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交现场:Buchbinder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音乐会( Beethoven Sona... [复制链接]

1#








Buchbinder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音乐会( Beethoven Sonata Cycle)。

Buchbinder虽然已多次访问上海,但吸引我的是他的那套在萨尔斯堡音乐节上演奏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的蓝光,以前从来没人敢在这样全世界音乐家聚集的盛会上演奏全套贝多芬钢奏,他是第一人。32首奏鸣曲是伴随着贝多芬一生的创作,早期从莫扎特继承来的天真纯朴,到中期与命运搏斗的英雄气概,再到晚期悟透人生哲理的崇高境界,不说技术上挑战了钢琴史上的最高难度,单从风格的把握来说,也很难在几个晚上把贝多芬一生的思想转变演绎出来。而这套蓝光的演奏却是如此的完美,从这里了解到他已是第50次演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了。连续演奏全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需要7场音乐会,一年能有多少次这样的机会?第50次演奏全套贝多芬奏鸣曲,就意味着几乎整个职业生涯都在演奏这套钢琴圣经。另外,这位大师还喜欢收集各种版本的谱子,贝多芬奏鸣曲谱子,单全集他就有38套之多。从这些谱子中,他深挖贝多芬的原意,力求在演奏上能最接近作曲家的意图。

这次来沪演出,距他在萨尔斯堡音乐节上演奏大概三年之久,应该还没有超过60次吧。演出的曲目次序,几乎和萨尔斯堡的一样,我想应该是精心编排的,关于这个次序,有人问过大师,大师说,我不可能一个晚上从作品2的第一首排着队演到第三首,我希望尽可能地在一个晚上展现贝多芬的多样性,诗意的贝多芬,恋爱中的贝多芬,令人震撼的贝多芬,甚至是幽默诙谐的贝多芬。大师的演绎没有华丽的造句,没有无病呻吟的做作,有的只是德奥人所具有的准确和精细,通过音色的变化和对乐句气息的控制,来表达主题和情绪。第一场演出,不知是现场的acoustic,还是乐器本身的原因,钢琴的音色似乎蒙在了布帘后面,没有了萨尔斯堡时晶莹剔透的明亮,整个钢琴声音软绵绵的,没有骨子。虽然大师的演奏还是那样的完美无缺,但似乎音色变化就不太明显。上半场一开场的OP.2 第一首清新干脆的声音变得软绵绵的,第13奏鸣曲第四乐章的赋格几乎没了音符的颗粒。下半场感觉大师似乎体力有点下降,第四奏鸣曲和月光奏鸣曲都有错音,但月光奏鸣曲第二乐章,在再现部突出了低音和声的进行,和主题既有呼应,又有变化对比,相当精妙,是种全新的感受。

返场,演奏了《暴风雨》奏鸣曲的末乐章,虽然听过无数个版本,但从来没有像这次这样的感受,整个结构是立体的,虽各个主题交织在一起,但却能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出来,实在妙不可言。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7/3/30 23:16:07 执行 设置高亮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推介

Orfeo C775081B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熱情>/ 巴赫: 英國組曲No.3/

舒曼: 交響練習曲

鲁道夫·布赫賓德(Rudolf Buchbinder) 鋼琴

*當代德奥音樂作品傑出代言人(鋼琴家/指揮)

*2004/7/29薩爾茲堡音樂會現場紀實

*完美默契的音樂對話;德國原装進口
c775081b.jpg (, 下载次数:0)

(2017/3/15 14:06:23 上传)

c775081b.jpg

TOP
3#

3月15号第四场,上半场三首,第六,OP.10 No.2,第二十四,OP.78,第十六,OP.31 No.1,下半场一首,第二十九槌子琴奏鸣曲OP.106。上半场这三首奏鸣曲横跨贝多芬创作的三个时期,下半场的OP.106是属于第四阶段的晚期作品了。第六为青春时代的作品,第十六OP.31 No.1和第二十四OP.78都被认为是贝多芬风格转折时的作品,第十六被认为是告别青春时期的作品,第二十四为过渡时期或反醒时期的作品。第六演奏得清新朴实,意气风发,干脆利落,第二十四却有一种依恋和宁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表现得淋漓精致。第十六是贝多芬向罗西尼致敬,大师的演奏刻意用意大利歌剧的Bel Canto风格来造句,又是完全不同的风格,尤其第三乐章男中音和男高音在台上飙歌的情景惟妙惟肖,不得不敬佩大师的表现力。

下半场的重头戏来了,第二十九OP. 106,公认钢琴曲中最难演奏的曲目,单单二分音符138的速度标示就让全世界的钢琴家争论不已,大家想想二分音符在一分钟内要演奏138个音,那八分音符是个什么速度?有人说贝多芬是疯子,没人可以演奏得这么快的,尤其是在触键相对较重的现代钢琴上,有人说贝多芬是聋子,他根本就不知道这种速度下的音乐会是什么样子的。但瑞士钢琴家埃德温·菲舍尔则认为贝多芬凭内心听觉听到的一切,和我们的耳朵所听到的一模一样。贝多芬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于是钢琴家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十几年前杨院长和朱老师的争论正是代表了两个不同的世界主流观点,但布赫宾德的话化解了一切争论,他说这个速度标示只是对前4小节的情绪描述,而其他部分的速度可以比较自由,以配合情绪发展的需要。大师对第一乐章的处理也确实像他所说的一样,既有施纳贝尔的激情,又有布兰德尔的从容,真可谓恰到好处,开头那几个和弦以高速迸发出来,正如火山喷发一般,配合后来的乐句勾画出壮丽辉煌的景色。第二乐章的诙谐曲的速度也较快以表现其戏剧性。第三乐章庄严神圣,似乎升华到了极地秘境,雪山星空,虽有冷意,但却无比高尚。第四乐章,进入大赋格,风景在大师的指尖层层展开,带我们游走于山峦丛林,宇宙星空之间,虽然没有动听的旋律,但却是包罗万有的精神世界。一曲奏毕,感觉就像是精神的洗礼。比较蓝光中在萨尔斯堡音乐节的演奏,更严谨,结构条理更清晰。

返场加演OP.31 No.3,热烈欢快的节奏和快速跑动的旋律,把气氛带向了高潮。
最后编辑Kelvinwuchina 最后编辑于 2017-03-17 23:38:53
TOP
4#

16-18奏鸣曲是Op.31
Op.32是Song "An die Hoffnung" (1805)
TOP
5#

回复 4楼chrisspher的帖子

感谢指正!
TOP
6#

感谢分享! 兄台的美文每每令我产生要去看现场或找唱片的冲动
淘宝店铺:https://shop72315606.taobao.com

荷塘乐色黑胶唱片,与您一同分享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动与美好!

微信号:htyshjcp
TOP
7#




3月18号第六场,除了《华尔斯坦》外都是较为轻松的曲目,两首小奏鸣曲,第11首OP.22虽不算好弹,但早期作品,充满活力,坚定和活跃,情感上并不深沉。《华尔斯坦》奏鸣曲在很多方面打破了传统的古典风格,是一首独特的奏鸣曲。布赫宾德认为贝多芬在很多作品中运用踏板非常独特,常常用长踏板,完全遵照谱子的标识来演奏,会有非常特别的效果,很多人甚至会认为,按照标识来演奏效果会非常差。但个人认为华尔斯坦是个用长踏板出效果的例子,《华尔斯坦》末乐章有些地方谱子标有8到10小节的长踏板,此时左手主要是音阶和分解和弦,踩下如此长的踏板,左手一片混沌,右手的八度旋律脱颖而出,犹如苍茫大地中冉冉升起的一轮红日,美不胜收。这次布赫宾德的处理上,混沌中左手的音符还是清晰可闻的,恰到好处,不像上次Gerhard Oppitz的处理, 左手完全没有了颗粒度。Encore是Bagatelles for piano, OP.33第5首,精致细巧。
TOP
8#





3月19日,贝多芬最后三首奏鸣曲,OP.109, OP.110和OP.111,三首奏鸣曲连续演奏,中间没有幕间休息,布赫宾得大师认为三首最后的奏鸣曲,有一种内在的联系,气氛上也是较一致的,中间如有休息,气氛会被打断。大师当晚的演奏实在是太完美了,相比他自己在萨尔斯堡的演奏,又有新的内容,其结构条理更严谨和清晰。OP.109两个主题的对比非常强烈,第一主题用一种朦胧的音色,而第二主题则采用非常清晰的带有颗粒度的音色。六个变奏,演奏得非常美。OP.110的赋格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从悲伤中略带迟疑地走来,慢慢趋于坚定直到发展到不可阻挡的如泰山压顶式的气势,动人心魄。OP.111,两个乐章的两种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末乐章的狂喜,相对于肯普夫来说,过于张狂了一点,不过不张狂不足以表现狂喜啊。这真是一次心灵的震撼,大师带我们到了天堂,用慈悲心俯瞰人间一切冷暖。演奏结束后,大师有多达6,7次的谢幕,谢幕期间,大师多次深情轻抚钢琴,就像大将在大战结束后,轻抚自己犹如战友一般共同进退的战马一样。
TOP
9#

回复 6楼globezm3的帖子

谢谢您的夸奖,音乐会太美妙,实在抑制不住自己的冲动,见笑了。

现在补交最后两场音乐会的作业。
TOP
10#

我的天哪。。。这么多便宜位置卖不出去啊。。。
TOP
11#

回复 10楼chrisspher的帖子

背面的位置没有卖,其他位置还是很满的。
TOP
12#

回复 9楼Kelvinwuchina的帖子

感谢分享!

前两日给兄台发送站内短消息了,不知是否收到?
淘宝店铺:https://shop72315606.taobao.com

荷塘乐色黑胶唱片,与您一同分享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动与美好!

微信号:htyshjcp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