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 [复制链接]

21#

回复: 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

9. 米尔斯坦演奏的德沃夏克、歌德马克两首小协



米尔斯坦曾经录过三次德沃夏克小协,第一次是在RCA的单声道(多拉提指挥明尼亚波利斯交响乐团),第二次是那个著名的Capitol立体声(斯坦伯格指挥匹兹堡交响乐团),最后一次是在EMI,由Rafael Frühbeck de Burgos指挥新爱乐乐团伴奏。这张CD里选的就是最后这次的演录。

作为顶级小提琴大师的米尔斯坦,他每次的演录都很精彩。德沃夏克小协的演奏虽然不属于最难的那种类型,但它对节奏“整体上”的掌握要求很高。相当一部分演奏家的演绎由于节奏控制得不地道,使人产生“流于一般化”的感觉,于是乎整部小协演下来就变成了流水账。米尔斯坦在这里却一显大家风范,整部小协一起呵成。

这张CD另外还收录了米尔斯坦演奏的歌德马克(Goldmark)小协,由Harry Blech指挥爱乐乐团伴奏。Goldmark一生曾创作过两部小提琴协奏曲,但目前经常演奏的一般是第一号,也就是这里所说的A小调小协,作品编号28。这部小协在当初曾经被认为将不会受到后世的注意。但不久实事却证明了这部作品是流传不衰的经典之作。

Goldmark 1830年生于匈牙利,他父亲是当地犹太教堂唱诗班的领唱,这个职位虽然比较受人尊敬,但是收入只是中等,所以虽然家人发现Goldmark有些音乐天分,但童年的时候他家里请不起音乐老师来教习。幸亏当地一个学校的校长免费教Goldmark一些音乐的初等知识,所以才让Goldmark的音乐才能不致于湮没。

有天分的人加上适当的引导当然进步很快。Goldmark 12岁的时候被选送到维也纳附近的一所音乐学校。维也纳在当时的确是学音乐的人所向往的地方。17岁的时候Goldmark终于出现在维也纳的音乐圈子里了。1848年的时候由于欧洲政治不稳定等原因Goldmark所在的音乐学院被迫关闭,Goldmark得自谋生路。所以他接受了一所剧院的职位,暂时解决燃眉之急。

后来政局稳定下来音乐学院重开,Goldmark又在那里学了7年,使得其作曲技术比起以往大有长进。1857年一场全部演奏他的作品的音乐会受到听众的欢迎,他随后离开维也纳回到布达佩斯举办音乐会,并且在那里干“博士后”工作。1860年他重返维也纳,当钢琴教师,并且加入了维也纳音乐协会。

Goldmark在维也纳活动的时期真是黄金时期啊,当时活跃的音乐家有圆舞曲方面的施特劳斯,有1862年布拉姆斯的首演,时不时有帕蒂的演唱会,李斯特的琴艺迷倒了无数人,彪罗指挥的音乐会座无虚席,还有瓦格纳来亲自授课,教导如何去演绎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后来20世纪初,还有勋伯格指挥自己的作品(1913年),更有贝尔格、韦伯恩等人的作品面世。所以如此浓厚的音乐文化氛围熏陶了Goldmark。

Goldmark在维也纳音乐圈子里面很活跃。在十九世纪末的时候,一位评论家Max Graf这样来形容Goldmark的形象:“他看上去像一只蘑菇——他身材矮小,整个人似乎被压在他戴的宽扁帽子之下”“他习惯以一种混合了谦虚和自大的意识来向听众鞠躬,听众通常都对他很尊重”。虽然Goldmark可能算不上最一流的作曲家,但他有不少经典的作品。歌剧《沙巴女王》就是一个例子。不过Goldmark最出名的还是他的第一首小提琴协奏曲。

米尔斯坦这个录音,录于1957年,由EMI著名的录音师Christopher Parker负责录制。米尔斯坦的琴声甜润,可谓是“绕梁三日”,伴奏乐队气势磅礴。

刚才发现几年前上传到基点网站的选段居然还连得通,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试听一下(该网站好像需要你注册才看得到):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4&ID=34703

音质光靠我来说好是没用的,还得自己去亲耳听。正所谓:空口无凭,耳听为实。
最后编辑felixcat 最后编辑于 2008-11-06 15:35:40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22#

回复: 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

10. 巴尔沙伊(Barshai)指挥伯恩茅斯交响乐团演奏的肖斯塔柯维奇第八交



听完这个录音,谁还敢说数码录音不适合弦乐?

巴尔沙伊当初学中提琴出身,早年以独奏音乐家身份出现。比如说60年代的时候他的EMI录音,他的身份便是中提琴独奏。自从1955年组建了莫斯科室内乐团,他便开始指挥活动。巴尔沙伊在莫斯科音乐学院读书的时候曾经跟肖斯塔柯维奇学习过作曲,跟肖氏有很深的合作交往和情谊;所以跟穆拉闻斯基、康德拉什一样,巴尔沙伊是诠释肖斯塔柯维奇作品最地道的指挥家之一。肖氏的第十四交响曲就是由他指挥首演的。

按理说跟这部第八交最有渊源的指挥家非穆拉闻斯基莫属(毕竟是他指挥首演的),并且穆拉闻斯基在Philips也有这部交响曲的录音,但可惜音效不佳。目前最有神韵的演录之一便是巴尔沙伊的这个EMI版。巴尔沙伊在EMI的录音很少,寥寥可数,都是他1982-1988年之间担任伯恩茅斯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一职时录的。但是他的每个录音都是精品中的精品。

大家很熟悉的肖氏第七交标题叫做“列宁格勒”,故名思义是表现了当时苏联军民抵抗德军进攻的勇敢精神。到1943年肖斯塔柯维奇创作这部第八交响曲的时候,苏联在战争中逐渐扭转了之前的防守地位,开始占上风了。所以在作品没演出之前,人们都以为肖氏的这部新作品会展示胜利的光芒和气氛,很阳光的。但是最后大家听到的却是相反的东西。

EMI的正价版的封面其实是很有意义的,这张CD的封面就很形象贴切地说明了这部作品的意境。从封面上我们看到的是在树荫遮天的黑暗、阴森森之中,一缕缕阳光从枝叶中透过来。肖斯塔柯维奇的第八交响曲就是表现这样的氛围。它反映了战争所带来的痛苦、悲愤,无奈之中的抗议、呼喊。甚至在穆拉闻斯基的Philips录音里,乐队里很多乐手都用近乎是极限的力量去演奏,有时候乐器的声音就像是因过劳而产生怪异夸张的声效。

全曲分5乐章,第一乐章超级长,有的演录长达半小时以上。巴尔沙伊这里用了26分钟。乐曲一开始低音大提琴立刻营造出一种阴气弥漫的沉闷气氛,之后弦乐组的进入衬托并扩大了这种感觉。假如你有经验的话就能猜到这种压抑的气氛迟早是要爆发的。在第一乐章中间的时候果真就来了:乐队在巴尔沙伊精心引导下,把几乎所有可获得的能量都释放出来。那一刻足以让人产生犹如被压迫许久终有一日把怨气都释放出来的那种悲喜交加的感觉;也有好像在心里很痛楚郁闷的情况下,用尽全身力量对着天空狂叫那种痛快淋漓。这里不得不称赞乐团的长号,听完这一段之后,你会知道什么是“响彻云霄”的感觉。

痛苦迷惑并没有因为第一乐章这里的发泄而得到解决。于是出现了第二、第三乐章怪异荒诞气氛的进行曲和谐谑曲。第二乐章是两首交替出现的进行曲,一个风格辉煌坚定,另一个猥琐、畏手畏脚。

第三乐章是一个亮点,一开始弦乐组演奏的那段机械、往前发展风格的主题,很精彩。苏联的音乐理论家玛捷尔称这是巨大的机械怪物在“工作”。我觉得这一段有点像描述整个社会以无坚不摧的力量在历史上前进发展那样。尤其在中间的时候,出现了由小号独奏为主,乐队其他乐器巧妙配合的幽默风趣地舞曲,被称为是“死亡舞曲”。舞曲完毕之后旋律又回到这个乐章一开始的机械怪物上去。这时候还有定音鼓、小军鼓把命豁出去似地疯狂敲击。

在整个乐队发出的音量到达极限上限的时候,作品进入冥想般的第四乐章。这个乐章里有长笛难度很高的精彩演出,表现出一种“哆哆嗦嗦”的感觉,相当传神。

第五乐章颇有苦尽甘来的意味,好像作曲家真的想通了那样,一开头乐团就展示出田园般的色彩和意境。乐队音调转为明亮舒心的C大调,假如要听动听旋律的话这个乐章可以满足你。我觉得这里的感觉就犹如唱片封面里的阳光,想尽力驱散之前的黑暗和压抑。出乎预料之外,这部交响曲以弱音结束。

正因为这部作品的复杂性,长时间来大家对作曲家的意图颇有争论。当时苏联方面的官方定性是作品纪念、缅怀在战争中伟国捐躯的烈士。

这是我听过的EMI里最传神的一个录音。数码录音自然宁静的背景让你一心一意去感受这部水火交融的作品的洗礼。各种乐器声音那如痴如醉的真实度,让你抛除任何物质上攀比的杂念(假如你开始是抱着测试器材或者版本比较的态度来听的话,第一乐章没完的时候你就可能完全沉迷到音乐当中去了)——当然对肖氏作品不感冒者除外。

这部作品不属于大众热门的曲目,所以当年EMI也没有去大力宣传这个录音,唱片产量很少。足足16年之后,2005年才又低调发了一次中价版,归到Classics for Pleasure(简称CFP系列)中去,还是用回85年那次的混音,音质得以保证。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23#

回复: 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

噢,也有可能吧。我在亚马逊花了$11买的,可能被宰了。

原帖由 scfan 于 2008-11-7 11:46:00 发表
Classics for Pleasure我一直以为是廉价版的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24#

回复: 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

对。

原帖由 bestyjy 于 2008-11-7 14:52:00 发表
felixcat兄说的第2次录音就是FDS系列里那张吧?我一直以为这两张是同一录音~~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25#

回复: 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

对啊,好像还只是在欧洲那边卖。美国这边很多都没货。我这个还是在英国的亚马逊上买的。

原帖由 d9 于 2008-11-7 23:58:00 发表
Classics for Pleasure

非常英国化的系列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26#

回复: 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

这张CFP弄得不错的,我自己没听出有什么明显的差别。

原帖由 maninov 于 2008-11-8 11:59:00 发表
CFP还是原先的那些封面好看点,这个新系列的封面一看就感觉很廉价,不过还好做工过得去。里面有不少好东西啊,譬如科瓦塞维奇的第二个皇帝,兰奇贝里的老柴三部芭蕾,沃恩威廉斯的全部交响曲……都系好东西啊。
felixcat这张CFP巴沙的老萧第八是不是声音和原先的正价版比较接近?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要去买一张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27#

回复: 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

11. 鲍尔特(Boult)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和伦敦爱乐乐团演奏的艾尔加作品



英国著名的“3B”指挥家之中之一便是鲍尔特(Boult)。他出生于1889年英国的Chester,青少年时候就读于威斯敏斯特学校。年幼的Boult是个体弱多病的小孩,在1905年冬天他患了严重的疾病。为了能够尽快康复,他的家人把它送往南非去疗养。也正是Boult体弱,他父母决定把他送往威斯敏斯特就读(可能那个学校的校规有利于经常请病假)。

尽管它校长(Dr.Gow)自己本身很喜欢音乐,但威斯敏斯特学校并没有把音乐教育列为重点。幸亏学校的一位叫做Ranalow的音乐老师对此十分重视,正好Boult那时对音乐产生兴趣,所以Ranalow就顺便教他乐理。

有关Boult的生平还有许多值得一提的,不过这里限于篇幅就先放下不提。我们先来看看Boult在EMI录制的艾尔加两首著名作品:《谜语变奏曲》与《威风凛凛进行曲》。这两首曲子应该算是浅显易懂的一类。《谜语变奏曲》的实质就是Elgar用乐音来描绘他的14位朋友和亲人(包括他自己)。而《威风凛凛进行曲》则是表达了一种奋进、光荣的感觉。

Boult跟艾尔加有交情,因此《谜语变奏曲》是Boult的拿手好戏。Boult的指挥属于冷静那种类型,BBC乐团的中提琴首席BernardShore回忆说,Boult在指挥过程中双脚像钉死在地板上似的,一动都不动;并且Boult的的动作很简练,幅度很小。

Boult这个在1970年8月初金斯威大厅录制的谜语变奏曲,线条简练、各乐段听上去浑然一体。

提到Boult在EMI的录音,就不得不提制作人ChristopherBishop。Bishop负责了Boult在EMI的几乎所有录音,他一共为Boult制作了43个录音。Bishop在1964年加入EMI的时候Boult只是在EMI里录过很少的几次录音。但64年Bishop来了之后情况就大大改变了。到了70年代的时候,录音工程师Christopher Parker也几乎次次都为Boult的录音负责调平衡,更加使得他们合作的录音素质始终保持在顶尖的一流水平。

图片从左往右分别是:Christopher Bishop,Adrian Boult,Christopher Parker


Boult是相当注重乐队各声部平衡的一位指挥。他觉得假如麦克风里面收录的声音是他满意的话,那么现场的观众所听到的也必定是满意的。因此在录音的时候通常是Bishop和Parker在控制室里调好平衡,然后Boult上来听过觉得过关了,他们就会一直用这个设置来进行录音,而后期基本上不做修改。假如录完一段,Boult试听的时候发现某一声部的声音不清晰或者音量不足的话,他并不会让录音师用仪器把声音给调大这种方法来弥补;他会下去跟乐队说,你们的A声部声音太大了,把B声部给盖住了,所以A声部等一下重录得时候要小声一点演奏。因此Boult在EMI的录音音效都是相当自然的,很少有人工刻意调整的痕迹。

同时Boult觉得假如让乐队重复好多遍同一个乐段,乐手们必定会疲倦;再加上他事前已经把乐队训练好了,所以在录音的时候Boult总是习惯一次性录很长的一大段,一次通过不作任何修改。这种情况下Boult的录音母带有相当一部分有很高的完成度,不用经过太多的剪辑与混音。因此这也使得80年代EMI首次以CD格式出版Boult的一些录音的时候,可以采取AAD的方式直接从模拟开盘带直接转录到CD上去。

这张CD里的两个录音体现了我上面所介绍的情况。由于Boult能够一次过录好一大段,所以他的录音进度很快,效率高。所以70年8月6号录完《谜语变奏曲》之后,Bishop发现他们原先安排的日程里有两大段时间空出来了,后来Bishop就提议Boult录一首不是英国作曲家的作品。Boult挑了布拉姆斯第三交,该录音出版之后销路很好,使得EMI决定为Boult录完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不过这是题外话了。

艾尔加的《威风凛凛进行曲》一共有五首,其中最受听众欢迎的是第一和第四两曲。

这五首进行曲,第1,4,5都采用大调音阶,而2和3则是小调,所以2和3粗略听上去进行曲的感觉稍弱。英国风格的进行曲很多都采用A-B-A-B’的结构,其中A一般是比较嘹亮、奋进的曲调,而B则一般是优美、甚至有悲壮感觉的旋律。Elgar的第一首威风凛凛进行曲中B段的旋律,异常优美、动人。就连Elgar也曾经这样感叹:“天啊,竟然给我想到这个旋律了!”现在西方很多中小学毕业典礼上,广播里肯定都会播放这首曲子。

Boult的演录,各声部都相当真实、自然。弦乐生猛,而铜管、敲击乐器音量动态都很真实。在第四首进行曲的B段里,当弦乐组演奏的时候,定音鼓是按照拍点以很小很小的力度轻轻敲击的——如此细微的一个细节,被麦克风捕捉下来了。这个录音低频下潜得特别低,当大鼓(Bass Drum,不是Timpani定音鼓)敲起来的时候有很明显“撼人”的感觉。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很英国化风格的演绎,或许它的张力不会像其他指挥家的版本那么具有“让人心跳加速”的感觉,但它独特的魅力是值得我们仔细欣赏的。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28#

回复: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

各位请不要着急,现在临近年底有点忙。读的话可能几分钟就读完了,写的话可要花上一个小时呢。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