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克伦贝勒的立体声版贝交真的那么失败吗? [复制链接]

21#

借问一下,EMI在94年发行的克伦佩勒这一系列总共有多少套啊?
TOP
22#

原帖由 creek1 于 2009-2-6 23:24:00 发表
立体声的英雄,缓慢多了,显得更深沉,火气全消,和他的其他几首贝交的风格相对统一。没有高低之分,不同时间心情会有不同感觉。


看来风格还是那样~~~我要清空大脑才敢去听~~~
TOP
23#

贝姆或瓦尔特等人在演绎《田园》时,更多地交由作品本身去传达音乐内涵,是较为传统解读基调上的高明之作,理应成为最权威的参考版本。

克伦比较倾向于将他自己个人的一种沧桑感注入他对贝多芬的一切演绎中,这必然导致作品解读基调上的不同。指挥家异常深厚的功力使这一层主观“渲染”听起来仿佛是和作品与生俱来的样子,不仅带来比较特别的感染力,还有逻辑上的说服力,值得高度评价。但决非说一定要这样处理贝多芬才更“深刻”,作为听众也不见得必须能够完全迎合这种个性化才叫有品位。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24#

英雄俺错过鸟!
TOP
25#

Otto Klemperer 的立体声录音都是他晚年的,(1885年5月14 生,1973年7月6日死)。这就是对很多乐友来讲听起来"不过瘾".!而从这些录音的结果来看确事都有个Tempo(速度)问题,也就是说比较慢。想真正了解,认识Otto Klemperer 就必需听他早年的那些单声道的录音。
Der Zeit Ihre Kunst , Der Kunst Ihre Freiheit.
The art for the time , the freedom for the art.

TOP
26#

原帖由 Haffner 于 2009-2-7 0:36:00 发表
借问一下,EMI在94年发行的克伦佩勒这一系列总共有多少套啊?

打上94年标志的纸外套装共有两套——7CD的贝多芬交响曲集(立体声)和10CD的浪漫派作品但如果问打OTTO KLEMPERER标志的系列那可太多了,基本涵盖了巴赫以降全部重要的德奥歌剧及交响乐
TOP
27#

原帖由 hpstudio 于 2009-2-6 1:28:00 发表
克伦贝勒的这个版本却让人觉得是走在荒凉的干草地,安静的一切,一个老人在艰难的行走,步伐虽不算沉重,但却感觉孤独~~~~~
能听到不同的感受也很难得啊,而且这感觉并不坏。沧桑、庄重、浑厚是他的特点。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8#

回复 1# hpstudio 的帖子

要的就是这种重量感、沧桑感。
克老的录音,比年轻一辈的耐听很多,值得再三咀嚼。
但57年录音的那几首,音效确实差了点,算个小遗憾。
Backhaus
TOP
29#

克伦佩勒自身风格真正确立的标志是在1958年伦敦的贝多芬音乐节上,此前的老头正如弗莱什所说,是个不知疲倦的探索者,永远在不停的尝试新风格,新曲目,正如他自己作曲的风格:奇妙的想法层出不穷,但都没有被有效展开。但老头73岁(这年他因为在床上吸烟引起火灾被重度烧伤)之后,大概是无力继续探索新的演绎风格了,于是定下心来开始盘点自己的一生。老头的音乐生涯横跨浪漫主义晚期直到战后,演奏的曲目除了全部德奥经典曲目外还包括了马勒,贝尔格,斯特拉文斯基,欣德米特,勋伯格,甚至魏尔的爵士音乐剧。他的知识背景继承了古希腊传统,犹太传统,西方基督教传统,德国浪漫派传统,现代文化传统,这些复杂元素的综合确立了老头与众不同的晚年风格——节奏保守,速度缓慢,旋律线条清晰易见,和声细节丰富无比,乐队音色纯正美丽,没有一丝的滥情掺杂其中。他只揭示纯正音乐的美丽,最大限度地发掘可以从乐谱中感受到的音乐细节。可以说,他晚年的音乐风格是超越了一切时代的局限,在全部作品上到达了作曲家的理想。
TOP
30#

其实我认为贝多芬田园这部作品表现得庄重、神圣、浑厚也有其深刻理由的。因为当时贝多芬已经完全失聪,但他对大自然(上帝)仍然表现出一种感人的感恩之情,这是田园的深刻魅力,能够带给我们许多深刻启示,我认为这也是田园的意义吧。田园不是一部简单描写风景的作品。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1#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09-2-7 14:59:00 发表
其实我认为贝多芬田园这部作品表现得庄重、神圣、浑厚也有其深刻理由的。因为当时贝多芬已经完全失聪,但他对大自然(上帝)仍然表现出一种感人的感恩之情,这是田园的深刻魅力,能够带给我们许多深刻启示,我认为这也是田园的意义吧。田园不是一部简单描写风景的作品。

s兄,贝多芬写田园是耳朵还没聋,大概进入50岁后他的耳朵才基本全聋。
其实贝多芬的中期作品还是相当健康茁壮,意气风发的,田园也同样如此。大公三重奏可以看做是这一时期的收尾作品,那份宽广豪迈而又不失温情亲切的气度,已经是一代天骄的风范。到了老年耳朵渐聋,音乐意境也越发不可琢磨,越发玄妙了。
晚年的贝多芬正如他自己所言,是“从心灵发出的音乐,最终将回归心灵。”已是大音希声的境界。
Backhaus
TOP
32#

探讨有益。关于贝多芬耳聋的问题,以前探讨过。我记得我以前看一些资料是完全耳聋的,但也有说是接近全聋的,我还要考证一下。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3#

先不说耳聋这个问题,因为我一下子找不到资料。如果我说错了改正就是了,但还是希望大家也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其实关于田园这部作品。是感情的表达多于音乐的描写。贝多芬在经历了一场暴风雨之后而感受到内心的平静。贝多芬曾经写过这样的笔记,大意:“自然神论,卢梭精神,因崇敬大自然的威严而来的狂喜。但是没有虚假的夸张。人的幸福和内心安宁的感觉。”这有助于我们对田园的理解。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4#

从资料上看,贝多芬在写贝二的时候耳朵的状况开始严重,所以在那时候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书,但在写贝六都时候,贝多芬在故居后花园散步的时候还是可以听到小鸟歌唱及小溪流水的声音,所以写下了著名的田园交响曲,

PS 贝多芬遗书全文译本如下:

给我亲爱的兄弟卡尔和约翰·贝多芬:

  啊,世人!你们认为我或者说我对怀着敬意,脾气古怪,是一个厌世者,这对我是何等地不公平!你们不了解隐藏在外表下的原因。从童年时代起,我就有着一副心肠,来感受出于善意的温情,甚至我还怀着要做一番伟大事业的心愿。但是,请想想,六年来我处在何等绝望的境地。庸医的治疗使我的病情更为恶化,我年复一年怀着好转的希望,但都落了空,最后不得不看出这是一种旷日持久的病症,治好它要花许多年。也许它就是一种不治之症。我生就一个热情活拨的性格,我也爱社交娱乐,但我必须很早就离群索居,过着孤独的生活。有时我也想对这一切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但我那残废的听觉给我双重的痛苦经验又将我无情地打了回来。我毕竟不能对人大声说:喂,请说大声点!你得向我叫喊,因为我是个聋子!啊,我怎能承认,我身上的一种感官出了毛病。这种感官在我理应比别人完美。这感官在我身上曾经是高度完美的,完美的程度过去或现在我的同行中很少有人能与之比拟。哦!我可不能承认。所以,你们如果看到我这个一向爱和你们一起相处的人躲开你们,就必须请你们原谅。要是我在这时候被人误解,我的不幸就使我倍加痛苦。我已得不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已不再能与人进行深入而微妙的交谈,已不再能与人互吐衷肠。几乎完全孤独!即使当我处于十分必要而不得不与人接触时,我也感到完全孤独。我象一个流放者那样生活着。一旦接近人群,我就感到万分害怕,惟恐我的疾病有被人发现的危险。

  我在乡下住了半年,情况与次相似。我那明智的医生要我尽量保记听觉。他的建议差不多迎合了我此时的心境。尽管有时我受到想与人交际的冲动的驱使,禁不住去找人做伴。但是,当别人站在我的身旁,听到了远方的笛声,而我一无所闻;别人听到了牧人的歌唱,而我还是一无所闻,这对我是何等地屈辱啊!这类事件已使我濒于绝望,差一点我只用自杀来收场。是艺术,只是艺术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感到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觉得我是不能离开这个世界的。就这样,我在熬过这痛苦的生活。真痛苦啊!我的身体是这样脆弱,只要发生稍微急剧的变化就使我从健康转向病态。忍耐!有人这样说。现在我必须把忍耐作为我生活的座右铭。我已做到这一点,但愿我的决心能坚持到底,直到无情的命运之神将生命之线割断。这样做也许会好些,也许并不见得,我已对次处之泰然。才活到二十八岁,我就被迫去做一个哲学家了,这是多么不容易呵!做到这点,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比任何人都困难。神明啊!请垂查我的心灵。您知道,我怀着对人的爱,怀着做好事的心愿。啊,人们,要是你们有一天读到了这些话,你们就会感到,你们对我是何等地不公平!但愿那些不幸的人把我看作他们的患难兄弟而感到自慰。——这人为了置身于有价值的艺术家与有价值的人的行列,不愿自然为他设下的种种障碍,做了他力所能及的一切事情。

  你们——我的兄弟卡尔和约翰!我死后,施密特教授尚健在,请用我的名义求他记述我的病情,在我的病历之外再附上我写的这封信,这样至少可以使世界在我死后尽可能与我取得和解。同时我宣布你们两是我那笔小小的财产(如果称得起财产的话)的继承人。你们要公平分配,互相容让,互相帮助。过去你们做过伤害我的事,你们知道,我早已原谅你们。卡尔兄弟,我特别感谢你近来对我表示的亲热。我的愿望是:你们能过一个比我更好、比我少些忧虑的生活。对你们的孩子,你们要教之以德行:必须有德行,不是金钱,才能使人幸福,这是我的经验之谈。是道德使我在苦难中得以超脱,除了艺术之外,也是道德使我未用自杀来终结自己的生命。别了,望你们互爱!我感谢所有的朋友,特别是李区诺夫斯基侯爵和施密特教授。李区诺夫斯基送我的乐器,我希望你们有一个人能将它保存好,但决不要在你们中间引起争吵。如果对你们有更大好处,你们尽管可以将它卖掉。如果我躺在坟墓里还能对你们有点好处,那我将感到高兴!

  如果这样,我将抱着快乐的心情去迎接死亡,假如死亡在我有机会施展我全部艺术才能之前降临。我虽横竖命苦,但死亡毕竟来得过早了,我使愿意它来得晚一些的。然而即便死亡早至,我也满意,因为它岂不将我从无穷的痛苦中解放了吗?死亡,你来吧,什么时间到来都可以!我将勇敢地迎接你。别了,我死后,请不要将我完全忘记,我是值得你们记住的,因为在生前,我常常惦记着你们,想使你们幸福:愿你们得到幸福!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最后编辑hpstudio 最后编辑于 2009-02-07 15:53:32
TOP
35#

原帖由 海森堡的幽灵 于 2009-2-7 14:57:00 发表
克伦佩勒自身风格真正确立的标志是在1958年伦敦的贝多芬音乐节上,此前的老头正如弗莱什所说,是个不知疲倦的探索者,永远在不停的尝试新风格,新曲目,正如他自己作曲的风格:奇妙的想法层出不穷,但都没有被有效展开。但老头73岁(这年他因为在床上吸烟引起火灾被重度烧伤)之后,大概是无力继续探索新的演绎风格了,于是定下心来开始盘点自己的一生。老头的音乐生涯横跨浪漫主义晚期直到战后,演奏的曲目除了全部德奥经典


说得好!
TOP
36#

原帖由 海森堡的幽灵 于 2009-2-7 14:57:00 发表
克伦佩勒自身风格真正确立的标志是在1958年伦敦的贝多芬音乐节上,此前的老头正如弗莱什所说,是个不知疲倦的探索者,永远在不停的尝试新风格,新曲目,正如他自己作曲的风格:奇妙的想法层出不穷,但都没有被有效展开。但老头73岁(这年他因为在床上吸烟引起火灾被重度烧伤)之后,大概是无力继续探索新的演绎风格了,于是定下心来开始盘点自己的一生。老头的音乐生涯横跨浪漫主义晚期直到战后,演奏的曲目除了全部德奥经典


谢谢,这使我增加了对他都理解,现在细想起来,的确感觉乐队的音色十分的严谨。
TOP
37#

记得拉特尔说贝六的暴风雨是一个想要自杀的人写出的。。。

克老自有其风格,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是他的拥迈。我看过他一个《田园》的录像,要感动得多。
瓦尔特的版本似乎没有把一种精神贯彻到底,同样名气的伯姆版就好多了。
http://weibo.com/shiyueshi
我的微博,非常希望能与论坛众乐友交流
TOP
38#

我个人到目前为止最喜欢的是1983年11月7日Carlo Kleiber 指挥Bayerisches Staatsorchester 的音乐会实况录音!!

晚上接着写。。。。呵呵
最后编辑Heifetz1 最后编辑于 2009-02-07 17:53:59
Der Zeit Ihre Kunst , Der Kunst Ihre Freiheit.
The art for the time , the freedom for the art.

TOP
39#

根据《格罗夫》上的记载,贝多芬大约从1796年左右开始出现严重的耳鸣。

1800-01年,30岁时贝多芬“耳背”的症状已经相当明显了,那时侯他已得知自己将无可避免的最终耳聋。于是,1802年他第一次造访维也纳北部小镇时写下了那封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书”》。

到了1807-08年间,贝多芬又分别两次到海利根施塔特居住,期间完成了《命运》与《田园》。不过,那时候他的听觉状况显然还能对付得过去,因为他不仅在1808年12月22日《田园》在维也纳的首演上还能比较顺利地完成指挥工作,甚至也能够在那个系列音乐会中以钢琴家的身份亮相。而到了1811年,他尝试亲自完成“皇帝”的演奏时则不能够了。

准确的说,直到1814年-1815年秋之间贝多芬才真正完全失聪,而他用来与人交流的最早一本“笔谈手册”是1816年留下的。另外,据当年“皇帝”钢协的首演者Carl Czerny的记述,1812年时的贝多芬尚可勉强听到音乐和别人说话。

因此当罗曼罗兰在谈到《田园》时说“贝多芬什么都听不见了,就只好在精神上重新创造一个他已经灭亡了的世界。......”云云,多少有些出于个人主观的文学演义成分在内。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40#

原帖由 bodyheat 于 2009-2-7 18:59:00 发表
根据《格罗夫》上的记载,贝多芬大约从1796年左右开始出现严重的耳鸣。

1800-01年,30岁时贝多芬“耳背”的症状已经相当明显了,那时侯他已得知自己将无可避免的最终耳聋。于是,1802年他第一次造访维也纳北部小镇时写下了那封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书”》。

到了1807-08年间,贝多芬又分别两次到海利根施塔特居住,期间完成了《命运》与《田园》。不过,那时候他的听觉状况显然还能对付
兄台解释得很专业,谢谢。贝多芬当时应该是相当痛苦的了。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