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书摘:蒋勋《艺术概论》 [复制链接]

1#

前段时间看完了蒋勋的《艺术概论》,这是一本关于艺术基础的书籍,相当于大学课程,感觉还是很有收获的,我开一个贴,就是抄写一些这本书的精华吧,也可以说是“金句”,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看看。抄写的只是局部,这本书是三联出版的,蒋勋在三联还出版了《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蒋勋的卢浮宫》等书,大家如果感兴趣请购买正版图书。


“蒋勋,1947年出生,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福建长乐人。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现任《联合文学》社社长。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7/3/30 23:17:02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

序:终其一生,不要失去美的信仰

艺术概论的书籍应该是不像一本教科书,而是一本有趣的,容易阅读的,启发生命的书。
艺术,其实比任何科目更需要一种人的自觉,也比任何一种科目更需要心灵的介入。
美,使人有反省、有思维、有渴望、有向往、有对伤痛的悲悯,也有对喜悦幸福的期待。

第一章:美的起源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送花是人类对美的一种感受、并且渴望把美和别人一起分享。我们觉得美,常常也因为在植物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成长过程的喜悦和艰难吧。人们爱花,也是因为人在花中看到了自己的生命之美吧。也是我们对自己生命的珍惜眷恋的心情吧。

释迦牟尼是古印度一位传布生命道理的老师,他常常在丛林花树中讲说生命的真谛,也就是后来被他的弟子记录下来的佛经。据说,有一次他在讲课中忽然沉默不言,弟子都在等待他说话。他却捡起一朵地上的落花,把花传给每一位弟子看,弟子们都不懂是为什么,其中一名叫迦叶的弟子向老师微笑了。释迦很开心,把花递给迦叶,表示,一切生命的真谛,不靠语言文字,而是心与心的领悟。这就是著名的“拈花微笑”的故事。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

第二章:艺术的起源

美是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精神活动。

如果赞同艺术起源于劳动和宗教,就可能倾向于把艺术视为一种实用的或神圣的人类行为,也可能倾向于信奉为人生而艺术。艺术的发展必须以人生为基础。思考生活、反映生活、批判生活或指导生活。
也有人提出了和艺术起源于劳动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劳动有很强的目的性,游戏则只是休闲或好玩。
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思想来看,他们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
德国19世纪的哲学家康德和席勒,都提出了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论点。康德强调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无目的即是一种游戏的态度。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更是扩大了游戏解放人类潜能的观念。

艺术与人生,也许原本就是一体的两面。我们不妨借助前人的视点,以更包容、宽大的角度,看艺术,也看人生。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

第三章:艺术的特质

艺术这个词汇有强烈的技术的涵义在内。

在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家逐渐在工匠的技术传统之外,开始要求思想、情感的表现,要求比较全面的人文基础,工匠也开始提升为艺术家。
近代对艺术的观念有很大的改变,认为艺术中除了艺术之外,必须要有观念的创造,要有思想与情操的表现。工匠与艺术家开始分道了。

唐代的王维,他不只是一个画家,也是有名的诗人和音乐家。王维享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誉。也就是表示他的绘画中已经加入了哲学和文学的内涵,可以使人在看画时,不仅被画家的技巧吸引,也同时感受到画家属于哲学的思维或文学的情感。

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极力主张艺术必须以道德为基础,必须要努力传达人类共同的情感,要努力传达人类友爱的精神。托尔斯泰的观点,是以西方基督教的信仰做基础,但是也十分接近于中国儒家的理论。

一个好的艺术家,通常也是一个好的思想家。庄子的哲学中充满了艺术的表现,他描述自己幻化为蝴蝶,栩栩然飞翔,又似乎是蝴蝶幻化为自己,这种物我两忘的情境,不但是伟大的思想,也成为中国古典中美丽的艺术文字。庄子的哲学,以现象的描述建立美学,使中国的美学,建立在创作的基础经验上,有独特的发展,非常不同于西方纯粹论理式的美学。

我们读李白的诗,透过李白的艺术,感受到一种纯粹的自我。一种不服权贵,也不屈服于财富的个人的自由。我们读李白,感动于他的生命之美。杜甫的情操几乎都表现在忧国忧民中,表现在对人世苦难的悲悯和关怀。我们在阅读李白时,满足了自我的解放,我们阅读杜甫时,则有更深的对人世的悲悯情怀。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

第四章:艺术的类别

古代希腊曾经把艺术分为“通俗艺术”(Vulgars Arts)和“自由艺术”(Liberal Arts)两种。“通俗艺术”是低等的、技术的,属于文明不高的劳力活动;“自由艺术”则属于城邦的自由人民的行为,包括修辞、数学、天文、音乐等高层次的理智思维或心灵活动。

文艺复兴时代,大约15世纪前后,意大利的重要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都不只是绘画或雕刻的工艺技术者,更重要的是他们赋予了绘画或雕刻属于哲学或文学的思想情感内涵,也正式为绘画与雕刻从工艺中分离出来做了具体的贡献。
即使到了文艺复兴时代,自由艺术包含的类别仍然和我们今天的艺术分类有很大的不同。自由艺术中还包含着法律、天文等今天已归属于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的范畴。

大约要晚到18世纪,西方才正式提出“美的艺术”(Les Beaux Arts)的观念。也就是我们今天“美术”这个词汇的来源。“美术”译自英语系统的“Fine Arts”,“Fine”有“精致”“纤细”的意思,也就有意地把更倾向于心灵与精神活动的艺术从“工艺”分开,称为“美术”。

文学中的“诗”特别与音乐有关,所以我们也常合并称为诗歌。中国的语言非常重视音乐性,连带地也影响到文学中诗的格律性特别被看重,唐诗、宋词、元曲,始终一脉相承了中国诗与歌密不可分的关系。

近代小说更重视对人性内在的心理描述,或潜意识经验的活动。

在中国的造型美术领域,书法的地位往往高于绘画,是中国美术中最重要的一环。中国的书法,可以纯粹欣赏线条的均衡、布局、速度,或空间,甚至墨的浓淡干湿。《兰亭集序》是在书法与文学上都被重视的作品。

中国的绘画并不以写实为唯一目的。

希腊的雕塑艺术非常发达。希腊人崇拜诸神,崇尚运动,对人体的了解,成为以后西方雕塑艺术,甚至绘画艺术重要的传统。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都重视人体比例的正确和解剖知识,都源自希腊的传统。希腊人非常崇尚青春之美,所作雕塑非常具备人性真实感觉的身体,也构成了西方美术追求人体美的重要传统。

中国在东汉以后,受到印度佛教的影响,出现佛像雕塑。有名的有山西云冈石窟以及敦煌艺术。

19世纪后期,绘画纷纷往其他方向发展,寻求摄影达不到的其他特色,而摄影也从最初模仿绘画,到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特性,成为20世纪非常重要的一门独特的艺术。

中国传统的音乐,一部分和戏剧结合,成为戏曲音乐,如京剧、昆曲、南管等。一部分被文人当成优雅的个人修养,如古琴,更重视个人性的冥想与静定。与西方共鸣声部强大、适合大型剧场演出的音乐形式走向很不同的方向。

西方在16世纪以后发展出芭蕾,是宫廷贵族们提倡的一种表演。19世纪芭蕾发展到俄罗斯,形成舞蹈史上的黄金时代。20世纪,由于邓肯的革命,舞蹈从古典芭蕾转变为现代舞。台湾的云门舞集是受世界性重视的现代舞团体,即从邓肯及玛莎格雷厄姆的动作出发,又结合了中国大陆和台湾的肢体动作,创作了新的舞蹈形式。舞蹈,最基本的概念是用自己的身体去表达内心的感情。

戏剧是高度综合的艺术,是音乐、文学、美术、表演等各类艺术的集大成。英国著名的戏剧家莎士比亚,他的许多剧本,在重要演员的台词部分也往往是“诗”的朗诵,因此,他的戏剧,在剧场演出,是表演艺术;他的剧本,也是英国文学中的经典,可以单纯以文学的方式来阅读他的剧本,其中精华的片段都朗朗上口,像诗一样。

我们也往往通过戏剧,仿佛亲自经历了一种生命的遭遇,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认识人性,认识历史,也认识命运。戏剧释放着连我们自己也觉察不出的各种潜在的人性,使这些情绪得以发泄、转化或升华。

一部好的电影,如同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一张好画、一出好戏,一定给我们某种思考的空间,是我们借助艺术,经历对人生思考、反省、批判的过程。

一个导演就像一个文学家、画家,一个作曲者,把各方面的元素集合起来,表达一种信仰或一种思想。日本的黑泽明、小津安二郎以日本或东方的伦理美学拍摄出了很好的作品,特别具有东方儒家式的人道主义、伦理中人的平和安详。意大利导演维斯康蒂发展出很贵族式的唯美风格,费里尼以意大利民族充满幻想、热情而又感伤的方式留下许多人生的感喟;北欧瑞典的博格曼则以北国清教徒式的自省剖析生命的内在,给人生死之间的本质的懔栗。台湾近10年来,侯孝贤从对台湾历史的关心出发,应用民族深远的美学形式,创造出一种优美温和的电影风格,他的《悲情城市》是这一系列中最为人熟知的作品。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6#

第五章:艺术的材料

艺术的物质材料,在选择上,是服务于美学上的最终目的。

著名的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曾经面对一块纯白的大理石凝视很久,然后说:“大卫已经在里面了,我只要把多余的部分去掉。”这是他26岁时说的话,一年之后,这块石头就变成了人类美术史上的杰作——雄伟尊严的《大卫像》。
艺术是一个在物质中发现生命的过程。
艺术的材料,基础是物质,目的是美学。
据说,中国古代有一个非常懂音乐的人,看到有人在燃烧桐木,火焰中被烧的木材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他大吃一惊,知道这是上好的制琴的材料,便立刻把这根一端已经烧焦了的桐木抢救出来,用它制了一张琴,果然琴音高亢清纯,这张琴也就叫做“焦尾”琴。

物质的背后,真正重要的还是心灵。别具慧眼,就可以在一块石头中看到伟大的雕刻;别具慧耳,就可以在风动竹篁的声音中听到啸笛之美。物质材料等待着艺术的心灵去一一点醒,仿佛古老的点石成金的传说,冥顽的物质,就会一一被赋予尊贵的生命。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

第六章:艺术的内容

艺术常常是把对大自然的感动转化成另一种形式来存留。

宇宙大自然间,存在着许多许多不可解的奥秘。我们用理性的方法去解释这种奥秘神奇,就产生了科学。历史上有许多证明太阳、研究太阳的科学家,但是,艺术却是用另外一种方法去认识太阳,他不是分析,也不是研究,也不是证明,他却把自己的生命状态和太阳的奥秘神奇合而为一,成为一种超越理性之外的“认识”。中国古代的绘画理论常常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外师造化就是学习大自然,以大自然为师。然而,艺术除了外师造化之外,还必须能中得心源。“中得心源”是把大自然的美与自己内在的生命合而为一。

我们在自然中感觉到的美,常常是自己生命中内在的经验、记忆、渴望或理想。

宋朝的苏轼看到落日余晖,写下了“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馀晖”的句子,是在自己青春已远的梦想中,特别想写诗去牵绊住落日余晖;诗、艺术有时是对不可挽回的美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叹。唐朝的诗人李商隐看到夕阳,也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好像是在讲夕阳,又仿佛在讲自己的生命,或一切生命必也是如此的感伤与喜悦的混合。

中国艺术的精神,一直以自然为最高的准则。

中国的山水画当然也不只是一种“外师造化”的客观,同样有“中得心源”的个人心境的主观性在内。

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北宋初期绘画大山耸立气势的代表。这座大山是范宽观察到的北方风景中的自然,也正是范宽自己豁达大度的内心世界。人在艺术中流露的美学,常常是自己内在生命的品质,也常常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品质。

以自然为内容的艺术、文学、绘画最多,音乐也有抒写自然的作品,如贝多芬的《田园》。这部作品经过抽象的转化,已经不再是写实的自然了。
西方的艺术,无论文学、绘画、雕刻,都以人为重心,反映人生的大量作品构成了西方艺术的主线。古希腊艺术家也以承担各种命运悲剧的英雄为他们崇拜的对象。
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试图重新恢复希腊传统。那种对人体的赞颂,正是西方一贯的传统。西方的艺术,关心现实、介入生活,批判社会;中国的艺术,特别在宋元之后,逐步走到个人内心世界去寻找,去经营一个人的理想国,不再与现实生活有关。中国的艺术为了个人的完成,走向自然,西方却为了社会的改革,走进人生。

20世纪30年代,法国的诗人安德烈勃勒东依据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潜意识学说的理论,认为人的内心心理世界,其实和现实世界不完全相同,也主张艺术应当开发人类潜存于内心的超现实世界。在超现实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我们经历了另一种“真实”,不再是外在的真实,而是我们内心世界的真实。我们可以说,“超现实”其实也还是落实在现实的基础上。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

第七章:艺术的形式

《诗经》的大序中说:“情定于中,则行于言”。的确,艺术的开始往往都在于“情动于中。”对大自然的花开花落、人世间种种繁华幻灭、梦想中美好一切的留恋徘徊,构成了艺术创作的动力。但是,“情动于中”只是引发艺术表现的契机,一旦我们试图要把内心的情感变成诗、画、音乐,或任何一种艺术,立刻就会遇到“形式”的问题。
我们可以说,《诗经》是比较“古典”的,它平稳、对仗、工整,对感情的处理是节制的、收敛的、含蓄的。《诗经》被誉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都是在说明《诗经》的感情不发展到太极端,这种含蓄内敛,要求稳定与节制的感情,就形成了一种工整、对称、平衡的艺术形式。

达芬奇一直具有近似于科学家的冷静,他认为:完美的人的身体,是丈量宇宙的尺度。达芬奇的艺术的创作的过程,是非常理性的,他用一种科学的分析检查自己的感动,使这种感动被节制成为形式上的完美。达芬奇以形式的永恒、理性、稳定,思考了一切生命在死亡中的习性,从骚动不安,到一清如水的平静。
米开朗基罗以非常夸张的方法表现人的焦虑与不安,这与达芬奇的古典做法很不一样,比较倾向于“浪漫”。事实上,在美术史界有种看法,认为米开朗基罗是矫饰主义的代表,就是说他常常使用戏剧化、过度装饰的形式来创作艺术。古典与浪漫只是艺术形式的两种比较基本而笼统的倾向。古典代表着理性、分析、节制的倾向,浪漫则代表着人类对感官、激情、放纵的喜好。

人类在大自然中学习到秩序,日出日落是秩序,潮汐的涨退是秩序,星辰的移转,岁月的推移,都是秩序。人类也在植物的叶子的分布、花瓣的组织中找到秩序。大自然整个是一种秩序的学习。
生命总是在寻求规矩又渴望叛逆规矩的矛盾中进行着。寻求规矩,是秩序的发现、喜悦,是对自己能够节制的欢欣。叛逆规矩,却是对秩序长久僵化的厌烦:渴望打破旧的秩序,寻找新的可能。生命如此,艺术也如此。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9#

第八章:艺术的创作

艺术的创作,视乎隐含着某种艰辛与辛酸。
中国人常常说:“文穷而后工。”一般粗浅的解释常常是说,从事文艺创作的人,大多在现实中很穷困,越是穷困的现实,越使人奋发于创作。

艺术创作的真正意义,其实也几乎是生命活着的意义。艺术的创作是释放自己内在生命的最大潜能。经由一切美的创作,把自己的生命,如花一般展开,把自己的生命潜能,做最大能量的释放。艺术的创作,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需要一定的历史背景,与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都息息相关。
一个在成长中接触过艺术创作的人在色彩、声音、形状、质感、节奏等方面培养起来的敏感,正相当于储存的生命潜能被开掘了出来,将来这个人从事任何一种专业,他的生命敏锐度,都会是比较活跃的,这才是艺术创造本质的意义所在。绘画真正的意义是在养成我们对色彩、形状、质感的敏锐,养成一种有分析力、有感受力的视觉。
千万不要觉得艺术创造是一件很难的事,艺术创造使我们好奇、着迷,它是一种游戏,只是,这种游戏不知不觉在引发我们的创作潜能,使我们的生命更健全。

艺术家,只是那些把艺术当作专业来工作的人;事实上,每一个人,在生命力的展现上,都是一个艺术家,都有可能发挥艺术创造的无限能量。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

第九章:艺术的欣赏

好的艺术创作往往是创作者个人执着的痴迷。一心专注于别人无法了解的领域的一种执着和沉迷。

艺术欣赏是对我们理知层次的一种提高,使我们从单一狭窄的理知思维中解放出来,因此,真正使我们进入艺术欣赏核心的,永远是艺术作品本身。分析性的资料或许有佐助的好处,但绝不能代替艺术欣赏经验本身。

李商隐的生卒年代、李商隐的出生地、李商隐做过什么官、哪一年中进士,这些是属于理知范围的资料,我们在其他课程中,都可能有机会得知。这种理知的训练也比较容易用考试来测验一个人的用功程度。例如:李商隐生于哪一年,可以设计成是非题,或选择题,答案也只有一个。但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好像一下子说出了我们自己的心事,使我们经验到生命中那种自负而辛酸的记忆,使我们仿佛感觉到一种至死无悔的爱的执着,使我们一刹那经验到宇宙间一种生命本质的庄严,使我们有了生命的慨叹、观照,使我们对这视乎又可爱又可怜的生命有了一点点领悟,这些,远远超出一般是非题与选择题的判断,也远远超出理知的范畴,是我们与自己、与历史、与恒古宇宙的对话,没有人可以测验,也没有人可以判断。

越伟大的文学,越伟大的艺术,越有能力使人对现实进行持续不断的思考与反省,也往往使一件好的文学或艺术作品令人看了又看,听了又听,似乎永远可以获得启发与满足。比如《红楼梦》。不同的年龄读《红楼梦》,会有不同的领悟和启发。

文学艺术上的阅读,不只是在阅读作品,其实也有一部分在阅读自己。艺术欣赏的过程,不只是欣赏艺术作品,也同时是在学会以宽容之心欣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艺术,在某种意义上,非常象宗教。因此,我们可以说,怀有艺术欣赏的心情去看人生,是一种有福气的生命。因为“欣赏”是一种包容,一种宽恕,一种同情与悲悯,也是一种真正的爱。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

第十章:艺术的批评

好的艺术批评,常常需要有比较宏观的艺术史训练做基础。

艺术史是从事艺术批评的一种基础。艺术史是以冷静的客观的方式分析人类历史上的艺术创作行为的学问。艺术史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谈:一是史料,而是史观,三是美学。再好的理论或批评,也永远无法替代艺术本身;最好的批评,本身必须具备美的潜质。

近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一本评论中国古代文学的著作,是典型的艺术批评。但是,王国维继承了中国最好的诗品传统,在文学的评论中融入了美学,成为对生命的全面性的讨论,这种文学,是评论,又是创作,是中国美学的可贵传统。

王国维认为文学上追求词的境界,和人生在事业、学问上的超越,基本上完全一样,词的境界,也就是人生的境界。艺术的进境,也就是生命的进境。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2#

蒋勋在三联出版的书籍: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3#

很好的摘录。
TOP
14#

注:蒋勋在台湾名气很大,他属于那种多才多艺的文人。据说马英九曾经想请他担任台北文化局局长。但蒋勋没有答应,蒋勋推荐了他的好友龙应台。下面转载一些对蒋勋的访谈:

■ 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就是很多的艺术家在年轻的时候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反叛,对西方的文化非常欣赏,可到了中年以后会很自觉地回到传统中来,这是为什么?

-------------------------------------------------------------------------------------------------------------------

对。画油画的又画起了国画,有一部分是基因,有一部分是文化的相承,他还是会转回来。

还有一点,我觉得中国的东西,特别是宋元以后基本上是中年以后的文化,水墨画绝对是中年的文化,年轻一定要色彩,中年以后是沧桑。所以,我们看到宋元以后所有的绘画都是“曲终人不见,江上数风清”。唐朝不是这样的,唐朝是很年轻的,李白是非常年轻的。后来就转了,转到一种比较清淡的文化,宋朝整个都是在追求一种沧桑的东西,尤其到了元以后就更明显,都是退隐的东西,他的青春找不回来了,然后就强调越老越好。所以,水墨画基本上年轻人不容易懂,年轻人画水墨我觉得是做作,水墨画真的是中老年以后的泪痕,他知道怎样去淡,年轻人不可能会懂,他势必要等他到某一个年纪。

我也知道,到七八十岁时,我惟一弄的东西恐怕还是书法,最着迷的还是书法。所以我这么多年故意不去碰它,我最好的纸,我在安徽买的最好的墨——明朝的墨,我都留在那边,因为我知道,有一天我一定会用它,可我现在完全不要碰。我知道我不够安静,不够炉火纯青,我还有很多躁动的东西。我希望可以带着年轻人去背叛一些东西,因为,我觉得这个文化够伟大,不怕去背叛它,还可以再撞碎一些。


■你的书上有一句话说“美是一种拯救”,我不知道这话怎么来解释?

----------------------------------------------------------------------------------------------------------------------

我觉得美是一种自我救赎。所有的创作首先是对自己的,凡•高不画画的话,他会更早自杀,其实他是用绘画救赎了他自己一段时间,到最后还是没有办法。可是你可以看到,因为救赎,所以那个画特别动人。他是因为要救赎他自己,因为他要活不下去了。

我最喜欢的艺术家都有这个救赎性,他们其实不是为了画画。贝多芬在后来与他的残疾对抗的时候,那个声音真是动人得不得了,他第一个就是救赎他自己。

所有的教条都会说艺术多么伟大,陶冶心性,其实那个都是假的。艺术第一个一定是自私的、自我的救赎。这句话我常常讲,但是并不容易懂。


■ 你的文章中说“要追回自己,“自己”指的是什么?还有“从污泥中升起”,又是指什么?

----------------------------------------------------------------------------------------------------------------------------

我的意思是说,如果相对中国的文化和道统,污泥大概就是指人的**和感官、人的原欲。其实我们的文化一直不面对,也一直不去谈这个东西,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如果你对**不了解,而去谈我已经克己复礼,那是骗人的。

我年轻的时候就是这样,以为已经克己复礼,我到寺庙可以住一两个月,读《金刚经》什么的,觉得自己没有**,但是一下山就完了。其实,是自己在蒙骗自己,有一段时间我也在逃,不敢去面对这些东西。所以这些感官、原欲的东西都需要重新来整理。

我母亲是一个优雅得不得了的人,我们在逃难的时候,即使是最穷的时候,她所有的菜做出来都要优雅。优雅、美和贫穷没有关系。我小时候她最爱带我去看的戏就是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王宝钏出来的时候,漂亮到惊人的地步,这就是中国的美学,你再邋遢、再穷困、再落难,你也不能忽视美。你看苏三起解,戴着枷铐了,可是在舞台上还是美。

这可以理解为文人的一种尊严,可以是生命的尊严,其实美最后是很庄严的一个东西,它绝不让落难者丑。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5#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6#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7#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8#

感谢分享。
TOP
19#

谢谢楼主分享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