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4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好声是由哪个环节起决定性作用的? [复制链接]

1#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3-17 11:10:00 发表
现在我就音响系统还原唱片信息问题发表点滴体会,供烧友们参考与探讨,不到之处请大家斧正。先说小提琴演奏的还原,这里分为以下几等等级:
1.小提琴的琴声丰满度。
2.小提琴琴声的清晰度,如:
2.1是否能分别弓子在G,D,A,E四根琴弦上的音质;
2.2演奏技巧的表现,如:把位高低的表现,双音的表现、泛音的表现、滑音的表现、调性的转换、弓法的表现(含连顿弓、飞顿弓、飞跳弓、抛弓等);
2.3


敬佩!
此帖值得好好学习!!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1/5/22 21:30:46 执行 设置高亮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3908# 670707 的帖子

67兄或者前辈客气了,也谦虚了。很少来168论坛,前几天因本地朋友老苏的极力推荐,来此专门拜读贵帖。尽管初略看了几页,但能感觉到67兄您看问题透彻,分析独到,观点、学识与境界实在令我辈有仰望之感!!!这是实话。这么长的帖子留待我慢慢咀嚼,感谢您的分享!!
最后编辑三皈依 最后编辑于 2011-07-19 22:04:02
TOP
3#

好声是由哪个环节起决定性作用?这个话题提得好,好就好在没有一个统一的或者最终的答案,给予我们很大的参与探讨的余地,也可能会吸引很多素养高深的超级发烧友前辈分享自己的理解、认识与经验。由于每个烧友的天生音乐方面的感受有所不同,后天的学识、阅历与经验包括个性气质皆有不同,因此,从横向比较看,对于好声的认识标准绝对有差异;从纵向看,每个人的不同发烧阶段的认识、看法乃至所谓的境界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变化。昨天的好声未必今天继续认可,昨天没有感受到的好声也许明天会“暮然回首”而有所发现。但是,有一点,今天的我发现它越来越重要,那就是对于唱片本身的音乐内容的认识实在太重要了!!!
TOP
4#

回复 3910# mxtq 的帖子

M兄好!我来168论坛得向兄等多多学习。
TOP
5#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3-18 10:57:00 发表
声音密度与力度问题,以我的理解说的再详尽点,举例:刚才说到弦乐拉出“温暖而又强韧的音色”,“温暖”是情感的表达,如果声音密度不够是无法体现的,“强韧”是力度的表达,在这里要求演奏者的有节制控制力度;诸位试想:这两个问题完美的结合起来要求音响器材能还原,其难度之大实属不易啊!


67兄解读到位呀!赞叹!温暖与强韧看似矛盾,实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能同时具备这两个素质的艺术家包括音响系统不是很多。学习!!!真是一付好帖。
TOP
6#

[quote] 原帖由 红茶 于 2011-5-2 23:35:00 发表
现在的音乐会在很大程度上能打动俺的也就是在正曲开始前滴校音由一提 长笛 双簧引领整个乐队和声由P到F的渐进的几秒钟,这个乐队是否优劣就这几秒钟
大致也就能见分晓了。

老苏好!
“红茶”一名取得好,喝茶如品人生,您在音乐方面的学识与修养也如真实的“红茶”一般令我辈在与您的接触中慢慢“品味”和学习。
完全赞同您的这个看法,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尽管我对于古典音乐是外行,但是可以理解音乐作为艺术的基本道理,很多艺术的原理本质是一样的。正象书法家在书写作品的第一笔一样,这一笔举足轻重,是通篇书法章法与行气的关键所在。乐队演奏开声的几秒钟凝聚水平与素质的精气神,开头不好那么后面的演奏必定受影响。
TOP
7#

听音乐实际就是聆听自己的心声,找到了那种感觉,听什么都是次要的了!呵呵!
TOP
8#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7-28 11:24:00 发表
入门先从巴赫。巴赫是古典之祖,单一乐器基音最多,入门应从浅入深。初入者勿以音色华丽为先,否则容易走火入魔。

先听这几套:

1、卡萨尔斯《大提琴小品》。
2、《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3、《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
4、《十二平均律钢琴》。
5、《勃兰登堡协奏曲》


好推荐,感觉欣赏方法和理念很有道理,学习了!
TOP
9#

回复 4834# 聆听之乐 的帖子

有的时候人很矛盾,论坛时间用多了听音乐和做其他事情的时间就少了。呵呵!
这些天,本地朋友给我搞的几张唱片我觉得都很不错,我现在一边听一边写帖子。古典音乐是感性与智性的海洋,流淌着丰富、睿智的人类灵性,富含生命的智慧和人生哲理,这些哲理不是僵死的,是鲜活和生动的,这些哲理在音乐中化作了美妙的音符和声波。栩栩如生的音乐“画面”常常令人不由自主地浮想联翩!!!
最后编辑三皈依 最后编辑于 2011-08-02 22:23:30
TOP
10#

原帖由 聆听之乐 于 2011-8-2 22:29:00 发表
哈哈!07兄终于现身了。三皈依兄也是高手,有空和他聊聊天。本贴越来越精彩……各位老师继续!

聆听兄好!我可不是高手,我是古典音乐知识的菜鸟。我的确是来学习的!!!
     不过,我听古典音乐是凭着自己对于音乐本身的理解,加上美术书法等艺术方面相关专业知识的“通融”。我觉得不同艺术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比如对比(强弱对比)、色调(管乐的硬调和弦乐的软调),比如空间比例透视(乐器在演奏空间画面中所占的大小比例、乐器与乐器之间在空间的远近和左右位置上的合理透视状态),复杂的乐章结构与美术书法的构图与章法的处理等等,她们之间无不存在相同的原理!!!从医学角度说,人的五官是相通的,五官与心灵(思想情感)也是相通的。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本质上是人类思维和情感在不同感官上的反应,因此,要真正欣赏好音乐和充分理解音乐的内涵,没有艺术相关的基础的确也是比较难的,我是这样认为的!所以,我很庆幸,我有美术的基础,对于音乐的理解就相对容易一些!!!
TOP
11#

回复 4914# 中山张 的帖子

这套听来还不错!有机会一定请一套兄推荐的四重奏!
TOP
12#

据一些老烧说,一般头版的CD要比后来版次的声音要好。具体说来,好象是声音密度高,音乐更有感染力等等。不过,这种现象或者称之为“感觉”似乎无法用科学仪器进行鉴定和测量,只能以人的听感来加以判断。那么,这种现象或者感觉到底是否真实存在呢?呵呵!这个问题似乎是个“玄学”!!!
TOP
13#

       帖子里后来朋友们讨论的焦点几乎都集中在片源(唱片软件)上,看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不容忽视的问题。同样的一只鸡,为什么现在的鸡吃起来远没有几十年前随便家养的鸡好吃呢?用科学仪器测试营养的构成与含量估计也差不多,就这些东西。主要的营养不少,那为什么就是吃起来有明显区别呢?呵呵!我看,问题的关键出入似乎是这样的——现在饲养的鸡食用的主要饲料是科技含量很高的人工(通过化学物理)合成饲料加上是机械加工的过程,这些人工合成的“信息”被融入了饲料之中,鸡在食用的过程中,这些信息被鸡所吸收,并转化进入鸡的所有身体结构中。之所以现在的鸡肉味道不好,原因就是在这些原本鸡肉的味道中增加了更多的人类科技合成的“信息”,这些信息甚至掩盖了鸡本身的天然味道!!!由此可见,是否这样认识——不是现在的鸡失去了天然的味道,而是现在的鸡比以前的鸡多了更多的“人工合成元素”?!!
    唱片的再版为什么越来越不是味,也许与“鸡”口感的变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难说,很可能根本原因是一样的!!!呵呵!
TOP
14#

回复 5372# 时光车间 的帖子

谢谢兄的认可与分享!
    原理相似,当然实际情况还是有所不同。我们所处的生命环境是一个具有三维时空的宇宙形式。主要特征是物质是显性,意识是隐性的。也就是说物质代表着能量,而意识不是能量一部分,但是意识是由能量所决定的!呵呵!这就是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
   时间与空间是我们这个宇宙生命形式存在的各种现象的决定因素。还是用“鸡”来举例,由于现在的鸡采用人工饲养,大大缩短了生长的时间,加上鸡的活动量的减少,饲养的鸡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鸡肉松弛,同样一量鸡肉,从前散养的鸡和现在饲养的鸡,它们两者的营养元素以及各种构成鸡肉的组织密度有所不同。相同体积的鸡肉,饲养的鸡构成元素的“密度”比散养的鸡要低很多。为此,相对饲养鸡的“水分”比散养鸡要多不少。因此,为什么饲养的鸡口感不好,其中的一个原因也许就是“水分”稀释了鸡原有的味道。
   再版的唱片似乎就是比头版甚至母盘为什么听上去,味道“冷淡”,情感“稀薄”也许也是这个原理吧?!!!
TOP
15#

另外,物质的密度与时间之间也存在密切的关联。由于物质密度的产生与生长时间存在必然因果关系,因此,密度越高,相对生长需要的时间越长。反之,时间越短,密度越低。“鸡”的组织结构中由于吸收了人工合成元素加上采用科技先进方法缩短生长时间,单位体积鸡肉内的剩余空间变大,营养元素密度降低。为此,味道“清淡”的结果也是情有可原的了!
   由此,我也自然联系到了唱片的问题。唱片所记录的音乐信息本来就是使用数码手段模拟音乐的信息转化而来,唱片本身不是“抽象”的数码概念,唱片依然是物质现象。而数码又是一种人工科技的产物,这个科技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加快唱片生产速度和提高产量。在这个生产唱片过程中,速度越快(时间缩短),正常音乐信息的单位密度降低。母带和头版唱片原本的信息量非常充足,密度非常高,而随着使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多次拷贝之后,每一次的拷贝都使得唱片的音乐信息密度相对降低,加上母带这个物质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质量的下降和变化。由此,是否也是再版唱片听感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呢?!!呵呵!也许吧!!
最后编辑三皈依 最后编辑于 2011-08-09 13:20:06
TOP
16#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8-9 22:03:00 发表
先生你好,你我素昧平生能在本贴中认识是一种缘分,我们应共同爱好古典音乐走到一起,实乃幸事,请先生把我们以前之事忘却吧,我们泛泛之辈口角之争不算什么,我记得有些人对于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有贬低之语,现载录如下以当一笑了之:
我对贝多芬充满了敬畏,但我一点也不爱他;拉姆斯这下流胚不过是贝多芬的蹩脚模仿


呵呵!独特的角度和看法!
TOP
17#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8-9 22:26:00 发表
谢谢,再来一段我崇敬的指挥大师切利比达克语录,摘录如下:
世界至今还未意识到:音乐不仅是美,美只是通往音乐的诱饵,音乐是真!!!
               ----Sergiu Celibidache
                                                        塞尔吉乌.切利比达克
1.诠释人是存在于音乐之外的!
2.音乐是不可理解

音乐的成长过程与人的成长过程相似————起于感性,根基于感性,但是随着理性思维的逐步参与,音乐成为集中感性与智性的高度统一体!
最后编辑三皈依 最后编辑于 2011-08-09 23:38:54
TOP
18#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8-10 8:40:00 发表
先生上贴的贝多芬第1—3钢琴协奏曲由CHADDOS公司出版,里尔演奏钢琴,维拉指挥伯明罕市立交响乐团;维拉曾经担任过维也纳爱乐首席小提琴,记得DECCA公司出版由索尔第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的《瓦格纳管弦乐曲集》中有一段《齐格弗里德牧歌》,其中的主奏小提琴就是他,他把纯洁爱情的动机演绎的甜蜜而肃穆,值得聆听。


这套录音话筒似乎离乐队包括钢琴比较远,声音纵深感较强。我到是喜欢这种录音方式,这种录音在欣赏过程中,人没有压迫感,好象坐在7、8排位置上欣赏现场音乐会。呵呵!
TOP
19#

先生说的没错,九龙当时驻扎吴淞路,曾经去那边买过几张唱片。下面这张就是当初购于九龙。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