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黑胶] 罗西尼弦乐奏鸣曲阿卡多版Rossini String Sonata
2016年07月28日
0
.. .. .. .. ..

 

   罗西尼(1792-1868)是意大利作曲家,他的一生活得精彩富裕,贝多芬与莫札特如果知道他是这样在过活的,肯定会搥胸顿足。「平平是作曲家,怎么会差那么多?」。


   喜欢吃牛排的老饕一定吃过罗西尼牛排,这是牛排上放鹅肝的做法,相传是罗西尼有一天半夜饿醒,找不到人帮他做菜,干脆自己动手,用了红酒,波特酒来烹饪,并且拿黑松露做酱汁,再把一块鹅肝放在牛排上面。后来不知道为何罗西尼这道私房菜流到外面,日后这种做法的牛排就被称为罗西尼牛排了。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罗西尼画像,其吨位都不低,想必他生前真的是美食家。


    为何会说罗西尼好命呢?他是当时意大利最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靠着歌剧收入丰厚。更重要的是他很早就退休,1829年当他只是37岁时就退休了。而他活到76岁,退休之后吃香喝辣,您说莫札特与贝多芬不会嫉妒吗?


    更让人受不了的是,罗西尼以歌剧见长,但音响迷却特别喜欢他在12岁时只花了短短几天就完成的六首弦乐奏鸣曲。老实说,罗西尼虽然出生在音乐世家,但一个12岁的毛小孩能有什么才能?做出这样的曲子?这六首曲子其实就是模仿海顿与莫札特的习做,不知道他生前有没有被公开演奏过。事实上这六首曲子的原稿是在美国华盛顿DC国家图书馆里发现的,而且不是罗西尼亲笔手稿,但考证之后,确定是罗西尼的作品。虽然原谱是四重奏型态,但被改编成不同版本演奏。


    音响迷第一个发现这首曲子音响效果很棒的版本,其实是马利纳指挥圣马丁室内乐团所演奏的版本(最早由Decca副牌Argo 1967年出版)。


    第二个让音响迷趋之若鹜的版本就是这个阿卡多领衔、Philips出版的四重奏版(1979年出版)。说是四重奏,但乐器编制却不同,一般四重奏是二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而罗西尼这六首「弦乐奏鸣曲」编制却是二把小提琴、一把大提琴与一把低音提琴,所以他这六首曲子并不是名为四重奏。音响迷喜欢在聆听这六首曲子时,竖起耳朵找找看二把小提琴在哪里?大提琴在哪里?低音提琴定位又在哪里?如果能够清楚分辨,恭喜您。如果不能清楚分辨,甚至您都不知道内中没有中提琴,那就要稍微努力一些了。
虽然Argo那张马利纳版本比较早发行,但目前市面上热炒的却是阿卡多领衔这个版本,我看过网络上有人标价九百多美金,真是抢钱啊!而在数位版本上,有CD、XRCD、24bit CD、32bit CD(FIM出版),诸多版本都是在热炒罗西尼的剩余价值。到底阿卡多这个版本有什么迷人之处呢?首先我要说它的录音充满光泽,而且是比一般录音还高的光泽。再者可能是录音场地的关系,小提琴非常华丽,木头味比较淡,但甜味十足。此外,大提琴与低音提琴的共鸣与擦弦质感都让人喜欢。假若您听这套CD或黑胶唱片,觉得小提琴尖锐细瘦,大提琴与低音提琴缺乏琴腔共鸣的丰润细节,那都是没有调整好的缘故。


    在音桥这个复刻片还没出现之前,国外其实已经有复刻片出现,音桥这套复刻片是我看过的第二套。我不知道国外或音桥到底是拿什么讯源来刻片?类比母带?数位母带?如果是类比母带刻片当然最好。如果是数位母带刻片,那等于就是先把类比母带转成数位,数位又转成类比来刻片,经过这多出来的二度转换,音乐讯息一定会有损失,相位失真也会提高。不过这也是无奈的,难道要大家都去高价抢标原版黑胶吗?无论怎么说,复刻片能够用大家能够接受的价格上市,对于从未听过的人来说也是好事一桩。何况,现在的复刻片都是180g厚度,唱片平整的状态远胜于原版,这是原版所无法相比的(当年唱片重量大概120g左右)。


    到底音桥这套复刻片跟CD相比如何?我特别找出我的日本版24bit版本作比较,如果扣除我的黑胶与数位音响系统本身的差异,我要说二者很接近,而且黑胶版能够听出很美的小提琴泛音,还有擦弦质感,不失为可以买的复刻片。至于与原版黑胶相比如何?由于我手边没有原版黑胶唱片,所以也无从比较。对了,音桥复刻片的曲目与CD一样,也就是除了六首弦乐奏鸣曲之外,还多了CD版才有的最后五轨(包括「Duetto for Cello and Contrabass」,以及一首钢琴与Bass的合奏)。由于多了最后这五轨,所以刻片刻得很密,我猜可能也会损失一点音乐的动态范围,这也是无奈,想要多刻一些音乐在黑胶上,就必须舍去一些音乐动态范围。

编辑:管理员1
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