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格伦·古尔德:最低限度的巴赫 [复制链接]

1#
作者:欧阳江河
  
在我看来,格伦.古尔德弹奏的巴赫,堪称20世纪最重要的音乐标记。为什么是古尔德?为什么不是另外几位同样是以弹奏巴赫的键盘作品著称于世的演奏家,比如,在古尔德之前曾如此优雅地弹过巴赫的兰多夫斯卡,在古尔德之后被DECCA唱片公司全力推出的安德烈.希夫,以及和古尔德大致同时代的图里克,或赫尔姆特.瓦尔恰?将这几位巴赫专家演绎的巴赫对照起来细细聆听,然后以之为镜鉴,去折射和过滤古尔德的巴赫,我敢说,我们得到的肯定是一个最低限度的巴赫。
古尔德的巴赫是有争议的。如何诠释巴赫历来就众说纷纭,但在将巴赫音乐理解为净化和提升这一点上,则是众口一词的。古尔德对那个高高在上的巴赫不感兴趣,他追问的是巴赫在“元音乐”意义上的最低限度在哪里?多年来,人们在演释和欣赏巴赫时,总是将宗教信仰的内核视为巴赫音乐的精髓之所在,总是从这个角度去把握和界定巴赫。这似乎没有错。但是,当人们对于巴赫的这种预先规定好了的神学阐释成为一种固有现实,一种权威性的意识形态时,我以为,像古尔德这样的异端人物的出现就是必要的、意义重大的和决定性的了。实际上巴赫远比我们已知的和愿意知道的要复杂得多,除了神学巴赫,是否还存在着一个元音乐的巴赫呢?这正是古尔德想要追问的。巴赫在写作声乐作品和乐队作品时,可以说是一个宗教音乐家,但在写作键盘作品时(少数几首管风琴作品除外),他则主要是个用半音和持续低音来思想的复调作曲家。他透过键盘作品提出或解决的全是关于音乐本身的问题。例如,在《十二音平均律钢琴曲集》这部被誉为钢琴文献中的“旧约”的作品中,巴赫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当时使用的全音平均所内含的各种不同的半音安排在八度以内,以便使音阶里的各音调比率相当,而又连成一气。巴赫将八度音大致区分为十二个平均的音调,尽管它们无一完美,但借助于一协调原则,音调之间就可任意转换了,且每个音调任择其一都可充作主调。不难看出,这部作品中的音乐主题和素材都是关于音乐本身的。又如,《戈德堡变奏曲》也处理了一个音乐原理问题:当左手部分的持续低音(thorough bass)不间断的运行时,音乐的主题如何在右手部分的呈现过程中,保持平行主题与逆行主题之间的变奏张力。至于巴赫的《赋格的艺术》(巴赫没有规定用何种乐器演奏,而我将其视为键盘作品),这部堪称对位法压卷之作的不朽杰作,更是为讨论赋格思想、确立对位原则而写的,属于那种“在百万颗钻石中总结我们的”的东西。
像这样一个巴赫是神学阐释所能穷尽的吗?古尔德的出现对我们是一个提问:巴赫的全部已经被弹奏出来了,还是部分?古尔德是巴赫的一个开关,关掉了巴赫音乐中的宗教成分,打开了元音乐。古尔德减少了巴赫,但他的少是如此之多。因为附加在巴赫音乐思想上面的神学演释已近乎陈腔滥调,古尔德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使之消声。也许我的耳朵出了问题,怎么我听古尔德弹奏的巴赫,会时不时产生出某种难以解释的幻觉来,觉得他把巴赫弹着弹着就弹没了声音,仿佛巴赫的复调音乐在最深处不是用来听,而是用来阅读和思想的。在一本古尔德的传记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他弹奏巴赫作品中某些极为艰深的多声部段落时,常常是用棉花塞住耳朵。我以为,这么做是为了排除听觉的干扰,以便专注于思想本身。古尔德令人信服的证实了演奏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不听,听又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转变为观看和阅读。不少古尔德迷都注意到了他弹奏的巴赫具有那种不仅能听、也能观看和触及的特殊性质。这种特质使人着迷。想想看,巴赫复调思想的音乐织体是何等复杂缜密,经由古尔德条分缕析的演绎,被赋予了具体可感的仿型形状,直接呈现为思想和精神的袖珍风景。这样一个巴赫无疑是我们能听到和看到的所有巴赫中最为清晰的巴赫。
幻想性和分析性的兼而有之,以及技术控制与对位头脑的交相辉映,所有这些加在一起,共同分享了古尔德的清晰度。这样一种清晰度像空心玻璃体那样笼罩着巴赫的音乐王国,巴赫本人站在玻璃的内部,他太透明了,以至成了他自己的囚徒。这不仅在音乐表现力上,并且在原理上限制了巴赫------而这正是古尔德想要的。将兰多夫斯卡,图里克,尤其是德国正宗气度的瓦尔恰与古尔德加以对照,我们不难看出古尔德的局限性:他的巴赫没有外观,没有世俗人性的广阔外观。他在演奏巴赫时所呈现的每一个侧面都是内省的,收敛的,反弹的。而且,古尔德式的内敛并不是指向被宗教信念或世俗情感定义过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古尔德是冷漠的,他只对与音乐原理有关的东西感兴趣。他的巴赫的魅力来自他的局限性------既无外观,也无世俗的或宗教的内核,只有元音乐。
就表达20世纪对巴赫的元音乐空想而言,没有人比古尔德更深邃,更迫切。不是说别的巴赫专家身上没有这种空想,但细听之余,我的感受是,兰多夫斯卡的巴赫有太多时代精神的回声,图里克的巴赫则嫌少了点理念抽象。瓦尔恰是博大精深的,他把自己的“瞎”嵌入了巴赫的内在精神空间,就音乐性格来说,瓦尔恰的巴赫显然倾向于圣詠传说,因而带有信仰的烛照力量,但在追溯“使语源虚无化”的元音乐源头方面,瓦尔恰不及古尔德走得远。至于希夫,这个以古尔德为对立面的钢琴家,他的反古尔德的巴赫曾短暂地风靡一时,这个巴赫是凉爽清新的不带精神性的,无深度的,讲究礼貌的,一言以蔽之,希夫将巴赫中产阶级化了。与希夫相比,古尔德太过极端,太冒犯人。没法子,古尔德在骨子里是个一意孤行的左翼知识分子,谁也不知道他在弹奏巴赫时到底设计了多少只耳朵,就像我们不知道一个厨师在晚餐中放了多少盐,这属于生活本身的秘密。考虑到古尔德有时连自己的耳朵也塞住不听,没准巴赫本人复活过来听古尔德的演奏,耳朵也会被他关掉。群众的耳朵不是已经被关掉了吗?要听古尔德必须借助机器的耳朵。古尔德年纪轻轻就告别了现场音乐会,他只面对录音系统弹奏钢琴。别的钢琴家在音乐会上告诉我们该如何倾听那个本真的、全人类共有的巴赫,但是古尔德却躲在自己的录音室里,告诉我们为什么再也没有巴赫可弹奏了,除非巴赫以录音技术作中介,成为批评的对象,成为专家和现代消费者身上的双重隐身人。录音技术被古尔德用了个够,但不是用来纠错和制造噱头的,而是用于剪裁思想,勾勒音乐性格的。能不能这么说,洋溢于古尔德的巴赫深处的那种有如神助般的发明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音乐天赋与他对录音术的迷恋共同构成的。

分享 转发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

尽管古尔德弹奏的巴赫对20世纪的众多听者称得上是启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将巴赫作为圣言、神迹、传奇、戒律来弹奏的。况且,“过多的启示成为某种使魔力丧失的东西”。我想,正是这个原因促使古尔德在演奏巴赫的某些重要作品时,将启示录式的弹法与招魂术的弹法合并起来考虑。例如,在弹奏《平均律钢琴曲集》时,古尔德持一个知识分子钢琴家的立场,但这部作品听久了,会听出某种蛊惑的异味来,仿佛在古尔德的元音乐立场后面隐隐约约还存在着某些未加澄清的含混事物。虽然再含混的东西的东西都能被古尔德清晰明确地呈现出来,这证实了古尔德的过人之处,------含混本身从古尔德身上获得了直接性;但为什么他只是将含混的东西清晰地呈现出来,却对其内涵不予澄清?李赫特在70年代初精心录制的平均律比古尔德的平均律包含更多的“神奇成分”,相比之下,古尔德过于个人化。尽管李赫特公开声言他的秘密是“弹奏时从不思想”,但他的平均律带有相当浓厚的人文思考色彩,他的演绎是深思熟虑的结果,音乐本身被赋予了超出音乐的意图。这里我无意对李赫特版与古尔德版的平均律细加比鉴,但我想指出两者之间的一个重要差别。我不知道李赫特是在什么地方录音的,但他这个版本似乎有一个被预先规定了的内在精神场所,听者仿佛是置身于一座古老庄重的教堂在听。而古尔德的平均律则是传达出录音室特有的那样一股零件空间的超现实氛围。
古尔德曾两次为哥伦比亚公司录制《戈德堡变奏曲》。将古尔德的版本与其他演奏家的版本加以比较,肯定是一件有趣的事。不仅前面提及的几位巴赫专家全都有《戈德堡伴奏曲》的CD版本,阿劳,鲁道夫.塞尔金,费耶茨曼,玛丽亚.尤金娜等钢琴家录制的这部作品也流传甚广。不过我认为,将古尔德自己的两个版本作对比,较之于别的版本对比更能说明问题。在我看来,古尔德的两个版本中采取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演奏法------我称之为消极奏法和积极奏法,两者的差异不仅是技法上的,而且是观念上的。1955年版本是古尔德以消极弹奏法诠释巴赫的一个典范之作,在这里,古尔德将一切与音乐无关的感受性东西都排除在外,不仅外部世界的现状被排除了,包括外界境况在古尔德心灵世界投下的影像,包括他的生存体验、他的伦理观、他的情感状况和价值判断,所有这些全被排除在外。在消极弹奏的整个过程中,弹奏者身上的织体性是被抽空了的,经过消声处理的,仿佛不是演奏者本人在演奏,而是另有一个抽象的、提炼过的人在他身上演奏,此人只考虑音乐的内在意义,而不把这种意义与外在世界加以对照和类比。“与世隔绝是它的现实。”正是这样一种消极弹奏法,给古尔德比别的巴赫演奏者多得多的诠释自由,使他得以将注意力专注于音乐本身,而不必理会他自己的人生观,也不必理会诸如巴赫音乐中的宗教内涵、时代精神、自传成分等一大堆文献性因素的干扰。就音乐能量而言,古尔德在1955年版的《戈德堡变奏曲》里称得上是一个超人,听者能从音乐能量的热烈释放中捕捉到一丝透骨的冷漠:它是超然世外的,非人类的。消极奏法使古尔德在1955年的版本中自己成了自己的替身,这有助于他保持至关重要的心脑平衡,使演奏听上去既是任性的又是极度克制的,既带点孩子气又成熟得可怕,既传递出一种隐士般的禁欲气氛,又是嬉戏的,无比快乐的,心醉神迷的。
    
1981年4月,古尔德在纽约曼哈顿东30街的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录音棚重录了《戈德堡变奏曲》。考虑到古尔德一生中从未将同一部作品重复录制两遍(现场音乐会的实况录音除外),考虑到他在重录这部作品后不到一年半就辞别人世,或许我们可以将1981年版的《戈德堡变奏曲》视为古尔德的音乐遗嘱。去纽约录音的前几天,古尔德重听了他自己26年前弹奏的《戈德堡变奏曲》,尽管从技术角度他仍与这个版本认同,但古尔德公开承认:“我无法与录制这张唱片的那个人的精神形成认同。就好像这张唱片是一个别的人录制的,与我无关。”主体性在1981年录制的这个版本中现身了,古尔德把他生命暮年所特有的那种秋天般的精神状态,以及弹够了巴赫的那份倦怠感和沧桑感,感人至深地在巴赫的复调织体中作了变奏式处理。现在,速度比1955年版明显慢了下来,这是一种适合对话的速度。的确,1981年的版本是对话的产物,我们在其中听到了两个声音,一个是巴赫的,一个是古尔德自己的,它们扭结在一起,彼此是对方的亡魂。我不知道古尔德为什么要把《戈德堡变奏曲》谈得像一个亡灵在弹,或许他深知这是他最后的巴赫了,也是20世纪最后的巴赫。古尔德是在告别。即使这部作品能够放到死后去弹奏的话,我想,古尔德也不会弹得比1981年的这个录音版本有更多的乡愁和挽歌气息。无疑,这个版本是古尔德本人用积极弹奏法------我对此一奏法的定义是:将主体对生命和世界的体验带入音乐的内在语境,作两相辉映的呈现------所能弹出的最具安魂力量的巴赫。在这个巴赫之后,对古尔德来说,已没有巴赫可弹了。剩下的巴赫,让希夫之辈、那些二三流的人去弹吧,随他们弹成什么样子。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

古尓德的巴赫很喜欢
TOP
4#

欧阳江河早期的大作,不理解他为什么对席夫有那么大偏见
TOP
5#

早年渠道少,很多人接触的不多,捧一个贬其他是常有之事
只有眼界开阔了,才不会偏激
http://t.qq.com/bach_and_mahler
TOP
6#

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演绎风格差别比较大吧。

象席夫,图雷克,他们研究巴赫音乐的历史,技术和乐器风格,注重从整体来理解巴赫和诠释巴赫,演绎时遵循形式和情感的平衡。而里赫特与古尔德不同,他们比较强调个人情感和意志。我也不太喜欢席夫,除了法国组曲。古尔德弹巴赫那些组曲比较有感觉,不过他的平均律感觉不太好,里赫特的平均律比较好。

古尔德特立独行,人们认为他在表面上最不似巴赫,但在精神内核上却又是最体现巴赫精神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

古尔德弹巴赫的确厉害,技术优势在那里摆着呢,春天错过一套他的55年版哥堡变奏,至今仍后悔不已
TOP
8#

席夫录过两版平均律,第一版是80年代DECCA的,第二版是最近几年在ECM出的,两者的区别很大,说明艺术家的风格和理解本身也在变化之中。楼主引用欧阳的文章,应该是针对DECCA那版的,不过以此来贬席褒古,似乎有偏颇。

欧阳这种乐评方式,我不是很赞赏,他文笔虽好,音乐鉴赏力却未必相称,当然欧阳也非专业人士可以理解。作为普通爱乐者,有好恶很正常,但要真要当作乐评来看,那要掂掂作者的斤两了。

至于巴赫,包容万象,博大精深,可能根本不存在所谓“正统”或“决定版”的演绎,仅仅是古乐和现代乐器演绎之争,已经很难有定论,更不用说具体的演奏风格和方式了。对于古典音乐,尤其对于巴赫,相信资深的爱乐者都喜欢百花齐放的演绎方式 —— 如今年轻一辈的演奏家,敢碰巴赫的真还不多。
最后编辑myshirley 最后编辑于 2014-10-17 09:48:31
TOP
9#

可能转载的这篇文章太长,不知大家仔细看了没有?

我觉得欧阳江河这篇文章还是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这篇文章其实谈的是他自己对巴赫的理解。因为从音乐史来看,大家理解巴赫都是从宗教信仰和神学上去理解巴赫的。不管是朗多尔米还是史怀哲等人,都是这样理解巴赫的。欧阳江河谈到古尔德,因为古尔德对巴赫的理解是和历史不同的。古尔德的出现,其实是对巴赫的认识提出了新的看法。古尔德不是从宗教信仰和神学去理解巴赫的,他是从音乐的本体,也就是从音乐自身去理解巴赫的。除了神学巴赫,还存在着一个元音乐的巴赫。

这篇文章看起来象在谈古尔德,其实是欧阳江河借古尔德这种现象来谈他本人对巴赫的理解。我完全同意他的观点。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

无论如何“纯净”、“消极”、“绝对”、“内敛”、”超脱“,不可否认任何一个版本或多或少必然带有演奏者本身的痕迹,录音本身就是演奏者对于音乐在当时条件下的一种理解 —— 否则的话都用计算机来演奏不是更佳?

古尔德的巴赫,在他那个时代,从某种意义而言的确是有贡献的,但究竟是否就是代表最正统的“音乐性”的,进而凭这点来否定其它人所谓的“宗教性”或“神学”的演绎,这点我实在不敢苟同。说实话,如果说听合唱和管风琴时我心中多少还有宗教的影子,但在听巴赫的钢琴、协奏曲一类作品时,我从始至终都没把它们和宗教相联系过,完全是因为喜欢“音乐”而听“音乐”。

乐谱本身是静态的,但对于音乐的演绎确实是动态发展的;否则的话,大家老抱着那几个陈旧的“经典”录音罢了,为什么整天还是有那么多新的录音层出不穷呢(我不相信有从来不听新录音的正真的爱乐者)原因正是在于不同的演奏、不同的听者、甚至不同的环境,同一音乐的感悟可能有天壤之别,音乐的魅力也正是在于此。古尔德前后多个录音,风格变化之大,本身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否定再否定,可惜古尔德逝世得早,如果多活20年,凭啥不会另外录一次巴赫呢?换言之,如果某人只听古尔德的巴赫,认为古尔德已经“把巴赫都弹完了”,我敢说他一定没有真正了解巴赫,并深深为他的局限而惋惜。

最后,至于对欧阳本身对于古尔德的评价,我没什么意见,那是他的一家之言。问题是处在他对席夫的微词,甚至有意无意和“二流、三流的人”并列,这就让我不得不怀疑他的音乐鉴赏力了。即便席夫在80年代的巴赫或许是“二流、三流”的,但不代表他一辈子对巴赫都是这种理解(可以听听最近在ECM的几个录音便知)。即使对古尔德推崇备至,也不用把其它钢琴家做垫脚石,用眼下时髦的称谓,这只是“脑残粉”的一种幼稚表现。
最后编辑myshirley 最后编辑于 2014-10-17 16:44:54
TOP
11#

原帖由 ridi 于 2014-10-16 22:03:00 发表
古尔德弹巴赫的确厉害,技术优势在那里摆着呢,春天错过一套他的55年版哥堡变奏,至今仍后悔不已


毋須后悔, 現有複刻版( CD// LP) 了:


APL101575 (CD)
巴赫: 哥德堡變奏曲
顧爾德(Glenn Gould)鋼琴
l
加拿大鋼琴奇才1955年首錄唱片,
銷量風糜全球
半世紀依然不墜之成名代表作
l
紐約 哥倫比亞錄音室錄音(纽约東三十街207
一座廢棄的長老會教堂 )
* 歐洲原裝進口;180LP( VPC85000)同步上市
APL101575.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4/10/17 17:03:04 上传)

APL101575.JPG

TOP
12#

欧阳江河推崇古尔德,不喜欢席夫,这是他的理解。我反而觉得,他这样理解要比他认为谁都好可能更有意义。

其实,艺术家之间都有优点和缺点。艺术家之间不同的个性比他们的共同点更重要。一般来说,我们喜欢一个人是喜欢这个人的个性,不喜欢一个人也可能是不喜欢这个人的个性。古尔德和席夫的风格,也就是他们的个性差异很大的。

欧阳江河不喜欢席夫,不是他不喜欢席夫这个人,而是他不喜欢席夫那种风格的巴赫,而是喜欢古尔德这种风格和特点,我觉得这也没错啊。

我也经常谈古尔德,可能大家都烦了,其实对古尔德的巴赫,我也不是全部认可的,他的平均律就没有里赫特弹得好,甚至他的GV也不如图雷克的。但是古尔德这个人身上有一种特质是很多人所没有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3#

嘿嘿,谢谢

原帖由 ANDRE 于 2014-10-17 17:03:00 发表
原帖由 ridi 于 2014-10-16 22:03:00 发表
古尔德弹巴赫的确厉害,技术优势在那里摆着呢,春天错过一套他的55年版哥堡变奏,至今仍后悔不已


毋須后悔, 現有複刻版( CD// LP) 了:


[......
TOP
14#

重温了一下席夫,说些闪光点:
1 琴声有特质,很多人就好这口
2 技术掌控好
3 巴洛克风格纯正
纯欣赏很不错,但是想要和古尔德做个比较就涉及到太多主观的东西了,几十年来都没消停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