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贴]两个“拉三” [复制链接]

1#
「請問拉赫曼尼諾夫有《第三號交響曲嗎》?」 「有呀。何來此問?」 「喔,我剛剛看了電影《鋼鐵人》,其中有一句居然提到拉三,所以來問問。」 朋友說的,是這一句:「這是我的艾菲爾鐵塔;這是我的拉赫曼尼諾夫第三;這是我的聖母哀子像。」 (This is my Eiffel Tower.This is my Rachmaninoff’s Third. My Pieta.) 就前後兩部作品觀之,我想電影句中的「拉三」,指的應該是技巧困難無比,篇幅長大且氣勢恢宏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而非《第三號交響曲》。只是我雖喜愛《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但更接近我心的,至少就現階段而言,卻是《第三號交響曲》。 拉赫曼尼諾夫三首交響曲中,以第二號最為著名,不僅錄音版本眾多,音樂會也時常可聞。那蕩氣迴腸的第三樂章,單簧管獨奏一出,美得足以令人融化,希望時間就此停駐,留在無限繾綣柔情。但即使動聽至此,我到現在都沒有愛上此曲;倒是第三號,那真是一見鍾情。論旋律,後者一樣優美絕倫,管弦筆法甚至更上層樓。兩曲最大的不同,或許只在內涵。 一如拉赫曼尼諾夫其他晚期創作,《第三號交響曲》是被鄉愁與黑暗填滿的曲子。那不可能只是如作曲家所言,「離開俄國,所以寫不出樂曲」這樣的藉口。和《第四號鋼琴協奏曲》,或是他最後一部作品《交響舞曲》相同,那音樂裡都有拉赫曼尼諾夫最深層的個人悲劇,是他生病靈魂的日記:回不去的不只是家鄉,更是他依戀沉醉的時代。世界變得太快,快到他來不及應對,更沒興趣了解。那真的值得嗎?一次又一次,拉赫曼尼諾夫問著自己,然後背著不合時宜的枷鎖,一筆筆寫下他所堅持相信的那個天地。世人說他食古不化,殊不知和時代脫節,其實才需要無比的勇氣。 《交響舞曲》現在已成音樂會新寵。可多少指揮家只見其罕見管弦絕色,卻聽不出作曲家內心的吶喊掙扎。即便像爵士鋼琴大師Bill Evans ,都自承從第二樂章的和聲中偷學許多,《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到現在都不是熱門作品。是呀,那是個包裝精美的華麗盒子,彩緞打開,裡面裝的卻只有黑暗和虛無--縱使鋼琴技法快意奔放,又有多少人會喜歡這樣的樂曲呢? 但正因如此,不管別人愛不愛,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三號交響曲》、《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和《交響舞曲》,那是我的羅丹地獄門,那是我的畢卡索格爾尼卡,那是我的米開朗基羅聖母哀子像。
分享 转发
EMT 982
JBL K2 S9800
ARYE K 1XE
DANIEL HERTZ M5
TOP
2#

写的很好

我很喜欢拉赫第三钢协呢,首乐章开头的那个主题美极了
多建一间学校,就少建一间监狱。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