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多年未出山,普及电影原声兼总结贴--37页 20. Gabriel Yared [复制链接]

1#

原帖由 SINATRA 于 2010-12-30 20:21 发表

好帖!
期待《虎口脱险》OST  





实际上《虎口脱险》里原创配乐的用量很少,基本都被收录在下面这张法国环球出的3in1 OST里,但没有那首《鸳鸯茶》(电影中其实也没实际演奏这首曲子,很想听的话可以自己吹吹口哨儿)。

为本片配乐的是当年法国六人组里的大将——George Auric,这也是作曲家生涯最后为大银幕谱写的音乐作品之一。手风琴主奏的欢快Waltz成为代表法国风味的最重要音乐标识之一,Auric为《虎口脱险》谱写的Pense à nous deux则在这一传统类型的众多名作中占有极其显要的位置。

另外,我们在电影里听到的《匈牙利进行曲》真的是路易·德·菲耐斯亲自指挥巴黎职业乐手们在拍摄现场演奏的。弦乐手用琴弓击打着提琴,管乐手们则用手中的乐器敲打着谱架——当这位举世闻名的喜剧演员撂下双臂时,乐手们全体起立,以他们惯常的职业方式向他由衷致敬。等路易·德·菲耐斯转过身来时,已是热泪盈眶,镜头后的导演杰拉德·乌里也不禁被眼前发生的事感动得哭了。这一幕不仅被镜头拍摄了下来,那位“大指挥家”斯丹尼斯拉斯·拉富先生神经质式的一板一眼如今在唱片上听来依然也是那么生动传神。


顺手儿将《疯狂的贵族》OST也一并贴于此吧。




这回导演杰拉德·乌里既没请殿堂级的Auric,也没邀大师级的Jarre或Delerue,竟然心血来潮地找来了红极一时的法国流行歌手Michel Polnareff,仅仅是因为在一家餐厅中的一次偶遇时,被这个奇装异服的家伙给“喷”晕了。

不过,这位穿着打扮极不着调的流行歌星真练起活儿来,还真不负其“乐坛才子”的威名。浪漫的香颂爱情主题、阿拉伯风格小夜曲、佛拉门戈夜曲及舞曲、传统爵士、探戈、早期合成器放克......所有这些不搭界的元素仿佛信手拈来般被这个疯狂的家伙大胆地融汇在这部疯狂的电影里。极为难得的是,几乎每一段主题动机都写得无比简洁、流畅,风格把握得也十分地道,乍一听反倒像是经典民谣改编似的。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片头狂欢式的小快板在快马加鞭的节奏中戏谑地奔腾着,随即成了这一类型的音画经典。眼么前正热映的《让子弹飞》后期制作阶段,我们的姜文老师若是没领着久石让老师偷偷复习这一经典桥段而后依葫芦化瓢,那才真叫活见了鬼呢!当然,剧本创意包括部分画面灵感借鉴的依然是他毕生的偶像——塞尔吉奥·莱翁内老师那部被外国发行商强行冠以《革命往事》之名的通心粉西部杰作。

BTW:该唱片的录音素质很好。此外,日版的封面设计果断弃用了法国环球“洗耳朵”的剧照,而是改用了最早日本Columbia独发LP时的封套设计——“挑老玉米赶驴”,深谙孤意。此“法国电影原声系列”的其它日版设计则皆与法版同。
最后编辑bodyheat 最后编辑于 2010-12-31 01:43:32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1/1/18 9:52:31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2#

正牌儿的THE LAST VALLEY


《大风云》对于John Barry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后来在他自己很多经典作品中始终很难摆脱这部70年代早期作品中所确立起来的主题基调。因此,很多专家认为这其实是John Barry一生中最了不起的创作,俺认为确实如此。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3#

NICE CHOICE~~~

原帖由 tian1864 于 2011-1-1 20:22:00 发表
什么时候能谈谈kilar啊,很喜欢第九道门的电影和配乐。


Roman Polanski绝对是个永远都能逢凶化吉的幸运家伙。尽管助其江湖立万的Krzysztof Komeda英年早逝,但此后Polanski一路上遇上的每一位当世顶级作曲家几乎都将自己最佳状态奉献给了这厮。因此,他成名前后几乎所有作品的配乐都称得上影史精华,其中尤以《魔鬼圣婴》、《唐人街》、《苔丝姑娘》、《巴黎夜惊魂》和《第9道门》最为业界所津津乐道,就连他那部“臭名昭著”的《苦月亮》请的都是Vangelis,人缘儿好得真是让人嫉妒!
在与Polanski的三次合作中,Kilar实际上为《死亡与少女》和《钢琴家》创作的配乐更象是在影片中充当了Schubert或Chopin那些经典作品的配角。而在《第九道门》中,作曲家则聚其近30年功力来了一次总爆发,看起来他的确取得了自己在影视配乐领域最为壮观的艺术成就。
这部作品几乎凝粹了Kilar从古典作曲技巧到当代经典配乐作品的所有心得之精华,尽管熟眼人仍然能够从作品中依稀分辨出各种动机、手法的本源,但它们被如此精巧、洗练且地组织在一起,从而演化出个性如此强烈的全新风格却是极其罕见的。
聆赏要点:
* 夜后Sumi Jo&Vocalise—Theme
* Corso theme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奏
* Love theme的若隐若现直到最终的完整呈现
* 以及作曲家对Bernard Herrmann / Elmer Bernstein / Jerry Goldsmith / Morricone&dell'Orso等人经典手法的提炼和技巧精湛的融通。


精美作品,忍不住双杀!
SILVA SCREEN团队为作曲家、Sumi Jo和布拉格爱乐的精彩合作提供了HIFI级的录音;该片日版的制作尤其精美,专门出版OST的Volcano公司在印刷上显然给予了一次特殊待遇。
最后编辑bodyheat 最后编辑于 2011-01-02 14:48:07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4#

补~~~

原帖由 zjize 于 2011-1-4 11:15:00 发表
我的Vangelis:


1973年与法国导演Frederic Rossif合作的《动物启示录》成为VANGELIS走向大银幕的一个重要起点;


1975年,这两人为他们的合作找到了个“蛮荒”的名号。从《蛮荒盛宴》开始,Vangelis试图跳出电子氛围的局限,同时追求一种较强烈的戏剧性效果。唱片发行于1976年,只有两轨,共38分钟。而等到1979年他们第三次合作《蛮荒歌剧》时,Vangelis达到了他早期风格在艺术上的一个高峰。




在“盛宴”与“歌剧”之间的日子里,Vangelis1977年抽空儿为Francois Reichenback那部戛纳入围的现实主义影片Do You Hear the Dogs Barking? 谱写了发人深省的维美乐章,巨大的抽离感伴随浓浓的乡愁在广袤的电子音响空间中给听众的冲击却近乎超现实的。当音乐专辑发行时,Vangelis以电影中主人公的姓氏为之命名——Ignacio 。


前几天不是有个朋友发帖询问有没有全片只一曲的唱片吗?这张就是,near 40mins.,Only 1 track.



THEMES是除了〈烈火战车〉以外,VANGELIS八十年代最畅销的唱片之一,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中收录了他多首当时从未发表的曲目,尤其〈银翼杀手〉的爱情主题和片尾曲更让他所有的粉丝如获至宝,唱片上收录的他为电影Missing和Mutiny on the Bounty所作的主题曲直到今天仍然极为珍贵。



以前范总被WEA收编期间,曾经出版过一张包括10个乐章的概念专辑,献给El Greco。这个则是时隔10年后范总为希腊拍摄的这位不可思议的中世纪画家正牌儿的传记电影所作的原声配乐,主体风格(包括规格)基本是照着我们的喜闻乐见的1492来的。也就是说,您希望范总再给一遍的所有震撼与感动,人家在此都满足您了,至少比之前那枚〈亚历山大〉要强上一两个档次。OST只在希腊国内发行,找起来可能要费些周折。





以下几张是范总早期名下其它特别心水的专辑,但是却相对较少被人提到。
Soil Festivities(1984,POLYDOR)



DIRECT(1988,ARISTA)




THE CITY(1990,WEA)



JON&VANGELIS (1981, POLYDOR)



当Michael离开Jacksons 5时,幸运地遇到了Q博士;
当Jon离开YES时,幸运地遇到了范总。
这俩对组合是流行音乐史上最奇妙的天作之合!甚至有点儿不可思议~~~
最后编辑bodyheat 最后编辑于 2011-01-04 15:31:09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5#

回复 149# zjize 的帖子

书记同志人呢?
此处有人公然提你们家范总和您的名号......
老朋友风云再起,总该过来捧个场的嘛!上来见字麻利儿地冒个泡儿哈~~~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6#

回复 163# burt5177 的帖子

Vangelis近年自己REMASTERED的专辑或精选几乎所有都音色偏软,也许终究跟年龄老化引起的心理状态有关。不过,这让那些在他音乐伴随成长起来的听众非常不适应,原本什么年龄、状态时留下的作品就该有其相应的气息风貌,早就已经很成熟的作品老了老就别再动啥手脚了,难保不适得其反。

有个现象一直挺纳闷儿,选自81年专辑的一代名曲“STATE OF INDEPENDENCE” (BY JON & VANGELIS)在范总的各精选中就从来没足斤足两过,原曲在主题的持续反复中不断变化长达7'57",Jon Anderson高亢清丽的嗓音有如刺破风雷的海燕般直上云端。一到了集锦里,不是缩水到6分多(Portraits),就是仅剩下可怜的4分多(Vangelis Odyssey),居然还放在唱片结尾压轴儿,忒不给力了吧俺敬爱的大师?!

相对而言,俺个人倒是更中意那张[Reprise: 1990-1999 (Bonus Track)],范总为波兰斯基那部《苦月亮》所写的那个惆怅主题终于被收录在比较正规出版的唱片里。
最后编辑bodyheat 最后编辑于 2011-01-05 00:10:14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7#

原帖由 burt5177 于 2011-1-4 22:49:00 发表
这部原声25周年纪念版更好  


唱片公司最仁义的做法是将里头那CD2以"More Music from Blade Runner"单独发行,或者就发个2CDs完整版配乐就成了。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8#

原帖由 burt5177 于 2010-12-31 22:08:00 发表
一支悠扬的苏格兰风笛
应该不是风笛而是另外一种乐器,可以看看总谱。


这已经是一则老生常谈的谬误了。
JH用的是“爱尔兰肘风笛(也叫哨笛)”,这位Irish boy宁愿用日本人的尺八,也不会去用苏格兰风笛的。
无论是在Brave Heart还是Titanic的OST唱片小册子里,都明确标明了Uillean Pipes、Kena&Whistle(Kena是安第斯山系中的一种缺口骨笛)。国内媒体乐评仿佛从来都不看这些,宁愿靠自己一拍脑袋胡猜。

苏格兰风笛又叫高地大风笛,声音听起来比较闹腾,类似咱乡间婚丧嫁娶时竹笙+唢呐那类动静儿。通常情况下,仪式感挺强,“悠扬”嘛,就算了。每场冰壶比赛前给选手开路的那玩意儿就是苏格兰风笛。
最后编辑bodyheat 最后编辑于 2011-01-05 15:23:17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9#

原帖由 zjize 于 2011-1-4 22:36:00 发表
58. 银翼杀手
......
Tears In Rain虽然安排在原声带的最后,不过它并不是电影的结尾,但它是电影中最令人深思的一刻,杀死科学家的人造人和”银翼杀手”在阴冷暗夜中缠斗,人造人占尽上风,最后却在生死关头拉了”银翼杀手”一把,他坐在雨中说了一段引人深思的话,这段对白也收录在音乐中,你可以感受到人造人对生命的渴望,和生命被摆布的悲哀,然后人造人在雨中静静的死去,他手中的白鸽也在他生命终结的一刻展翅高飞,没入漫天阴雨中......   


[Roy] "I've seen things, you people wouldn't believe, hmmm.
... attack ships on fire off the shoulder of Orion.
I've watched C Beams glitter in the dark near the Tannhauser Gate.
All those moments, will be lost in time like tears in rain..."

"... time to die ..."

这一幕是影史上一则无可争议的经典!吴宇森老师从中偷师了一招“暴力场景中飞舞的鸽子”,后来竟俨然成了他作品中一个重要“签名”。

注:Tannhauser Gate是个天文学专有名词,是指当宇宙空间某一点产生时空扭曲时的临界形态,这种形态下理论上可以实现时空跳跃,到达遥远星系。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10#

回复 179# burt5177 的帖子

一直还算重视这一门类资料的收集和研讨,因为实在找不到任何理由轻视这一块。
依俺个人的意见,Morricone与Mozart一样伟大,而俺竟有幸与其中的一位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11#

原帖由 mmxh 于 2011-1-5 22:42:00 发表
失望,非常失望!
除了开头有Ennio Morricone,中间有Jerry Goldsmith,差不多20页才有Elmer Bernstein出现,同时代的Henry Mancini、Maurice Jarre、Georges Delerue、Manos Hadjidakis、Ron Goodwin等仍然未看到。
老一辈大师Richard Hageman、Herbert Stothart、Max Steiner、Karl Hajos、Dimitri Tiomkin、Adolph Deutsch、Georges Auric、Victor Young、Alfred Newman、Heinz Roemheld、Bronislau Kaper、Hugo Friedhofer、David Buttolph、Richard Addinsell、William Alwyn、Benjamin Frankel、Franz Waxman、Leigh Harline、Miklós Rózsa、George Duning、Alex North、Bernard Herrmann、Frank De Vol、Nino Rota、David Raksin、George Bruns、John Addison、Jeff Alexander、Malcolm Arnold、Les Baxter、…………这些名字更是半个都不见!
看看作者的标题“普及电影原声兼总结贴--知名的配乐家及代表作”,名副其实么?


楼上这位好汉爷,您光一单声道马交那么有限的一命题到今儿个不也才练到No.2吗?
难道您却要求人家一才入门的同志这么两天工夫儿编纂出整套《20世纪电影配乐发展简史》来吗?
再者,就您这么简单地提提老人儿的名号,似乎也没见将诸如:
Prokofeiv、Shostakovich、Khachaturian、Erich Wolfgang Korngold、Ralph Vaughan Williams、Arthur Honegger、William Walton、Charles Chaplin、Aron Copland、 Roy Webb、Roy Budd、Arthur Bliss、John Green、Andre Previn、Jerry Fielding、Dave Grusin、Lalo Schifrin、Richard Rodney Bennett、Jerme Moross、Vladimir Cosma  Francesco De Masi、Pino Donaggio、Francis Lai、Michel Legrand、Mario Nascimbene、Riz Ortolani、Piero Piccioni、Carlo Rustichelli、Philippe Sarde、Mikis Theodorakis、Armando Trovaioli、Basil Poledouris、Bruce Broughton等一大票声名赫赫之人中的任何一位列于哪怕稍微显著点儿的位置啊!
严老教导我们——做人要厚道!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12#

原帖由 mmxh 于 2011-1-6 0:43:00 发表
Prokofeiv、Shostakovich、Khachaturian、Korngold、Vaughan Williams、Honegger、Walton、Copland、Bliss等人,配乐非主业,数量少,占其个人作品比例也少,所以我不把他们归入专业电影配乐作曲家,至于后面的名字,基本上是晚辈了,你没看我列的名字到20年代初为止么。

这些位古典界的达人为早期电影音乐艺术夯实了坚实的基础,每个人名下都有举世公认的里程碑式的电影配乐作品(用俺挨个儿列举吗?)。照您那尚古的风格在电影音乐这项议题下不提象话吗?更何况其中的E.W.Korngold主业根本就是电影配乐。后面不少人名也是20世纪初生人的,还有些人名下的作品百部以上甚至几百部,比您列举的不少前辈人名对电影配乐发展的贡献只多不少。

这些其实都还尚在其次,主要针对的是参与讨论的态度。没必要上来就给人家泼冷水,有意思吗?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13#

原帖由 mmxh 于 2011-1-6 0:49:00 发表
又,John Green指的是Johnny Green吧?这老头子产量甚低,从业30多年作品30来部,不过多是精品。


John Green当年在Hollywood有“管弦乐第一圣手”之称,战后他长时间担任MGM音乐部门的头子,手下带的兵全是大师。
最后编辑bodyheat 最后编辑于 2011-01-06 01:17:03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14#

原帖由 zjize 于 2011-1-6 1:29:00 发表
我有:Shostakovich、Erich Wolfgang Korngold、Aron Copland、John Green、Jerry Fielding、Dave Grusin、Lalo Schifrin、Richard Rodney Bennett、Vladimir Cosma  、Pino Donaggio、Francis Lai、Michel Legrand、Riz Ortolani、Philippe Sarde、Basil Poledouris的一点点,都是一张两张的,还不算丢人现眼吧?

太不算了!谁还没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精的过程啊?
~~~go on,go on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15#

原帖由 mmxh 于 2011-1-6 1:22:00 发表
我的原意并非泼冷水,只是表达一下意见,具体意思在197楼说得很清楚了。
ps:Korngold配乐作品仅有20部,质量确实高,但如果按你后半段的逻辑来说,数量少得可怜。


好哇~ 能有这个表态当然好,欢迎参与讨论。

其实您都不必考虑俺什么逻辑,Korngold和Steiner是早期Hollywood最重要的两位音乐奠基人,摆老炮儿少谁也少不了他吧?
您看,别人挑您毛病您也不自在,俺这儿还没一上来就冲您大喊“失望,非常失望”呢!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16#

原帖由 zjize 于 2011-1-6 1:18:00 发表
bodyheat兄,多谢!其实没事,在168上混,第一要义是脸皮厚,早就不在话下了,嘿嘿
不然,你看看硬件版,再烂的东东都有人吹上天,而且根本不怕踩,那脸皮偶们再修一百年也不够!


不客气,应当的。
你从普通听众相对更喜闻乐见的作者、作品切入本话题是正确的,甚至是唯一正确的方式。若从圣桑以降开始聊起,不可能迅速引起共鸣,电影音乐普及专家到专业院校办讲座也没这么干的。

尽管所转载之文字大多出自非专业人士之手,其中错、漏不胜枚举,但作为浅显的入门普及文字已属难能可贵。似乎也没必要非得一一指正,对于刚入门的朋友能吸收其中有益信息之一半就够其忙活一阵子了。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17#

原帖由 mmxh 于 2011-1-6 2:59:00 发表
话说当年我在随想开过专题,由Richard Hageman、Herbert Stothart、Max Steiner等人开始写起,后来腰斩了……

呦~ 那挺可惜的!
不过您那专题的切入点未免有欠平易近人。依愚之见,倒不如从比较当代一点儿的内容入手,一方面喜闻乐见,另一方面随时可以倒回历史上的各个节点。
借长老新辟的这方宝地,不如就从“当代配乐作曲家中您的最爱——希腊人Basil Poledouris”开始,您看如何?下列作品中您对哪几个最有心得体会?不妨说来让大家伙儿一同分享您的乐趣。
不才,愿先将图例预备下。不全,咱拣主要的:



























~ 待续......
最后编辑bodyheat 最后编辑于 2011-01-06 16:52:52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18#

~接上































        ~ 走着嘞
最后编辑bodyheat 最后编辑于 2011-01-06 17:23:51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19#

回复 231# zjize 的帖子

呵呵~ 那可是重体力活儿!
对了,“买袜子”啥典故?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