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243444546474849 / 4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好声是由哪个环节起决定性作用的? [复制链接]

941#

好管子对于解析力与乐感都会有较大影响的。
TOP
942#

回复 2462# 聆听之乐 的帖子

我因为器材更换原因,有些管子放着睡觉,我也不会去卖掉,你拿去听一听,等你以后升级了再还给我就可以了。
TOP
943#

回复 2464# mxtq 的帖子

先生语重心长,感人至深;爱好音乐才能使人真实投入,虽劳其筋骨却心旷神怡;吾生性愚笨,无开新河之能力,入此坛以结交同好为宗旨;嬉笑之言,多有冒失,敬请同好谅解;先生不嫌,可进贴发表感言,以求同好们探讨、共悦,可好?
TOP
944#

回复 2465# mxtq 的帖子

诚如先生所言,我们一帖看来却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和益处,刚见“威尔金森”一帖,并有版主贴出,不知与我们几日前讨论问题有关,果真如此,吾等用心值矣!
TOP
945#

回复 2472# 造韵 的帖子

谢谢先生关注,朋友们能每天空余时点击“好声”一帖,就是对我们的支持、爱护,荣幸之至!
TOP
946#

回复 2469# 红茶 的帖子

先生所言使我想起一篇文章介绍著名钢琴家里赫特晚年钢琴演出会的状况,大意是:
1.里赫特演出曲目不会因为观众喜欢曲目而演奏,他仅根据心境、对于作品的理解和爱好而表演;
2.他大多去法国的一座粮仓里演奏,不考虑观众是否方便;
3.他会不需理由的取消演出;
4.他常说:演出是我的需要,挣钱和我无关;没有观众,我就演奏给上帝听;
当然上述状况对于今天演奏家而言是不合时宜的,我们不是主张像他那样对待演出,他对待音乐艺术的执着追求精神是值得敬佩、尊重的。
TOP
947#

回复 2475# mxtq 的帖子

里赫特的唱片录音好的除了原先在“水星”公司录音后由PHILIPS唱片出版的演奏李斯特第一、二钢琴协奏曲唱片外,其余唱片录制音效一般,不属于“发烧”类型,即便如此,他弹奏钢琴所具有“清、纯、亮”音色,是他人不可模仿的。说句实在话:观看他晚年时期的采访纪录片,他的蒲扇大手在桌面上敲敲点点,就能听到“咚咚”声,可见他手指力量,这也是功夫的体现啊!
TOP
948#

回复 2475# mxtq 的帖子

另外,我们这样的音乐爱好者,不是“枪手”、“马甲”,在评论一些器材、唱片时即使带有个人主观,但出发点肯定是善意的,因为没有利益驱使;我前面所讲那部里赫特采访录中他本人讲过一些糟糕的现场演出,但是我们一定要有辨别的“慧耳”;否则,演奏者本人都说不在状态,我们却敬重的聆听,岂不笑话,哈哈。。。
TOP
949#

回复 2475# mxtq 的帖子

另外,我们常听的通俗曲目应该备有经典的唱片版本,比如柴可夫斯基的舞剧《天鹅湖》,我以为必备版本是:
1.迪图瓦指挥蒙特利尔交响乐团版本,DECCA唱片公司;
2.兰奇贝利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版本,EMI唱片公司;
3.斯维特拉诺夫指挥苏联国家交响乐团,前苏联弦律公司;
对于听惯这部作品的爱乐者而言,可能对于斯维特拉诺夫版本一下子接受不了,因为那种“生猛海鲜”似的演奏方式,大家会觉得不习惯;我认为这种演奏方式才是“原汁原味”,因为我们翻开总谱会发现,强烈的节奏标识要求乐队如此演奏,再者斯拉夫民族的舞曲节奏不同于西欧宫廷舞曲的优雅、文静、贵族气质;它具有强烈、迅猛、热情的特质;还有曲中小号、圆号的演奏,斯氏版本中小号、圆号具有“冲、尖、亮”的感觉,这不是演奏水平与录音问题,而是指挥与乐队风格使然,我们听穆拉文斯基列宁格勒爱乐乐团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第四、五、六交响曲版本便知,乐队中的小号、圆号也有这种“气质”,只是有人喜欢有人不认同罢了。
TOP
950#

回复 2478# 粉墨春秋 的帖子

谢谢先生关注,近乎完美不敢称呼;对于先生的问题我分为二部分回答:
1.一套系统中音箱起决定作用的理由是:
1.1个人音响声音美学的理解,决定音箱的选择;比如我想音场能往现场靠拢,这就决定了我必须选择大箱子,单元多而大肯定好;
1.2考虑房间与音场之间关系;小房间如何解决大音箱频响之间关系,这个问题是从日本烧友哪里学习、领悟到的;
1.3箱子声音特点是否喜欢;主要指:音场密度、宽松度、速度、音色、音乐感、频响的平衡度、箱子的潜力有多少;
1.4箱子的性价比是否高;主要指:箱子本身价格是否合理、需要花费多少银子才能把箱子发挥7层水平、该箱子发挥到90%以上时投资多少,等等这些问题是我们工薪阶层朋友必然考虑的问题。
2.音箱仅是一套器材组成部分,我在功放与音源方面比例不是固定,但是一定会知道箱子不能太难推动,否则银子投在能耗(效率)上是极不合算的做法;包括功放在内我愿意多投资在音质、音色、音场问题上,因此箱子选定后是解决如何找到自己所要的声音。
TOP
951#

回复 2481# 时光车间 的帖子

先生不要存呼我老师,就叫670707先生,好吗?音场高度拔高问题取决于:
1.房间的合理布置,吸引与反射需要做好;
2.箱子的密度、设计(倾角、斜面);
3.功放的选择;功率适中,能量提供必须充沛;好比撑开一把没有扣子的伞,打开后手能有力的支撑住,伞面就不会滑落了。
TOP
952#

回复 2483# 时光车间 的帖子

1.4W的2A3单端、8W的300B单端,作为单端合并机一般情况下做不到,如果做成推挽后级,加上够班前级就能做到,当然箱子因素很重要;
2. 喜欢深邃的声场,主要还是箱体设计与摆位,其次是声音反射处理。
TOP
953#

回复 2485# 时光车间 的帖子

这个需要看器材搭配、箱子摆位、房间布置了,先生不用发照片在帖子里,可以另外发给我,我给你参考一下。
TOP
954#

朋友们是否想知道,富特文格勒于1951年拜鲁伊特音乐节指挥贝九原版录音发现经过,这一事件过程,以及EMI公司制作人李格是如何在后期腌制这场音乐会录音的。
TOP
955#

朋友们,当我们知道这一切事实经过,当我们在人云亦云的欺骗、谎言当中,发现这一伟大的录音版本是这样炮制出来,你的内心世界感受如何?
TOP
956#

拜鲁伊特贝九原版录音发现经过
1951年拜鲁伊特音乐节重开时,上演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听说巴伐利亚广播公司档案中尚保存着这场著名演出的录音带后,我尝试去寻找关于这个事件的更多具体情况。对于这个可说是富特文格勒最著名录音的起源,已经有很多传闻和推测,现在似乎有机会得出一个最终的结论了。
在一位朋友的慷慨帮助下,我证实这个录音的确存在,并得到了听录音带的好机会。于是有一天,我去到位于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广播公司的大办公室,那里配备了我们通常所听的EMI公司出版的CD及一本总谱。录音带装在一个旧的硬纸匣里,上面用旧体字打印出录音师、录音计时等说明以及“不准播放”的标记,看起来的确是在架子上存放了很多年,到现在才第一次被取出来。
接着我开始听录音。从一开始就明显感觉到,这个录音是从一个不同的话筒位置录的,声音形象很不一样。我于是一小段一小段地播放录音带,然后再切换到CD唱片,这样对比着一直往下听。我越往下听越觉得兴奋,越来越确定这个录音带中有很大一部分与为人所熟知的“官方”版本是完全不同的演出。最初的迹象是演奏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及观众的咳嗽声,而最终的证明则是在慢乐章中,小提琴提早进入——这个情况在EMI的CD中没有出现。所以,可以肯定EMI的工程师们曾经运用了更多的材料和手段对录音进行过制作。细心的听众可以自己听出所有不同的部分,这里只列举其中一些:EMI版在极弱段落加大了动态处理使其听起来更加响亮;在结尾的和弦增加了渐强;歌唱部分也变得不同,他们对总体的休止进行了编辑,改变了各位歌手间演唱的均衡。原版录音在这些方面都显得更加自如、更加紧凑。当我们使用更好的播放器材去听这个未经修改的录音时,上述的聆听印象再次得到加强。
此后的事情,就是与巴伐利亚广播公司展开顺利的谈判,结果发行了这张美妙的CD唱片。现在,所有的富特文格勒崇拜者终于可以完整、真实地听到未经瓦尔特.李格修饰处理过的、这场在难忘的时刻举行的音乐会了。
TOP
957#

回复 2491# 革命书店 的帖子

先生自高奋勇,精神可嘉,音源估计是过渡性的,对吗?
TOP
958#

回复 2493# 革命书店 的帖子

好啊,廉价发烧是一条好途径,先生有机会请向大家介绍心得如何?
TOP
959#

回复 2495# 老浦东 的帖子

前辈啊,我的结论是反的,可能我没有把事情整个经过发帖上来的缘故,哈哈。。。
TOP
960#

回复 2495# 老浦东 的帖子

我晚上整理一下把该事件经过发帖上来,请先生耐心等一下,谢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