更权威彻底的结论来。
唯一的结论就是:听得出区别的就买Z版,条件许可又挑剔的也买Z版(但发烧友谁是不挑剔的),很爱惜器材且器材又挑碟的同样只有买Z版。尊重知识产权我的修养好象还没到那高度,但我又挑剔又听得出区别!其他的爱买啥就买啥。如果明明听不出区别,仅仅只是充面子也跑去买Z版,那就是傻蛋一枚。
TOP
7#

使用16X和32X刻录出来的效果也不一样,我试过。我怀疑是不是使用2x刻录最好?
TOP
8#

另外,好像正确的复制只有EAC能做到,很多说有区别的情况,我猜测因复制错误为最多
TOP
9#

上几天到北京时,听人说"自己刻的盘与原版差不多“,回哈后,买了一款明基的DVD刻录机DW400A,盘片也是明基的,用自己的正版进口盘刻了两张(4X ), 对比试听后,发觉差别明显,声音发干,而且不知为何音量偏大?
TOP
10#

我也有同感,音量偏大导致大动态处有失真.
TOP
11#

或许读者仍对于所谓资料正确但是音质受到影响感到疑惑,为了让读者对 jitter 有更深刻的认识在此提出一个实验结果。先准备一张音乐 CD ,然后复制成另外一张,并用抓音轨软体保证这两张 CD 的资料内容是相同的,可是放到 CD Player 中聆听,却发现两张 CD 的音质有很大差异。我们怀疑 CD Player 的读取机制不如电脑光碟机精准,因此准备了专业用音效卡 CardDeluxe 来做数位录音,将 CD Player 的数位输出 (SPDIF Out) 接至音效卡上。经过多次的比对,我们发现数位录音的结果与直接抓音轨的资料内容相同,也就是说 CD Player 读取并没有问题,影响音质的主要原因是 jitter 。单位时间资料流量不稳定的变动造成 jitter ,但这些资料内容本身并没有出错,因此不能单从数位录音的资料发现错误。一般来讲,除非设计上有瑕疵, jitter 要大到使资料内容出错是不可能的。


这段不是很明白,如果SPDIF OUT出来的数据是正确的,怎么会明显听感有区别?你用这个输出接功放不就可以了?如果还是有问题,只能说是功放的光电转换电路有问题。和CD PLAYER 没有关系吧?

实际上,我怀疑大部分SPDIF OUT本身很可能存在问题,同轴反而好些。另外,关于复制CD部分我没有异议,不过我觉得产生听感区别可能主要来自以下方面:

1,片基的问题。不同的片基要求回放CD激光头的工作功率的不同可能会造成一些低档cd机还原错误

2, 纠错问题。关于CD RED BOOK,因为音乐CD创始就没有加入纠错功能,因此,基于RED BOOK的CD PLAYER就不可能完全正确读取资料。我不太清楚市面上有没有可以校验的CD PLAYER,还请指教。
TOP
12#

请问,用NERO里的复制CD可取吗?
为什么我用EAC抓轨后8x写入,出来的碟声音在大动态时有失真? 而用"复制CD"就没有这个问题?
TOP
13#

关于速度,很多人觉得越低越好,其实不然,我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关于cdr的速度的问题,不同速度下的感光材料是不同的(5年前看的文章了,我倒是很想再看看)。

也就是说,上面L版引用的52x质量下降,可能是技术问题,也可能是个别厂商的问题。
TOP
14#

DONGKING 在 2003-12-23 23:28:04 发表的内容

肯定不可能实现完美复制的!在复制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因素的干扰,比如计算机的静电,光驱或者刻录机光头功率的损失等!!都会影响音质的!!


错!
用软件比较一下,是完全一样的。如果软件都比较不出来的话,那就试试耳朵?呵呵。本人用刻录的CD在多处经销商店里,大家盲听,根本分辨不出区别。要说区别的话,可能只有一点点,就是Z版细节多一点。(未验证)
TOP
15#

刻录速度的巅峰还是刻录质量的终结--------刻录质量的分析(1544字) gar2000 (66239)于2003/05/12(22:54:04)..
【警告!有不宜内容】转贴自==忆江南酒吧--摄像与数码制作——超级大╳
不同刻录机对同样的碟片刻录出来是会有品质差异的,同样,采用不同速度刻录也一样存在刻录的品质差异,这种差异取决予机器的设计。对于普通数据刻录,这种刻录品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刻录后的读取流畅程度上。由于刻录数据时候通常都选择有数据检验(纠错)功能的Mode1来刻录,因此当有轻微出错的时候可以通过纠错把数据读取出来,如果纠错时间越长,说明错误较多,读取数据时候就会表现为很难读取数据。这个时候可以用NERO CD Speed来粗略检验他们的差别,越是读取流畅的,说明错误率越小,刻录的数据碟片品质较高,而CD speed 黄色和绿色的多少是相对的,光看这两者的比例是意义不大的,因为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换,这也与不同光驱的纠错能力有关。如果使用NERO CD Speed检验,就要看红色块的区域大小。
而在刻录CD或VCD时,由于这些格式属于时间媒体,因此在刻录时按照格式的规范,被限制为没有校验功能的Mode2下。虽然Mode2可以释放出Mode1中用于检验的容量空间,因而能较Mode1存放更多的数据,这就是80分钟碟片有700MB和730MB两种标识的区别。由于 CD/VCD的格式没有校验功能,因此如果出现轻微的错误,将会使读取出的CD信息与原信息存在差异,而导致播放出CD的音质失真,这种错误在听觉上不容易分辩。而如果当音质随着错误的增大时,音质就会随之变化,并可能在听觉上分辩出来,甚至发生跳轨等现象。如果是VCD的格式,则低品质的刻录会导致马赛克和跳帧等现象。因此,对于刻录CD和VCD的应用,刻录品质越高,越能真实还原出原来的信息,因此刻录品质对于CD和VCD来说就更为重要一些!
如果要说衡量CD的品质方法,需要先来谈谈CD的纠错问题。因为CD是非接触式的光学读取方式,从原理来说读取出错的发生是不可避免,因此,在此基础上只能加强纠错功能。CD的纠错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也称C1阶段)中完成的纠错部分称为C1出错(基本上光盘的出错都在此时被纠正)。C1出错后纠正不了的部分会在第二阶段(也称C2阶段)被纠正,这部分纠正的错误叫做C2出错。而在C2阶段也纠正不了的部分就成为CU(Uncorrectable Error)。如果是音乐CD的CU就会表现为杂音。
虽然C1出错不可避免,但发生次数无疑越低越好,所以对检查刻录光盘的C1出错量就是衡量CD品质的标准之一。如果不发生一定数量以上的C1/C2出错纠正,那对音乐CD的音质影响不大,但如果是数据盘,就会影响碟片的易读取程度。在SCANDISC中全绿的碟片,在C1/C2的测试中一样会出现较大的差别,因此我们此次进行了C1C2级别的刻录盘质量检测,测试软件CD Doctor。C1自然是越低越好,通常是看最大值(波动特性)和平均值(相对特性),标准是C1平均值在7以下就能达到CD橘皮书的品质要求,如果在5以下,CD的品质就比较好了,而如果平均值在2以下,品质就很好了。这些都是在C2为零的前提下,超过0则盘片的质量会明显下降。
从表一种不难看出,40速写入速度的C1平均值只有1.268,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品质,而刻录速度提高到了52速,C1品质跃升到将近5的水平,虽然也一样能达到CD橘皮书的品质要求,但是品质无疑降低了许多,所以由此来看,52速的写入速度无益于提高光盘的刻录品质,如果是希望能以更高品质保存光盘的用户,还是建议大家采用40X的写入速度进行刻录。52速的写入速度虽然在今天一样能达到规范的要求,但是刻录出盘片的品质比起40X来下降了不少。测试中我们使用的是很好的CDR光盘,如果采用普通CDR光盘,很难想象52X的刻录速度所带来的刻录品质是什么样子的。
由此可见,52X的刻录速度是CD刻录速度史上的一个巅峰,也同样是刻录质量上的一个终结。而至于52X的刻录机产品更适合什么用户呢,在读过本文以后,朋友们心里都应该有数了吧。
转贴自==忆江南酒吧--摄像与数码制作——超级大╳
TOP
16#

同理,即使对于音频CD,在数字的阶段,也是可以完美复制的,即使经过APE压缩,也完全无损。

肯定不可能实现完美复制的!在复制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因素的干扰,比如计算机的静电,光驱或者刻录机光头功率的损失等!!都会影响音质的!!
TOP
17#

理解!!顶!!
TOP
18#

DVD的数据结构和纠错方式
  

DVD(数字通用光盘 Digital Versatile Disc)的数据结构是以扇区(Sector)为基本构成。一个扇区根据其组成方式和所处的信号处理阶段分别叫做用户扇区(User Sector)、数据扇区(Data Sector)、记录扇区(Recording Sector)和物理扇区(Physical Sector)。

用户扇区也叫用户数据或主数据(Main Data),由2048个用户字节组成。为形成数据扇区,在用户扇区的开头加上4个字节的上去标识码(Sector Identification Data,简称ID)用于标识扇区格式、轨道方式、反射率、扇区所处区域、数据种类、层数、扇区数等信息,2个字节用于ID误码探测( ID Error Detection Code,简称IED),6个字节用于拷贝保护信息(Copy Protection information,简称CPR),共12个字节加在扇区开头;而在扇区末尾加上4个字节的误码探测(Error Detection Code,简称EDC)。这2064个字节排列成12行(row)、172列(column),构成12行×172列的阵列结构,形成扰频编码(Scramble)前的数据扇区。将其中的2048字节的主数据进行专门的扰频编码就得到扰频编码后的数据扇区,见图1所示。


连续16个数据扇区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192×172的误码校正块(Error Correct Code block)。然后对这16个数据扇区构成的ECC block进行里德所罗门误码校正编码(The reed-solomon error correction code):对ECC block中172列的每一列,计算出一个16字节的外部奇偶里德所罗门校验码(Outer-parity Reed-Solomon code,简称PO),在ECC block底部形成16行新增PO行;对ECC block块中的208行(192+16)中的每一行,经计算得到一个10个字节的内部奇偶里德所罗门校验码(inner-parity Reed-Solomon code,简称PI),这样得到一个208×182阵列的ECC block,一个完整的ECC block块如图2所示。对于这样一种阵列行式RS-PC(里德所罗门产品码,The Reed-Solomon Produce Code)结构,可保证我们至少在每行上可纠正5个字节的错误,每列上可纠正8个字节的错误。


一个已进行了PI和PO编码的ECC BLOCK形成了一个208×182的阵列。对于该阵列以行为单位进行交叉排列,按顺序每隔12行数据插入一行PO,将16行PO分别插入到数据行中形成16个新的扇区——记录扇区,如图3所示。这样每个记录扇区有13行和182列,包括12行数据和1行PO,182列中包括172列数据和10列PI,形成13×182阵列的结构。这种将PO行分插到各个扇区的方式有利于纠错特征的进一步发挥。

物理扇区是指将记录扇区记录到DVD光盘上的数据结构。将13×182阵列共2366字节的记录扇区从中间分开成两个半帧,在每一行的第0帧和第91列前加入一个同步字(2个字节),如图4所示。然后将数据进行8-16调制变换,将8比特字节变成16位,同步字变成32位同步码,形成具有2个同步帧的物理扇区,如图5所示。每个同步帧的每一行含有一个32位同步码,形成具有1456位数据的数据块。一个物理扇区共有4836个字节、38688个数据通道位,相当于调制前的2418字节。物理扇区的数据一行接一行变成通道数据输出记录到DVD光盘上,如图4所示。数据记录过程中采用NRZI变换(与CD类似),在DVD光盘上从坑到岛或从岛到坑的变换代表1,不变换代表0。

  



8-16调制变换依据调制变换阵列表来完成。变换时从阵列表中选择一个16比特码代替8比特字节,这种选择代替要满足一些条件。首先选择的码字必须保证直流分量为最小且必须符合同步和连接特性,必须保证任何两个1之间至少有2个0和最多不超过10个0(同步码除外)。8-16调制有时又叫做加强型EFM PLUS,取这种名称只是因为EFM是代表CD通道数据调制所采用8-14调制(eight-to-fourteen modulation),而PLUS只意味着相对于EFM调制增强了2位。

  


在DVD数据中,附加的误码率探测和纠正信息在数据上增加了约13%的数据量,即在每个扇区的2366字节中有308个字节用于误码探测和校正。其中6个(2+4)误码探测字节包含在扇区数据中,另外302个字节用于R-S(里德所罗门)奇偶校验(12行中有120个,172列中有172个,另外10个在第13行列末)。DVD采用这种里德所罗门产品纠错码(RS-PC)方式可将信号随机出错率从2×10-2(二百分之一)降到1×10-15(一千万亿分之一)以下,这种误码校正效能约为CD的10倍。

CD采用CIRC方式是将数据当作一个连续数据流对待,是一种一维误码纠错系统。而DVD采用的是RS-PC方式,它以一种块或一种阵列的方式来处理数据,它的缺点是阵列方式需要2倍的缓冲,但随着这方面成本的急剧下降,这也不再成为问题了。

DVD最大的可纠错长度为2800字节,对应于DVD光盘上的物理长度为6mm左右(对于第二层约为6.5mm左右)。与CD的CIRC机构相比,CIRC方式只能校正约500字节的连续误码,对应的物理尺寸为2.4mm。

总之,DVD的开发初期就考虑到与计算机数据的兼容实用,因而其数据的基本机构、数据的处理过程、纠错方式都以扇区的方式来进行。DVD数据的处理过程可用下列流程图简单表示出来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