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浪漫巧遇李斯特、华格纳与布拉姆斯
2016年08月04日
0
.. .. .. .. ..

这张CD的曲目编排真是没道理。

   开头是李斯特的「送葬」(Funérailles),接着是华格纳的「齐格飞牧歌」(Siegfried Idyll),然后一连安排七首布拉姆斯的小品,最后再补上两首李斯特晚年的小品。把李斯特和华格纳这对岳婿放在一起,还有点道理。可是在他们的音乐作品间穿插了布拉姆斯的钢琴小品,还一连放了七首,这实在莫名其妙。布拉姆斯可跟这两位扯不上什么干系,连收录的这几首曲子间也找不到丝毫联系。

   我试着想在CD内页的解说里找寻一点蛛丝马迹,看看唱片制作和钢琴家这样安排曲目究竟有何用意,我实在好奇的紧。可惜,史坦威公司并没有解释。话说回来,这世上莫名其妙的曲目安排可多着咧,岂止这一张唱片呢?算了,别追究了,就听音乐吧。

   第一轨是李斯特的「送葬」,出自他的「诗意与宗教的和谐」(Harmonies poétiques et réligieuses)当中的第七首。这首曲子创作于1849年,前一年1848年是欧洲剧烈动荡的一年,该年1月,先是在意大利的众邦国发生立宪运动,并起来反抗奥地利对该地区的统治。是年2月在法国则爆发著名的二月革命,冲突过后,法王路易菲利普下台,同年,法国迎来了拿破仑的姪子路易拿破仑作国王,也就是拿破仑三世。那年3月在德国境内也爆发革命和示威,主张脱离奥国势力、建立「小德意志」的自由主义者,遭到保守势力的镇压。在奥地利境内也有多起事件,包括在波希米亚地区的捷克人主张捷克语应和德语同等,遭到奥国军方的压制;在匈牙利境内则有反抗奥国统治,寻求国家独立的运动,这些志士的雄心烈火却也遭到军事力量无情的扑灭。李斯特在这个背景下,写出了这首「送葬」,用以悼念这些在追求自由的革命运动里,丧失性命的烈士。

   第二首「齐格飞牧歌」容易被误解成与华格纳歌剧「齐格飞」有什么关连,事实上,这两首曲子一点关系都没有。齐格飞牧歌是华格纳献给妻子柯西玛的创作,曲名中的齐格飞,并不是指环创作中的英雄齐格飞,而是华格纳与科西玛的儿子,也叫做齐格飞。这首曲子作于1870年,华格纳写作此曲作为生日礼物赠与爱妻,此外,那年正是儿子齐格飞诞生的次年,因此,这首曲子也表达了华格纳对于妻子辛劳生养孩子的感怀之情。无怪乎此曲之中处处流露无比的温情与爱意,这里没有浓的化不开的浪漫,只有真挚而宁静,流自深处的爱。


   这首曲子原是一首小型管弦乐曲,编制只有13人,这样才能在华格纳的家里演出给柯西玛听。当时华格纳的助手鲁宾斯坦(Josef Rubinstein,他与十九世纪出名的钢琴家鲁宾斯坦兄弟没有关系)为了演出此曲,四处奔波,秘密召集乐手,并协助排练。在协助华格纳成功演出后,他更将此曲改编成其他版本,有钢琴五重奏的室内乐版、四首联弹版,以及这张CD的钢琴独奏版。

   接下几首布拉姆斯小品,就是我最感到不解的安排。布拉姆斯出生于1833年,比起李斯特和华格纳小了20岁以上,虽然仍生活在19世纪的浪漫时期,但他的作曲风格却更倾向古典时期,十足是个活在浪漫时期却心在古典时期的保守派,尤其讲究乐曲的形式,反对架构的自由与标题音乐的发展。对于华格纳和李斯特等人的浪漫派音乐风格,布拉姆斯深表不同,甚至还语带讽刺地表示,李斯特的B小调奏鸣曲让他想打瞌睡。即便如此,布拉姆斯的音乐当中仍有丰富的抒情元素,既有古典之形,兼有浪漫之风。

 

   第三轨和第四轨为八首编号op. 76钢琴小品中的两首,所选的是no. 2和no. 5,两首曲子都是奇想曲(capriccio)的形式,节奏较为轻快活泼,旋律起伏更为生动,富有色彩。其中no. 2利用断奏带出一种轻松的诙谐感,左手稳定又简单的伴奏,则给予乐曲一种舞步般的节奏,末了则在优雅身段里悄然而逝。no. 5则充满了不安与翻腾的情绪,开头处左右手以不同的节拍相争,就像恋人吵架一样,情绪起伏不定,时而缓,时而激,那一处不是浪漫?

   第五轨到第九轨则是op.117~119的间奏曲( intermezzo)里选出来的。这几首曲子的创作年代在 1892~1893年间,已届布拉姆斯晚年,曲风已出现变化,除了速度较为缓慢之外,结构也较为单纯化,因此听起来有种安详、沈静的感觉。以不像先前的作品那样,在严谨的结构里藏着丰沛情感。跟op.76的两首奇想曲相比,更显出不同时期的不同风貌。

   其中op.117的创作灵感,布拉姆斯取材了摇篮曲民谣,因此乐曲有种安静的气氛,却又隐隐透着几许哀伤,十分引人入胜。同样的气质也出现在op.118当中,选录的no.1充满着矛盾与悲切的情绪,充满浓烈情绪;no. 2则是一首美到骨子里的间奏曲,任谁听了都会喜爱;no.6则又是一首满怀忧郁情感的乐曲,乐曲一开头的动机,就立刻揪住了聆听者的心,直到中段转调之后,又把音乐情绪提振起来,但那振奋却仅是一时的,随后又藉由重复开头动机,把情境带回最初的哀愁里。好个布拉姆斯。第九轨选的是op.119的no.3,这首间奏曲是这一整张CD里最开朗的乐曲,旋律当中处处洋溢着笑声和欢乐,带着诙谐曲的机智和趣味。

   第十轨是李斯特创作于1881年的小品「Nuages gris」(Grey Cloud,灰色的云),这首曲子安静而忧郁,就像它的曲名一样,和李斯特早年的作品,强调超技手法大不相同。乐曲结构简单,和声单纯,却也因此特别难以表现。最后一首「Am Grabe Richard Wagners」(At Richard Wagners Grave,立于华格纳墓前),是李斯特在1883年华格纳过世后写下的,在华格纳生前,这对岳婿关系不睦,因为华格纳虽然娶了李斯特的女儿柯西玛,但柯西玛当时却已是李斯特学生、指挥家冯毕罗(Hans von Bülow) 的妻子,两人并育有孩子。华格纳却「引诱」了柯西玛出轨,最后与冯毕罗离婚,改嫁华格纳。此事让天主教徒李斯特非常不能接受,因此到华格纳死前,在当时欧洲音乐圈里举足轻重的李斯特,始终不肯支持华格纳。这首曲子,带着哀伤却又冷静的语调,象是李斯特站在华格纳坟前,与他一抿恩仇、尽消怨尤。


   担任钢琴演奏的David Deveau是麻省理工学院的钢琴教授,本身也经常参与音乐演出,包括举办独奏会或与乐团合作演奏协奏曲目,是一位活跃于美国校园与音乐舞台的双栖钢琴家。在这张唱片里,史坦威的录音干净、透明,对于钢琴弹奏时的诸般发声细节,都能清楚掌握。如果不在意曲目安排的逻辑,单是李斯特与华格纳的这几首曲子,就已值回票价。

编辑:管理员1
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